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
于此三句。
各有空有。
是故因門即成六義。
言或分為九等者。
有力不待等三句。
各具三句。
舉一全收。
随舉滿故。
十二。
十八。
三十六義。
增數開演。
如文易見。
章第五融攝等者。
六義之上。
具足六相。
總同成三。
成圓融門。
别異壞三。
是行布門。
行布即圓融。
圓融即行布。
二門一揆。
成種子法。
言答六義據緣起自體等者。
真如本覺。
不異無常事法緣起。
此緣起法。
任運遍轉。
因緣和合。
顯法業用。
是故六義。
顯法功能緣起義門。
六相融攝體上義門。
成六種相。
言順去非者。
言因不生緣不生等故。
遮情皆是三乘教相。
遣情去非。
不過三乘教文。
安立施設分故。
雜集論等。
建立四句。
多約遮情遣非義故。
一乘教相。
通顯緣起自得業用。
是自在義。
故說六相。
示任運德。
然以四句。
去情遣非。
更以六相。
恣顯自德。
由此善巧。
即入普賢圓滿法界。
成就文殊大智。
最極自在法門。
是故四句。
六相法義。
俱為歸入毗盧遮那大海本源。
善巧方便。
章第六約教辨等者。
上來五門。
雖六義相。
道理狀貌具足周備。
而未辨明約就五教。
有其增微顯了隐密。
故立此門。
陳教分齊。
言若小乘中法執因等者。
此明愚法小乘教中。
全無因種六義名義。
愚法小乘。
雖斷凡夫外道我執。
而未泯亡彼法我見。
故執五蘊十二處等。
諸法體性。
全是實有。
以大乘宗見之判之。
小乘所計。
皆是法執。
法執心中。
計一切法。
實有其體。
如薩婆多。
有二種實。
一三世實有。
二法體實有。
過去藏中。
有一切法。
現在有法。
謝入過去。
故過去中。
一切色心。
非色非心。
無量法體。
積集落謝。
含攝無盡。
未來藏中。
未生諸法。
無量無邊。
包含住在。
彼可生法。
即在未來生相分位。
至現在時。
住異滅三。
居念中。
即入過去。
三世之時。
及其諸法。
俱有實體。
毫厘不空。
此實有法。
有因有果。
因能感果。
果能酬因。
因有六種。
能作。
俱有。
同類。
相應。
遍行。
異熟。
六因随應。
感成五果。
建立因緣。
盡諸緣相。
謂因緣。
等無間緣。
所緣緣。
增上緣也。
六因唯薩婆多用之。
許有六因。
經所說教。
四緣有宗并餘諸部皆共用之。
大乘宗中。
亦立四緣。
小乘六因四緣之中。
無有因生緣不生。
緣生因不生等義。
不立種子故。
無六義故。
法執心所計義理。
唯住有相一分。
無有假立義門。
故四緣等。
全無有此六義名義。
言若三乘賴耶識等者。
此明三乘教所明因義。
此總通言三乘教宗。
于中一分賴耶識者。
即是始教。
如來藏者。
即終教宗。
始教即是異熟賴耶。
賴耶所持種子之中。
具有六義。
唯是事種不通理性。
終教第八異熟賴耶。
通如來藏。
本覺随染。
成三細等。
其三細中。
有本覺故。
真妄和合。
成梨耶識故。
賴耶識言。
亦通終教中。
真妄和合。
成梨耶故。
言法無我因者。
即指如來藏性。
賴耶自性。
不生不滅。
是法無我。
自性清淨。
對小乘宗人無我理。
就不共門菩薩所具。
言法無我。
實通二空無我真理。
名如來藏。
如來唯真。
藏是覆隐。
或能含藏。
或所含藏。
皆目事法。
真如随染種子因中。
具此六義。
而非事事無礙圓融。
是故猶即名三乘教。
若頓教宗。
六義絕離。
因即非因。
所生諸果。
即是不生。
如是等也。
言一乘普賢圓因中等者。
此明别教一乘。
法界緣起法門。
妙因六義。
所生之果。
既是十玄重重無盡。
故能生因六義。
圓通具足主伴。
無盡緣起。
言又由空有義故有相即門也者。
此下正明别教一乘。
無盡圓融。
因果行相。
因既圓通。
果亦融通。
由因種中。
空有義故。
果中即有相即門義。
由體空有。
成相即故。
言由有力無力義故有相入門也者。
因門之處。
力用交徹。
于生果法。
有力無力。
故所生果。
亦力用交徹。
有有力無力。
言由有待緣等者。
因中既有待不待緣。
故所生果。
有同異體。
因種具德。
不用待緣。
緣德本自在因中故。
故所生果。
有同體門。
彼此同體。
一中圓備。
種因之法。
讓功助緣。
彼此各别。
因即似緣。
故所生果。
彼此異體。
同體異體。
俱有即入。
言由有此等義門故等者。
結成。
所生果法。
即入融通。
所以此因門段。
明彼所由。
故次後文。
明十玄義。
次第相由。
鈎鎖列故。
上要略解種子義竟。
延慶四年(辛亥)春二月三日。
于生馬大聖竹寺阿藏院。
為實圓禅明房述之
華嚴宗沙門凝然春秋七十二
右以嵯峨大覺寺所藏然公手筆之本校之
文化八年辛未九月十七日
比丘典壽春秋五十四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二十五(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