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緣起是也。
今此章中。
明二法界。
謂事法界。
事事無礙法界也。
理法界。
及理事無礙法界。
通終頓二教等。
故不别明。
今明不共無礙及其所依體事而已。
章一教義即攝一乘三乘等者。
教謂能诠聲名句文。
義謂所诠一切義理。
此中具攝五教教義。
一乘是圓教。
三乘是始終頓教。
五乘之中。
有愚法小乘教。
亦通始終頓三。
人天即愚法攝。
自後理事解行等九。
皆通五教等。
此五教等十門體事。
皆入别教圓教所目。
十玄體事。
無不即入。
解謂悟解。
行謂修行。
言分齊境位者。
于一切法。
界分齊限。
不相混濫。
名分齊境。
位謂三乘所住之處。
本是以境對智明之。
言師弟法智者此有二對。
師弟與法智。
法是所知。
智是能知。
師弟是人中之别也。
主伴依正。
亦是二對。
言随生根欲示現者。
此唯一對。
意雲。
随順衆生機根樂欲。
為彼示施顯現與之。
生之根欲是感。
聖随示現是應。
即是應感一對門也。
言逆順體用自在者。
此亦二對。
逆順與體用也。
自在即通二對之法。
此等皆是十玄無礙所依體事。
于此等法。
镕融自在。
無壅障故。
探玄。
大略生體事雲。
教義。
理事。
境智。
行位。
因果。
依正。
體用。
人法。
逆順。
應感。
此即十對二十句法。
一對一對各各融通。
如言教即義。
義即教等。
一對各具餘對體事。
二十句法。
各互相攝。
探玄體事。
祖師積大欺十對次第。
建立極成。
清涼依此疏鈔陳述。
今之立義。
全寫至相十玄章文。
即依古規。
自下解釋陳述十玄緣起相狀。
顯圓融義。
章依華嚴經中立十數為首等者。
大華嚴經一部始終。
演說諸法。
多有十句。
此就所說文言為言。
說法法相。
十句為式。
又說十種法。
盡諸法義。
如十住位自分十種。
勝進十種等。
又離世間品二千行法。
皆以十句。
為其體式。
自餘諸會諸品之中。
皆說十法。
顯諸法相。
此即十十無盡法門。
圓數輪轉。
無有窮盡。
第一同時具足相應門。
章此上十義同時相應等者。
此門總相。
一切諸法。
于一法處。
同時具足。
上十義中。
攝盡萬法。
于一塵中。
一時具足。
舊來常恒。
無有窮盡。
海印三昧。
同時具足印現諸法。
今同時門。
即此相貌。
性起大用。
十門出現。
同時施作。
相狀亦同。
六相之中總相。
亦此相貌而已。
第二一多相容不同門。
此是相入門也。
由其業用。
有力無力。
彼此一多。
互相容入。
物來入此。
令此容受。
名之為容。
物往入彼。
名之為入。
章此上諸義随一門中等者。
且如十對中。
一教之處。
攝餘九對十九句法。
雖攝諸句。
唯是教句。
非九對等。
能攝為表。
非所攝故。
另起章多中一等準上思之者。
教外自餘諸句之中。
各攝諸法。
雖有諸法。
能攝為表。
不見所說。
其所司法。
皆有由故。
一多相容。
即是義相。
今明十九句中。
具一教句。
仍是多法。
而一教。
以能攝法。
為表顯故。
章依攝去為表顯故。
章餘一一門中悉能如是重重無盡者。
一明教句所具諸法。
此明義等諸門所具諸法。
一中多。
多中一等。
一十九句。
各各所具。
一中多。
多中一。
重重無盡也。
章此經偈雲以一佛土滿十方等者。
上立義理。
此下引證。
然此一多下。
結顯釋成此相入中。
具有同體相入。
異體相入。
上喻顯中。
委細明竟。
今就法義。
相貌易知。
第三諸法相即自在門。
此是相即門也。
章若約同體門中等者。
因六義中。
自因有力。
具足自德。
不藉待緣。
而所生法。
即與諸法。
彼此同體。
自處具德。
無遺餘故。
自處諸法。
互相即。
是名同體門。
章明知因果俱時相容相即等者。
既彼信地菩薩。
與不思佛法。
為一緣起故。
不得佛果者。
不能得初住位。
信位滿心。
成佛果者。
與佛果位。
成緣起故。
因果同時。
無有前後。
相容是相入。
主伴是主伴門。
十玄具足。
無不周滿。
今此正就相即為本。
六相圓通。
具諸門故。
章此如龍女及普莊嚴童子善财童子兜率天子等者。
此之四人。
名四勝身成佛。
以解行勝身。
于其終心。
入果海故。
何故解行名為勝身。
見聞生時。
信入一乘。
以此為因。
棄舍有漏業果依身。
獲得界外無染清淨金剛身。
名解行身。
即是勝身。
如上四人。
皆解行身故。
龍女即是法華所說。
八歲龍女。
彼前生中。
見聞一乘。
而答感業。
受龍女身。
雖受龍身。
是解行生。
普莊嚴童子。
釋尊因位。
愛見善慧王之子。
兜率天子。
蒙釋迦菩薩。
足下光照。
出大地獄。
生兜率天。
于天身中。
即至第十地離垢定前。
皆是解行界外身也。
此中答意。
已出位因。
入究竟果。
即是果海不可說身。
章及與一切衆生皆悉同時等者。
此明一斷一切斷。
一成一切成。
以一衆生成佛。
一切衆生皆成佛故。
新新斷惑。
新新成佛。
皆是自證。
皆是利他。
盡未來際。
全是自證。
全是化現。
周遍十方。
自在無礙。
言不住學地者。
不住因地。
拘初心時。
即成覺故。
此即圓教成佛果相。
第三諸法相即門竟。
延慶四年辛亥春二月二十二日。
于南都菩提山寺大福院僧房。
酬實圓禅明房雅請述之。
華嚴宗沙門凝然春秋七十二
文化八年辛未十月五日以嵯峨大覺寺所藏記主然公自筆本挍之
比丘典壽春秋五十四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二十六(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