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十六

首頁
    空。

    上雖空世。

    無為非世。

    故非所空。

    第五非世。

    唯約真俗。

    無為是真。

    故非是空。

    第六有為無為皆空。

    前五宗中。

    第三四五。

    是法分空。

    第六一宗。

    法之全空。

    其人我空。

    第二已極。

    後後諸宗。

    皆是一同。

    問。

    小教所明。

    人空法空。

    是何等空。

    為拆即耶。

    答。

    小宗空理。

    人法皆拆。

    小乘智劣。

    不能即空。

    三論玄雲。

    問。

    小明一空。

    大辨二空。

    可有差别。

    既同其二空。

    大小何異。

    答。

    雖同辨二空二空不同。

    略有四種。

    一者小乘拆法明空。

    大乘本性空寂。

    二者小乘俱明三界内人法二空。

    空義即短。

    大乘明三界内外人并空。

    空義即長。

    三者小乘但明于空。

    未說不空。

    大乘明空。

    亦辨不空。

    故涅槃雲。

    聲聞之人。

    但見于空。

    不見不空。

    知者見空及以不空。

    空者一切生死。

    不空者。

    謂大涅槃。

    四者小乘。

    名為但空。

    謂但住于空。

    菩薩名不可得空。

    空亦不可得也。

    故知。

    雖明二空。

    空義有異。

    故分大小(已上)是故小乘唯明拆空。

    拆破人我及法執。

    故唯大乘宗。

    明本性空。

    亦名即空。

    亦名體空。

    賢首清涼。

    并至始教。

    名為即空。

    于小乘教。

    無即空義。

    唯拆破故。

    問。

    小乘教中。

    說人法空。

    為是正說。

    是兼談耶。

    答。

    小乘教本。

    唯薩婆多。

    唯明人空。

    不說法空。

    至佛滅後。

    諸部分張。

    或說法空。

    此兼參大。

    非小正談。

    而法空宗。

    謂己正說。

    唯是濫取大乘空義。

    一切有部。

    正傳佛說。

    小乘教宗。

    無有謬濫。

    鹿園初說。

    乃至鶴林阿含所說皆是。

    其相深密經中。

    勝義生菩薩。

    叙小乘事。

    唯是我空。

    自餘諸法。

    并實有故。

    是故小乘。

    名為有教。

    若說法空。

    非有教故。

    言此通初教之始者。

    折薪雲。

    由此教有二。

    一回心。

    二直進。

    故于始教。

    亦分始終。

    如下。

    類有此釋。

    況正當小乘。

    分通大乘。

    故此六宗。

    立在小乘。

    分通大乘爾(已上)此意初教始者。

    即回心教。

    回直相望。

    回心為始。

    直進為終。

    或有空有二門。

    即又初終二門。

    總有三類二門義也。

    問。

    小乘六宗。

    後二并是分通大乘。

    南山律師。

    昙無德部。

    四分律宗。

    判為分通大乘。

    是第三宗法藏部義。

    彼部專依音法藏部。

    宗計是同。

    豈後二宗。

    是分通義。

    又第四成實經部亦爾。

    答。

    諸師取義。

    随宜不定。

    二十部中。

    空有假實。

    所判非一。

    才談法空。

    即入空宗。

    如南山等所判。

    窮法空義。

    名為空宗。

    諸法但名。

    如賢首等所判。

    若清涼意。

    五六分通。

    或亦可有第一名有宗。

    我法俱有故。

    第二已後。

    名為空宗。

    方得無我。

    見空理故。

    如是随宜互立有空。

    今依此門。

    分通大乘。

    即是第五第六而已。

    若章主。

    唯第六宗。

    分通大乘。

    通初教之始故。

    問。

    能通所通。

    空理雲何。

    答。

    能通是拆空。

    以小乘故。

    所通是即空。

    以大乘故。

    問。

    若爾拆體既别。

    何得通同。

    答。

    拆體雖異。

    得空無别。

    泯亡人法。

    但無所遺。

    空無之上。

    假立諸法。

    所立諸法。

    但是假名。

    始教空上假立亦爾。

    分齊是同。

    故得一通。

    問。

    演義此宗。

    引中論文。

    與此通初教之始。

    有何差别。

    答。

    鈔引論者。

    為明空理。

    世出世間。

    是待對法。

    無世間故。

    亦無出世。

    二物皆無。

    有何所留。

    是故諸法。

    即空無相。

    此破前宗俗無真有待對。

    至空無有所住。

    今通初教之始。

    即此義門分齊。

    空性之上。

    不壞諸相。

    假名建立。

    故義無主。

    引論亦名為假名句。

    諸法假名。

    是故即空。

    以即空故。

    諸法假立。

    通初教始。

    義寔有由。

    言準之者。

    諸法但名。

    初教之始。

    二門分齊。

    義理之相。

    一同一緻。

    令準之也。

    其相如前豈不通乎。

     章七一切皆空下。

    是第七宗。

    從此已下。

    并是大乘。

    依後四教。

    所立宗故。

    今此第七。

    依始教立。

    義苑雲。

    一切諸法者。

    諸八十餘科世出世法。

    無不清淨。

    法既清淨。

    則蕩除情執。

    故無分别。

    此乃無相大乘之一宗也(已上)言八十餘科者。

    大般若經所說法數。

    始自五蘊。

    終至涅槃。

    總束标舉。

    即有八十餘科于此法上。

    遣破情見。

    除雲執着。

    一一法上。

    皆無所得。

    法性清淨。

    空亦非空。

    二乘聞之。

    遣有法之見。

    菩薩聽之。

    悟無性之義。

    其遣執之法者。

    且舉少分。

    粗示名字。

    謂五蘊。

    十二處。

    十八界。

    地等六界。

    四緣。

    四谛。

    十二因緣。

    六度。

    四構。

    内外等二十。

    空真如等十二名。

    四名量心。

    四靜慮。

    四無色定。

    八解脫。

    八勝處。

    九次第定。

    十遍處。

    師子奮迅三昧。

    超越三昧。

    四念住。

    四正斷。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覺支。

    八正道。

    三解脫門。

    有尋有伺等三三摩地。

    菩薩十地。

    三乘共十地。

    五眼六通。

    三明。

    三示導。

    佛十力。

    四無所畏。

    四無礙解。

    菩薩四無量心。

    十八不共法。

    三念住。

    三十二相。

    八十随好。

    無妄失法。

    恒住舍性。

    一切智。

    道相智。

    一切種智。

    一切陀羅尼門。

    一切三摩地門。

    預流等四向四果。

    獨覺菩薩。

    一切菩薩。

    摩诃薩行。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如是等法有八十餘科也。

    大般若經。

    第三百八十。

    以不淨·數息·四禅&m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