返回

五教章见闻抄下卷第三

首頁
    種相此文意如何答。

    一義雲。

    論主分别分二相雲事也。

    一義。

    随染二相差别分别雲事也問。

    就總别分别常無常二義。

    然者總别義。

    如何不同耶答。

    上别說三身别論明不二也。

    今總說者。

    随緣報化等義。

    更屬法身一義。

    談不二故雲總也。

     六十三。

    問。

    章雲。

    若爾如何得說非一異耶問。

    上何文蹑來乎答。

    義苑意。

    就上或非四句之釋。

    起此問也。

    一義雲。

    此問意總終教當段。

    常無常不一不異二義具足義釋成。

    然始教大乘意。

    非一非異二義成。

    如何終教中限說非一異等乎問也。

    此折薪記意。

    以答趣得問意也問。

    章雲。

    以真如遍故等釋意如何答。

    真如遍者。

    以總取别也。

    意修生所遍真如取也問。

    圓教意。

    依初二句者。

    但修生但本有義。

    可許之乎答。

    不爾。

    今章約義開之計也。

    非許但修但本義也問。

    當體常等四問本有修生。

    修生本有者。

    如何答。

    師雲探玄大疏釋意不同也。

    探玄記十五雲。

    (佛不思議法品下釋)謂。

    修生本有。

    此二相對。

    總有四句。

    一唯修生。

    謂信等善根。

    本無今有故。

    二唯本有。

    謂真如恒沙性功德故。

    三本有修生。

    謂如來藏。

    待彼了因。

    本隐今顯故。

    四修生本有。

    謂無分别智等。

    内契真如。

    冥然一相故。

    此有四義。

    而無四事。

    猶金莊嚴具尋雲。

    大疏意如何答。

    即雲。

    本有修生約法。

    修生本有約人釋也。

    此釋可勘之問。

    以不可說為顯者。

    此文如何答。

    顯者。

    即說雲事也。

    其故五十要問答中。

    以不可說為說釋準之可得心也問。

    今章用德體三義。

    約體相用可得心耶答。

    師雲。

    初二義配相用二大應得心欤。

    但第三約體者。

    以不可說果海為體釋故。

    不可屬常途三大廢立欤問。

    此三說中各作常等四句見然者。

    随三說中。

    于四句不論不同欤答。

    師雲。

    說四句随三重可論四句不同也。

    先如初二說者。

    常無常四句。

    第四約體中于無常阿含門中。

    論常無常等四句也。

    準此第一第二兩重四句亦可不同也。

     六十四。

    問。

    章雲。

    明相好者相與好不同如何乎答。

    相者三十二相。

    如常。

    好者。

    此三十二相中間愛好也。

    令身端嚴故。

    好得名也尋雲。

    中間愛者。

    一相一相上愛雲中間欤。

    為當别一一相外立好欤答。

    師雲。

    好在所就明然中間者。

    一相一相外别好立也。

    一相上愛非。

    隻别别相中問愛等雲好也問。

    依何因得此相好功德乎答。

    師雲。

    相好俱皆依百福修得之也尋雲。

    為相所修百福。

    為好所修百福如何不同乎答問。

    百福者。

    如何可得心乎答。

    三義。

    一義。

    ○一義雲。

    敬生在十。

    一少分離。

    二多分離。

    三全分離。

    四少時。

    五多時。

    六盡壽時。

    七自作。

    八教化。

    九随喜。

    十贊歎也。

    此十一戒一戒各具十故。

    十善百福成也。

    一義雲。

    十善互具故。

    十戒各具十戒。

    是故成百福也問。

    何故智論等問意如何答。

    此問在二意。

    初意三身佛果上三德也。

    俱是可絕凡小智見。

    然者如何智論等。

    就化身佛直辨往業所到乎問也。

    次意。

    三身中化身者。

    即是無而忽有之法。

    更可非修因所感。

    如何就化身。

    于三十二相出修因乎。

    然者。

    亂報身。

    條難得心雲問意也。

    問在此二意故。

    答亦以二義兩科答也可見之問。

    章雲。

    金锵馬麥等○(文)此文意如何答。

    師雲。

    九惱中且舉二惱。

    略餘七惱。

    是故雲等也。

     六十五。

    問。

    章雲。

    或約報身。

    說八萬四千相。

    并是實德。

    此約直進及終教等說(文)然更所談佛身。

    于實報身者。

    界内界外各别也。

