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见闻钞下卷第二

首頁
    。

    四智無漏種子。

    本性住雲如是。

    此宗意理非行性。

    行性即非理性故。

    所迷所悟理性。

    法界有情遍行佛性。

    即不遍無性也。

    今終教意。

    理行性體無二故。

    理性遍一切衆生。

    行性亦随遍也。

    凡理性行性者。

    即體相二大法門也。

    平等不增減之理豈不帶性德義乎。

    是故理遍行性即遍也尋雲。

    抑雲行性者。

    是有為無為中何乎答。

    體是無為。

    用是有為義。

    是以探玄記中雲。

    真如性中。

    具有為功德法故此釋意。

    直以相大德釋有為欤。

    依之。

    起信論中。

    遍照法界義故。

    真實識知義故等說。

    即是行佛性體也。

    此本有行性有為釋事。

    相用必帶染淨故。

    望其邊釋欤。

    于相大反對妄染義。

    有為功德雲欤。

    或始覺真智塵垢遠離處。

    本覺随增明道理。

    是故望修生于本覺似有增生之義。

    如此心得。

    本覺相德中于。

    似有有為滅義欤。

    法相若有作用應是無常以為大難。

    今實教意自性用處可随随緣生滅有功能。

    更非所痛欤。

    但功能随緣用處所具生滅如非欤問。

    清涼大師。

    智論雲。

    在有情數中。

    名為佛性等文以宋朝末師。

    今智論白石銀性文心得。

    合其理難辨如何答。

    師雲。

    彼料簡誤欤。

    清涼自以此文。

    日照三藏相傳釋。

    更彼不可知料簡欤。

     二。

    問。

    法相宗意。

    今凡有心者。

    定當得成○等經文。

    如何會釋欤答。

    法相就此文有二傳。

    一言總意别義雲以會是也。

    二約當得菩提會之也意。

    一切有意程物。

    皆可成佛理有也。

    無行性故無力。

    不可成佛也。

     問。

    當得當字。

    當成可得菩提故。

    雲當欤。

    為當将可得菩提義故雲當欤答。

    當得者。

    當來終可得菩提故雲當也問。

    衆生既有心。

    可成佛雲道理。

    未辨如何答。

    師雲。

    乳位必具酪性。

    如一切衆生有心。

    必可具佛性也。

     三。

    問。

    章雲。

    自為簡濫故然以佛身。

    猶名大心衆生。

    豈衆生可限凡位乎答。

    設衆生言通佛。

    具當得義衆生中。

    豈攝佛身可雲乎。

    是故當得義具衆生得心。

    除佛身故簡濫也。

     四。

    問。

    向說者。

    寶性論當段以前向說雲欤。

    為當就一代時教。

    指般若深密等五性教。

    雲向說欤答。

    師雲。

    向說者。

    當卷初文指向說雲也。

    其故當卷初說三種性中。

    說無涅槃性者故。

    向說雲也。

    師雲。

    依謗大乘心。

    移轉生死故。

    依無量時輪轉無體故。

    說闡提無涅槃性也。

    謗大乘以即為因。

    受生死流轉果也。

    若說有清淨心者。

    謗人乘心難體。

    是故隐清淨性。

    說闡提無涅槃性也。

    淨土宗抑止攝持之說名。

    即今依無量時闡提雲如。

     五。

    問雲。

    答爾。

    雲何等文。

    瑜伽等所明五性破。

    成立一性之義欤答。

    佛性論破執品中文有三段。

    破外道品。

    破小乘品破大乘品之三門不同也。

    然今文破小乘品中文是也。

    薩婆多宗立五性各别義。

    分别部意建立一性平等義也。

    付中。

    今章所引佛性論問答。

    論主依分别部一性平等義。

    薩婆多所立五性破全文也。

    雖然。

    論主意。

    以一性平等義。

    為實謂故助分别部義破薩婆多之義也。

    助分别部義事。

    順大乘一性故也其故助分别部意有大乘。

    就論主意通大乘者。

    今所破五性。

    不可限薩婆多五性。

    若分别部當分。

    所談一性。

    為能破者。

    所破又限薩婆多也。

    此論主意樂在大乘。

    望所破亦傍瑜伽等五性破義有之。

    祖師論主深歸大乘一性故。

    非分别部一性義意趣。

    探能立一性通大小之故。

    所破五性可通大小也。

    如此。

    探論主意趣之日。

    能立中含大乘一性義。

    所破中大乘五性破義可有也。

    是以。

    彼論答中雲。

    若憎背大乘者(雲雲文)此僧背大乘言。

    豈疑小乘分别部所立義乎。

    是故。

    論主迄。

    在大乘故也祖師引用。

    深在由緒者也尋雲。

    以何道理。

    順分别部所立雲事知乎答。

    師雲。

    佛性論雲。

    明有佛性者。

    問執無性(文)既許一性義。

    分别部明有佛性者釋案明字不置執言。

    薩婆多立。

    破五性義者。

     六。

    問。

    執無性釋安執字。

    不置明字。

    此等釋義。

    專論主意順分别部所立。

    薩婆多義破也見。

    以此等意趣。

    探論主心。

    今若憎背大乘言。

    大乘一性之義指雲事道理。

    豈不然乎答。

    邊邊上明一字。

    成甚深義也。

    法界觀中。

    就末資一字如雲義釋。

    今明一字例。

    是一字如可得心也尋雲。

    若僧背大乘者。

    指分别部雲者。

    有何過失乎答。

    師雲。

    此寶法師意。

    佛性旨有部等五性破。

    瑜伽五性。

    分别部一性破。

    大乘一性不破也。

    今宗意不爾也問。

    章雲。

    此法是一闡提因此法是何乎答(雲雲)。

     八。

    問。

    章雲。

    佛性決定本有離有離無故此文意如何答。

    此是約一乘佛性結釋也。

    此者。

    性平等佛性。

    分别部一性定。

    有離故雲離有。

    薩婆多立無性定無離。

    故雲離無也問。

    章乃至末雲○者。

    此文如何答。

    此上論文。

    五難二失。

    于其中五難及初二失略故雲乃至末雲也(為言)。

     七。

    問。

    章雲。

    問。

    前始教等問意如何答。

    師雲。

    此始終兩教。

    俱是一味佛法也。

    何于一味法。

    緻水火差别乎問也。

     九。

    問。

    章雲。

    複有經說(文)今此經者。

    是何經乎答。

    此佛性論以如來藏經為所依本經。

    說一性平等義。

    此道理蹑何故。

    複有經問也。

    即有經言。

    攝深密經也。

    如來藏經一經為本。

    對此經故雲複也。

    一義雲。

    涅槃經一性平等義對雲複了簡。

    更不信用也。

    今佛性論前後引涅槃成立一性道理之義無之。

    若爾者。

    何對此涅槃經。

    緻複言乎問。

    今破佛地論師中。

    出增減之見。

    彼師實有性斷盡故。

    于生界起斷見起滅見欤答。

    彼佛地論師。

    難性宗義之時。

    若一切衆生皆成佛道雲。

    設漸損也終可有終盡難故。

    此難意趣。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