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四十八

首頁
    末那惑種。

    言斷粗者。

    待對習氣。

    以此種子。

    名為粗分。

    餘殘習氣。

    即當細分。

    言後斷殘習者。

    初地入心。

    正斷種子。

    是無間道。

    次刹那心。

    是解脫道。

    解脫已後。

    住心出心。

    二地已上。

    漸漸斷習。

    乃至金剛。

    不同始教末那四惑。

    二障種子。

    金剛心位頓斷頓滅。

    又不同始教一切習氣。

    解脫道除。

    唯一刹那。

     章故無性攝論雲下。

    二引證。

    亦二。

    初正證。

    二轉證。

    初中亦二。

    初引文。

    二釋成。

    今初。

    即出無性攝論第十。

    言轉染末那等者。

    第七末那。

    有覆無記。

    是有漏法。

    無始已來。

    恒時執我。

    今入初歡喜地之時。

    與六識惑。

    同時斷盡末那惑種。

    此時意識。

    轉成無漏。

    故第七識。

    亦轉成無漏。

    相應慧數。

    轉成妙智。

    此智即名平等性智。

    此時已斷第六相應二障種子故。

    其慧數即成妙觀察智體用。

    是故初地同一念時。

    轉有漏第六第七二識。

    成無漏識。

    轉二識相應慧數。

    成妙觀平等二智。

    問初地既轉二識二慧。

    即成妙觀平等二智。

    若爾。

    與彼佛果頓成圓鏡成事二智。

    有何差别。

    答圓鏡成事。

    佛果頓滿。

    初地所得。

    妙觀平等。

    随分轉得。

    地地漸勝。

    佛果圓滿。

    問何故二智漸漸增勝。

    答入初地時。

    頓斷煩惱。

    及斷智障一分粗相。

    及末那種。

    是故初得妙觀平等。

    而未斷除煩惱習氣。

    智障細分。

    及諸習氣。

    末那習氣。

    故得一分。

    非是滿淨。

    由斷所應斷種子習等。

    地地漸增。

    習等盡時。

    斷德成滿。

    智德周備。

    言初現觀時者。

    是見道位。

    言先已證得者。

    入見道時。

    斷末那惑種。

    得平等性智。

    見其滅下所顯實理。

    故雲證得。

    言修道位中轉複清淨者。

    初地住心已後。

    名修道故。

    是正除習位故。

    而見道中。

    解脫道時。

    其種之習。

    何無微薄。

     章解雲轉淨者除習氣也下。

    二釋成。

    亦四。

    初釋成。

    言正使先斷者。

    釋成上文先已證得。

    二若言此是下。

    遮異。

    謂始教宗。

    真見道時。

    第六意識。

    入法空智。

    此時第七。

    亦成無漏。

    即平等性智。

    慧數成無漏故。

    此第六識法空智力。

    伏滅第七法執智障。

    不令生起。

    即得無漏。

    若第六識。

    出法空觀。

    第七法執。

    複更生起。

    故雲暫伏。

    若許爾者。

    應言方斷。

    不應言轉淨故。

    三若依始教容如彼說者。

    約教。

    若始教大乘。

    至金剛心位。

    與餘諸障。

    同時頓斷。

    故初地已上。

    得平等智者。

    暫伏法執。

    後若出空觀。

    還成有漏。

    四是故當知此教地上下。

    結成。

    言此教地上但除習氣者。

    此唯約就末那煩惱習氣為定。

    不可濫涉第六相應智障習氣。

    彼習前段已成立故。

     章故寶性論雲下。

    二轉證。

    亦二。

    初引論。

    二解雲論釋地上下。

    解釋。

    摩诃薩言。

    皆目地上。

    如般若等。

    雖有言初發心菩薩。

    摩诃薩。

    此對小乘。

    雖是初心。

    言大有情。

    而正唯以初地已上。

    名摩诃薩。

    言無間生習氣者。

    二種習氣之随一故。

    言二種習氣者。

    一無間生習氣。

    斷惑種已。

    次無間心。

    餘習生故。

    二前生習氣。

    未斷種前。

    無始已來。

    與種現俱。

    相從生起。

    現行氣分。

    必相從故。

     章問雲何地上下。

    二釋妨。

    此問意雲。

    二乘所期。

    必斷煩惱。

    自調自度。

    至此處故。

    終教地前。

    始教地上。

    為不堕二乘地。

    故留煩惱不斷。

    今此地上。

    已盡煩惱。

    恐同二乘。

    堕寂滅地。

    答中意雲。

    地前位淺。

    始教地上。

    所說亦粗。

    終教地前。

    于所知障。

    不容應斷。

    故有此恐。

    故留不斷。

    此教地上。

    已斷智障。

    雖盡惑障。

    不堕二乘地。

    又智力勝故。

    設雖盡煩惱。

    而智業深勝故。

    不堕二乘。

    增益菩薩行。

    況斷智障。

    或多或少。

    高超小乘。

    成立大行。

    以頓出離聖者為喻。

    斷欲六品。

    喻煩惱盡。

    斷上界六品。

    喻斷智障。

    言若地前及始教等者。

    二教相對。

    陳淺深故。

     章又此教中下。

    二斷惑相狀。

    言智起惑滅者。

    智謂無漏正體智故。

    惑謂二障所斷結故。

    能斷智起。

    滅所斷惑。

    此間時分。

    念念生滅。

    有初中後。

    惑智前後。

    斷相須定。

    故此門來。

    地論二雲。

    此智盡漏。

    為初智斷。

    為中為後。

    非初智斷。

    亦非中後。

    偈言非初非中後故。

    雲何斷。

    如燈焰。

    非唯初中後。

    前中後取故。

    如是解脫(已上)非初中後者。

    相翻門故。

    前中後取故者。

    相續門故。

    非初中後者。

    經所說故。

    前中後取故者。

    論主所釋。

    二門融會。

    成斷障義。

    具如玄記等中所說。

     章又此教中煩惱等法下。

    三惑障體性。

    煩惱即菩提。

    生死即涅槃。

    惑性如故。

    無應斷者。

    智性如故。

    無斷惑者。

    如是等法。

    名能所斷。

    具如玄記并大疏。

    大鈔等明。

    上明約位滅惑門竟。

     應長元年(辛亥)六月七日于東大寺戒壇院述之 華嚴宗沙門凝然春秋七十二 文化八年(辛未)初冬二十二日以嵯峨大覺寺藏本校之。

     所憾非記主親書故未免有可疑耳 比丘典壽春秋五十四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八(終)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