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三十九

首頁
    雖葉上佛亦他受用。

    唯是地前菩薩所見。

    是其粗相淺劣他用。

    當今起信初住已上三賢所見他受用佛。

    淄州師釋他受用身有二。

    一初地已上所見他受用身。

    二四善根所見他受用身。

    四善根所見。

    即當葉上他受用身。

    法诠師釋。

    彌陀初地菩薩能化。

    台上教主二地能化。

    地前菩薩。

    見報身者。

    唯見初地能化如來。

    觀經等言地前根機生報土者。

    即此義也。

    地前菩薩。

    不能往生二地已上他受用土。

    唯局彌陀初地土故。

    然梵網經。

    地前菩薩。

    諸凡夫等。

    蒙彼加力。

    見台上佛。

    聽彼說法。

    台上即是二地教主。

    然彼暫時加力見聞。

    不同初地極樂往生長時。

     章其所修行皆順真性下。

    五順理六度。

    彼論解行發心中雲。

    以是菩薩。

    從初正信已來。

    于第一阿僧祇劫。

    将欲滿故。

    于真如法中。

    深解現前。

    所修離相。

    以知法性體無悭貪故。

    随順修行檀波羅蜜。

    以知法性無染。

    離五欲過故。

    随順修行屍羅波羅蜜。

    以知法性無苦離嗔惱故。

    随順修行羼提波羅蜜。

    以知法性無身心相。

    離慢怠故。

    随順修行毗梨耶波羅蜜。

    以知法性常定體無亂故。

    随順修行禅波羅蜜。

    以知法性體明。

    離無明故。

    随順修行般若波羅蜜(已上)一切萬行。

    皆順法性。

    而随事相所無。

    所有皆約法性。

    随順修行。

    上六度行。

    約其所無。

    其所有者。

    約真如中。

    性功德法。

    施性。

    戒性。

    忍性。

    進性。

    如是等也。

     章又梁攝論中下。

    二梁論所說。

    言十信名凡夫菩薩者。

    未離凡夫性故。

    十信伏斷見修惑故。

    言十解名聖人菩薩者。

    菩薩十住初位。

    應必斷煩惱障。

    證生空所顯理。

    于中分别煩惱惑障。

    名異生性。

    斷見惑故。

    棄異生性。

    成聖人性。

    舊雲凡夫性。

    斷異生性。

    故雲名聖人菩薩。

    十信一萬劫。

    修諸波羅蜜。

    于十住中。

    每一一位。

    有自分行。

    有勝進行。

    如華嚴經十住會說。

    總而言之。

    六度四攝。

    三性無性。

    唯識無境。

    慈悲攝物。

    所修非一。

    若本業經。

    初住中修百法明門。

    謂十信心。

    各有十故。

    常發無量有無行願。

    經列二十四願。

    謂十波羅蜜等。

    又初住四弘。

    二住修習無量善行。

    謂四念處。

    皆空無相。

    五蘊六大。

    如虛空等。

    三住修習十一切入皆如實相。

    四住修習彼八勝處。

    五陰人等。

    廣略二相。

    一切法空。

    五住修習八大人覺。

    六住修習八解脫等。

    空如實相。

    七住六和畢竟空故。

    八住三空。

    九住修行四谛不二一合相故。

    十住六念入如幻定。

    如是等也。

    十行位中。

    如次修習十波羅蜜。

    如華嚴說。

    若本業經。

    初行修四正勤。

    二行四如意足。

    三行五根。

    四行五分法身。

    五行八正道。

    六行七覺分。

    七行五善根。

    謂止觀。

    暖觀。

    頂觀。

    忍觀。

    世第一觀。

    八行四無礙解。

    九行十二因緣。

    十行轉大法輪。

    如是等也。

    十回向中。

    華嚴大經。

    所修極多。

    本業經中。

    初回向一谛二谛正直道行。

    二回向第一義智謂五通行。

    三回向四不壞淨。

    四回向三相。

    謂生住滅。

    五回向五陰空。

    六回向十二入空。

    七回向十八界空。

    八回向随自然智因果二空。

    九回向二谛空寂。

    十回向二谛中道。

    如是等也。

    梵網。

    仁王。

    三賢所修萬行無量。

    一一觀門。

    恐繁不述。

     章其地上行相倍前準知者。

    二地上行相。

    終教初地已上行相。

    甚深廣大。

    無量無邊。

    初二三地相。

    同世間布施十善四禅定故。

    四地三十七助道法。

    五地四谛。

    六地十二因緣。

    七地一切菩提分法。

    八地三種世間無功用道。

    九地四無礙解。

    開為四十辨才。

    十地示現無量化身。

    大法智雲。

    雨大法雨。

    本業經中。

    初地十願。

    作五神通。

    入百法明門。

    二地十善。

    三地四禅八定。

    四地道品。

    五地十六谛俗智五明。

    六地緣起。

    七地三智十度萬行。

    一切功德行。

    八地無相大慧。

    無功用觀。

    三世間現。

    九地法師四十辨才。

    十地邊際無礙智觀。

    無量法雲雨大法雨。

    潤澍衆生。

    無明盡滅。

    受大職位。

    神變無量。

    不可思議。

    等覺菩薩。

    住頂寂定。

    以大願力。

    住壽百劫。

    修千三昧已。

    入金剛三昧。

    同一切法性。

    二谛。

    一谛。

    一合相智。

    住壽千劫。

    學佛威儀。

    象王視觀。

    師子遊步。

    不可思議神通化導。

    住壽萬劫。

    化現成佛。

    入大寂定。

    現同古佛。

    常行中道。

    大樂無為妙覺佛果。

    三身圓滿。

    四智圓明。

    盡未來際。

    業用無絕。

     章是故當知此中行位下。

    三對前簡異。

    始終二教。

    三乘漸教。

    于漸教中。

    是始與終。

    空門為始。

    不空門為終。

    一切法義。

    皆悉差别。

    随二教文。

    一一易見。

     章問此教豈不通引二乘下。

    二問答顯勝。

    愚法小乘教。

    随劣機說之。

    如來本意。

    遂引令入一乘大道。

    先引令入三乘大乘。

    次入同教一味平等。

    後入别教普賢法界。

    二乘根鈍。

    不能直入别教一乘。

    展轉漸次。

    誘引上進。

    始教專引愚法小乘。

    令入大乘。

    回心教意。

    專在誘小。

    直進同回心。

    本為引愚法。

    今終教宗。

    漸教之終。

    大乘極教。

    根機高勝。

    直進升上。

    更複高妙。

    其所引小乘。

    既與直入終教。

    分齊全同。

    無有勝劣。

    此終教中。

    有二類機。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