    如何就相好成一同義乎答。

    師雲。

    于實報身者。

    界内界外各别也。

    如何就相好成一同義乎答。

    師雲。

    于實報身者。

    雖論界内界外不同。

    于相好者。

    二教更不可有不同也問。

    章雲。

    聖道斷惑非滅報故然者。

    此義限回心教欤。

    通直進教欤。

    如何答。

    師雲。

    此義大小一同義。

    不可有改轉法門也。

    專起信等義。

    在明證也。

    但末師意。

    非滅報故義。

    限回心教釋之也。

    此說意以上為引二乘同下而說言下。

    得心故緻此了簡欤。

    雖然。

    非滅報故義大乘共許所談故。

    更不可限回心教也問。

    章雲。

    大乘方便經(文)然已後經中。

    無如此題名經稱。

    爾者如何答。

    折薪記意。

    如問難無此經稱釋。

    然大乘佛報恩經中有此文勘。

    方便字誤也釋也。

    然探玄記中同今章大乘方便經上卷引。

    豈兩所同誤乎。

    難信用。

    其故探玄更雲大乘方便經上卷。

    上下經欤。

    若三卷經欤見。

    此折薪記意。

    大乘佛報恩經第七勘。

    何樣此記了簡誤欤問。

    章雲。

    問。

    何故攝論中說三十二相等然者。

    蹑上何文此問起乎答。

    上三十二相出因。

    是濫報身佛。

    是故問舉答之。

    二義以釋之。

    化身三十二相等。

    報身不濫事釋也。

    然何故攝論已下問。

    化身相更不濫報佛者。

    何故攝論等中。

    此化身三十二相等入法身屬乎問也。

    答此問。

    以二釋。

    化身相不濫法身釋成也。

    是故上化身不濫報身釋。

    此下化身不濫法身釋也。

     六十六。

    問。

    章雲。

    答此亦有二義○此二釋意如何答。

    師雲。

    第一釋。

    若以真如直名法身者。

    難信受故。

    此三十二相即空義以為法身故也。

    如此說事漸令大乘真如法身欲令信受。

    以三十二相即空義此身釋欤。

    是回心教意也。

    第二釋總一切功德以說為法身故。

    三十二相功德攝此功德法身中置也(為言)尋雲。

    抑第一即空為法身義。

    與次下又三十二等即無性故。

    亦即是真如法身。

    此約終教說如何異乎答。

    上即空為法身也。

    直以真如不為法身也。

    次下三十二相無性義。

    即是真如法知故。

    直以真如為法身也問。

    探玄記十五雲。

    二體性者。

    此三十二相。

    小乘俱以形色。

    為體若初教大乘依瑜伽于二十二根中四根為體。

    一眼根。

    二舌根。

    三男根。

    四身根。

    若依終教。

    依對法論。

    以定慧為體。

    又攝相歸本。

    唯是淨識為體。

    又會緣歸實。

    唯是真如為性。

    若圓教中。

    相海以無盡法界為性。

    三種類者。

    依觀佛三昧經。

    有三類。

    一略中略。

    說有三十二相。

    二略說有八萬四千相。

    三廣說。

    有無量相。

    如雜華經中。

    為普賢賢首等說。

    解雲。

    雜華即華嚴異名。

    此品中十蓮華藏世界微塵數相名無量也。

    此三中。

    初唯小乘。

    次兼前為三乘。

    後具前為一乘。

    又初唯地前見。

    次唯地上見。

    後通五位見。

    又初唯化身相。

    次唯報身相。

    後是十身相。

    四于因者。

    依智論。

    此三十二相俱以布施為因。

    彼論中一一約施别别釋出。

    二依瑜伽地持。

    俱以持戒為因。

    三有經中同忍辱為因。

    四善生經以大悲為因。

    彼經雲。

    是三十二相。

    即是大悲之果報。

    五楞伽經及如來藏經。

    并如來藏中恒沙功德。

    具三十二相。

    則以藏性為因。

    六依大集經第七。

    三十二相。

    一一各别出因(餘經雲雲)解雲。

    良以。

    佛果萬德圓融故。

    或一行通感多相。

    或萬行俱成一相。

    或性待了因而唯說行。

    或行證理。

    成唯約性具。

    ○六修時者。

    三十二相。

    若小乘及初教。

    三僧祇後百劫中修相好别業。

    若或極遲百劫。

    或超九劫等。

    如智論第五說也。

    若終教已去。

    從初發心修因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