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
知所見于有性者可有斷盡聞若許斷見義者。
于生界不離斷見等過難也問。
談無性不成佛義。
起增見雲事如何答。
是加增增非。
對有性斷盡義見。
無性不盡雲義增義當也尋雲(安然釋有之)佛教中許始起有情事有之。
又外道大有性同此說。
于三界外有始起衆生(雲雲)如何答。
今增見者非此等義。
自宗意更不可許此義也。
師雲。
講主雲。
又文殊已下文。
顯所立義。
此上文皆破文也。
光顯鈔中。
就不增不減。
以四法界釋之。
彼光顯抄制作意趣。
專為不增不減雲尋雲。
約事法界。
成衆生不增減義者。
所度衆生設無量。
能度佛随可無量。
是故無量佛。
一時度無量生事。
何為難乎。
此義若成者。
何為不增不減乎答。
師雲。
無量衆生宿因開發。
一時為無量佛。
為所度者。
誠有論釋期之理。
然衆生宿因造業不同故。
設諸佛大悲懇切。
無緣衆生難度。
是故不可有衆生終盡義也問。
若爾。
清涼如何。
釋義即有減乎答。
師雲。
料簡更如問答鈔。
略之。
所诠此釋約相宗釋也。
十。
問。
章雲。
義意言說衆生界猶如虛空者。
上法說屬欤。
為當下喻說屬欤答。
一義雲。
今義意言說衆生界釋上法說。
經文可屬也。
總此之經意。
可有二意也。
若約體者。
衆生定相。
不可說也。
今經文相約之說也。
若約義者。
其衆生是假和合法也。
約假立說之為衆生界如此。
約假立意義說。
選無性顯所因也。
一義雲。
今義意言說者屬下喻說可得意也。
章雲。
義意言。
說衆生界猶如虛空右點意上說法屬義也。
左點下喻說屬文點也。
唐本意字無之問。
章雲而衆生界不可盡者。
彼佛地論師所立五性中有性就衆生不可盡釋欤。
為當直約性宗一性衆生界。
不可釋盡義釋欤答。
先彼所立五性中有性類付。
不可盡義釋也。
十一。
問。
章雲。
不謂彼過還堕此宗此文意如何答。
彼過者。
彼是性宗也。
過相宗性宗。
離過也。
此宗者法相宗也。
一義者反之十二。
問。
章雲。
夫論種性必是有為(文)此必是有為言。
約始教欤。
為當終教欤答。
是于當教内問答也。
設雖性宗意。
正為種性之位。
真心随薰變異處。
立性宗性故。
是必可有為義。
更非所遮。
是故舉必是有為義問作也。
爾者。
種性義有為事。
性宗一同法門也。
一義雲。
必是有為者。
上始教舉問也。
更于當教中非論之。
十三。
問。
本覺無漏内薰。
衆生即一平等也。
以何于衆生有斷迷開悟之前後乎答。
無漏内薰意密。
衆生平等。
于無明厚薄不同故。
于衆生斷迷開悟不同也(為言)。
十四。
問。
章雲。
梁攝論說為梨耶中解性(文)抑此梁論文始教門中引證之。
今終教中引之為證。
爾者。
此兩教中正為何教成正證乎答。
折薪記意。
此梁論正說始教種性也。
以之為本。
然終教中引為證事。
性宗意。
以此梁論文會。
取為終教證也。
一義雲。
集成意。
正成終教證傍成始教證也。
意攝理從事義以為始教證。
義以為始教證也(為言)。
十五。
問。
章雲。
又寶性論雲。
及彼真如性者如六根聚經說。
六根如是等抑六根皆法性故。
八識真心之義取。
皆為性種性欤。
為當唯第八識中。
畢竟真如之義以為性種性欤答。
上瑜伽論即内六處中。
意處為殊勝釋如。
第八識中畢竟真如體為性種也問。
此寶性論。
及彼真如等者。
正菩薩種性釋文欤。
答。
可勘之。
章雲。
畢竟真如理以為性種性故祖師意無疑也。
問道谛者如何答。
道谛者本有無漏道種也。
一念發心至究竟位。
世出世所修善等。
皆是本有無漏道谛所起善根也。
師雲。
第一義空即佛性種也。
名為智惠者。
即佛性相也。
性智者本覺即性智也。
本名性覺名智欤一義雲。
如理智性名。
如量智智名欤。
師雲。
通途本覺本有靈體名智也。
始覺修顯智是雲智也。
然今雲性智。
性即智故。
智性二字。
義即同欤問。
正以何知法性明朗乎答。
師雲。
于鏡上能現染淨諸法者。
還如知鏡明淨。
依我等惡愛是非念。
還可知性之明朗也問。
就上簡非情釋。
抑于一味法性。
寂用遍非情。
照用限有情雲事。
道理未辨耶如何答。
真心迷成妄心之時。
真境随妄情也。
然迷故更在心。
更于非情非論迷悟也。
一心若清淨真境亦現也。
心若不淨。
妄境随現也。
總迷悔即就智論故。
即開覺性限有情。
十六。
問。
迷悟依智論故。
開覺性即限有情。
器界非情之妄境。
更是妄心起相分故。
猶是心用分限也。
皆心智之變作。
開覺上所起影像雲非情雲妄境也。
若爾者。
寂用遍非情雲事未明。
如何答。
見分帶相分之時。
相分更是彼見分之種生。
似彼能見心。
本識中名言種擊發帶相分雲。
如今非情緣慮妄心所變。
照體緣起似成非情然妄心帶妄境之相也。
見分名言種擊發即相分帶如。
妄心法性中空寂義薰動為所緣非緣慮之相也。
相見所變。
見分緣慮種不可成非緣慮之相分。
如。
非情是妄心變起。
照體緣起非成非情非緣慮之相分也問。
梁攝論多聞熏習者。
此文意如何答。
師雲。
簡少聞熏習也尋雲。
若爾者。
少聞熏習最清淨法界所流非耶(文)答。
不爾。
梁攝論第三雲。
從最清淨法界所流出所流非耶(文)正聞熏習者。
即多聞熏習義意即同也。
所诠聞熏習成就位舉也。
非雲不取少聞熏習義也。
十七。
問。
章雲。
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文)此文意如何答。
一義雲。
正體緣如俱時後得記大悲以大悲即說法也。
是法界等流教雲也尋雲。
若爾者。
此義性相二宗。
更無不同。
如何可心得乎答。
折薪自此疑舉。
會相歸性義以答之也。
一義雲。
本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