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六

首頁
    案雲。

    三乘教中。

    唯說如是一相佛法。

    以未說無盡佛法故。

    不同一乘(已上)此中法花。

    雖非三乘所說一相。

    同三乘故。

    折薪記雲。

    一相寂等法者。

    下文更雲一味。

    故雲等也。

    此通三教所起相。

    始教則三獸不同。

    河水一也。

    法花雲。

    我等同入法性等。

    清涼雲。

    終頓二教。

    雖說一性一相無二無三。

    不辨圓融具德。

    正揀此也。

    即法花雲。

    如來知見。

    即一相一味之法。

    所謂解脫相。

    離相。

    滅相。

    究竟涅槃常寂滅相。

    終歸于空是也(已上)諸釋雖繁大途是同。

    三乘法門。

    無非單一。

    章以此地中下。

    二說法所以。

    亦通伏難。

    言所以者。

    問何故九地中。

    明說三乘等。

    答第九地菩薩。

    得四十辨才。

    通達為物授法義式。

    是故具陳為彼三乘及一乘機說三一法。

    言文之差别者。

    文謂教文。

    及以法文。

    并目能诠。

    即示所應說三乘教法差别也。

    通伏難者。

    謂有難言。

    花嚴是别教。

    何故說三乘。

    是故通雲。

    懸說九地菩薩行相。

    非花嚴會被三乘機九地菩薩。

    作此事故。

    折薪明法師相。

    文言繁故不載。

     第十本末開合差别。

    于中分二。

    初标二釋。

    今初。

    言本末開合者。

    指事雲。

    本者一乘。

    末者三乘。

    開者于一佛乘。

    分别說三。

    合者會三歸一。

    若無三乘一乘别者。

    如何三乘法。

    入遮那海。

    是故由此本末差别。

    顯一乘三乘别。

    故雲本末開合差别(已上)由合知開。

    由開合本。

    依能所歸。

    顯三一别。

     章如大乘同性經雲下。

    二釋。

    亦二。

    初引示。

    二釋成。

    今初。

    大乘同性經者。

    有上下二卷。

    後周天和五年庚寅(當隋第四王宣帝。

    大建二年)崛多三藏。

    共僧安于長安譯。

    又有新翻本。

    名證契大乘經。

    亦有二卷。

    大唐永隆元年庚辰。

    日照三藏。

    于東太原寺譯。

    今章所引。

    即舊譯本。

    文在下卷。

    彼經以海妙深持自在智遍菩薩。

    為其對揚時會上首。

    時彼菩薩白佛言。

    佛地有幾。

    佛告彼菩薩言。

    佛有十地。

    一切菩薩聲聞緣覺。

    所不能行。

    一甚深難知廣明智德地。

    二清淨身份成嚴不思議明德地。

    三善明月幢最相海藏地。

    四精明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

    五大輪成儀明德地。

    六虛空内清淨無垢炎光明相地。

    七廣勝法界藏明界地。

    八寂淨普覺智藏能淨無垢遍無礙智通地。

    九無邊德莊嚴回向能照明地。

    十毗盧遮那智海藏地。

    時佛說此十地名已。

    世界震動。

    諸菩薩衆。

    請說地義。

    佛告海妙。

    聲聞緣覺諸地。

    尚不可說。

    何況菩薩如來諸地。

    時海妙菩薩。

    問三乘十地如次說聲聞。

    緣覺。

    菩薩十地。

    菩薩十地。

    即歡喜等(自下正文)海妙深持菩薩。

    複問佛言。

    世尊。

    一切自地。

    從何處生。

    佛言善丈夫。

    一切自地。

    從佛地生。

    海妙持菩薩。

    複問佛言。

    世尊。

    解脫解脫彼此何異。

    佛言。

    善丈夫。

    河水海水。

    彼此異不。

    海妙深持菩薩言。

    世尊。

    河水海水廣狹有異。

    佛言。

    如是如是。

    善丈夫。

    聲聞辟支佛解脫。

    如彼河水。

    如來解脫。

    如大海水。

    海妙深持菩薩。

    複問佛言。

    世尊。

    諸大小河流入海。

    不。

    佛言。

    如是如是。

    善丈夫。

    如汝所說。

    何以故。

    諸有聲聞法。

    辟支佛法。

    菩薩法。

    諸佛法。

    如是一切諸法。

    皆悉流入毗盧遮那智藏大海。

    述曰。

    上總具說四乘十地(已上)諸佛。

    聲聞。

    緣覺。

    菩薩。

    此經文言一切自地從何所來者。

    此問二釋。

    一雲。

    總指四乘言一切故。

    一雲唯指三乘從佛生故。

    問聲聞緣覺解脫。

    是如何水。

    佛如大海。

    菩薩喻何。

    答亦有二義。

    一雲菩薩喻海。

    上雲聲聞辟支佛等諸地尚不可說。

    何況菩薩諸地。

    一切如來佛地名也(已上)何況之處。

    亦攝菩薩。

    等言向内等故。

    一雲。

    菩薩喻河。

    不及佛故。

    等言等取菩薩。

    下舉菩薩分不可說。

    彼聲聞等。

    是能入法。

    智藏大海。

    即所入處。

    問能入法中。

    何舉諸佛。

    答上四乘法。

    皆是能入。

    并如河水。

    諸河入海。

    四乘皆入智藏海故。

    上言一切。

    指此四乘。

    初義勝故。

    無所遺故。

    上不可說況菩薩者。

    是随分故。

    若對智藏海。

    佛地亦分故。

    菩薩喻河。

    有等言故。

    難上文。

    說佛十地已雲。

    此地是如來十地名号。

    諸佛智慧。

    不可具說(已上)随時稱歎。

    事義皆爾。

    問能入佛法。

    豈非一乘。

    何有一乘得入智海。

    答總而言之。

    如來十地。

    是一乘法。

    以三乘法。

    所歸處故。

    然于其中。

    第十智藏。

    一中一極。

    是故三乘。

    九如來地。

    皆悉流入第十極處故。

    能入中言諸佛法。

    即指此等。

    總為能入。

    智藏大海。

    雖是一數。

    既居極滿。

    總所歸處。

    是故一切皆歸此處。

    如彼信等位諸行。

    為初住位總集方便。

    三賢等善。

    為初地因。

    取七地前諸位萬行。

    為第八地總集方便。

    取九地前諸位萬行。

    為第十因。

    次第十地為因圓滿。

    以五十一位諸行等。

    為佛果因。

    佛地諸法。

    名果圓滿。

    如是相望。

    次第增勝。

    今地亦爾。

    準思可知。

    問智藏大海。

    與佛第十地。

    為是一同。

    為亦别耶。

    答彼第十地。

    名地海藏地。

    此所入處。

    名地藏大海。

    雖無地名字亦上下。

    唯是一名。

    有何遮妨。

    或可是别。

    智藏大海。

    四乘十地。

    總所歸處。

    指事雲。

    問上引元曉師說雲。

    聲聞緣覺。

    若因若果。

    于一因分别為二。

    當知此二皆歸一因故。

    終緻一果。

    彼教中。

    說佛乘因果。

    分别佛地化身少分。

    當知彼說佛乘因果。

    同歸一乘果中。

    若有菩薩。

    依彼教故。

    望樹下佛。

    發心修行。

    如是願行。

    歸于一因。

    同彼二乘。

    未至果故。

    如何今釋。

    雲三乘諸法皆悉流入毗盧遮那智藏大海。

    答約一乘中。

    自有二門。

    一因果差别門。

    二因果無二門。

    前釋約第一門。

    今此約第二門。

    是故不違也(已上)此問答意諸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