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十六

首頁
    道及道果。

    皆是實有。

    唯此是實。

    世間皆假。

    從所立為名。

    此則一宗一部。

    少分似中論一半向前。

    故亦跨大乘也(已上)問。

    此宗真俗二谛。

    真妄二法者。

    其相雲何。

    答。

    見解釋意。

    世間有漏諸法名俗。

    出世無漏諸法名真虛僞浮染名妄。

    正實真妙名真。

    煩惱漏業。

    苦報三道。

    皆是世谛虛妄之法。

    二空之智。

    二空之理。

    皆是無漏。

    真谛之法。

    亦名第一義谛。

    虛妄真實。

    如次可知。

    是名此宗二谛真妄。

    問。

    此部出世真實有者。

    為三世俱有。

    為當不爾耶。

    答。

    此部所說。

    過未無體故。

    宗輪說。

    大衆·一說·說出世·雞胤四部。

    本宗同義中雲。

    過去未來。

    非實有體(已上)明知。

    此部現在一切諸法真者。

    皆是實有。

    不簡蘊處界之三科。

    約就真俗。

    建立有無。

    問。

    十宗所立。

    次第深勝。

    是故小乘六宗。

    漸深。

    初是我法俱有。

    二乃我空法有。

    三世實有。

    法體恒有。

    三是過未無體。

    法體亦無。

    四乃于現在法。

    假實不定。

    是故第五俗妄真實。

    唯應于前所立現蘊法上而立。

    若界處上。

    成假實者。

    假不勝前。

    實。

    還淺前。

    何成精核漸勝之義。

    答。

    六宗次第。

    精研漸深。

    真俗分齊義。

    如來難。

    且作二解。

    一雲。

    此第五宗。

    唯于現在五蘊法上。

    俗谛之法。

    虛假故妄。

    真谛之法。

    離系故實。

    即成次第漸勝之義。

    二雲。

    現在法中。

    總通三科。

    俗谛是假。

    真谛即實。

    元非約三科。

    說其假實義。

    總于蘊等。

    随約二谛。

    成立真妄假實之義。

    是故亦成次義漸勝。

    問。

    且就初義。

    何故宗輪。

    唯空過未。

    不空現在。

    說出世部。

    四中一故。

    是故大衆。

    雞胤二部。

    現在諸法。

    皆是實有。

    取為第三法無去來。

    何故今抽說出世部。

    獨為俗妄真實之宗。

    論舉此部五十三義。

    俗妄真實。

    一向不見。

    若以此部。

    為真妄者。

    應是四部皆真妄義。

    答。

    論言過未非實有體。

    四部通說。

    唯遮過未。

    總相是許。

    現在實有。

    其中假實。

    論中未彰。

    欲明四部。

    通談義故。

    此說出世真妄義者。

    舊家之中。

    真谛三藏。

    部執疏中。

    具明此部俗妄真實義理分明。

    折薪記中文義。

    依彼釋。

    出世名。

    鈔批具引真谛疏文。

    恐繁不載。

    但是真谛。

    西天相傳。

    陳述俗妄真實之義。

    慈恩宗輪疏解釋。

    亦如是。

    此亦玄奘西印相傳。

    是故疏中。

    釋顯此義。

    全同真谛解釋文義。

    論中。

    此部不言現在通假實法。

    及真妄義。

    然約漸勝。

    現在五攝。

    即有真俗。

    真妄。

    假實。

    是故今抽為第五宗。

    餘之三部。

    如論通相非别解釋。

    不可相例。

    問。

    就其後義。

    若如此漸勝之相。

    義現不顯。

    雖蘊有假。

    二有實故。

    答。

    既言出世。

    是通三科。

    不約三科。

    分假實相。

    門既各别不可相例。

    豈無次第漸深義乎。

     章六諸法但名下。

    是第六宗。

    此唯一部。

    故無等言。

    問。

    若爾。

    下通初教之始。

    何故不安等言。

    答。

    始教是大乘。

    今标小乘故。

    問。

    若爾。

    何故玄雲。

    謂一說部等下。

    亦通初教始。

    即是應等初教之始。

    答。

    彼顯不局。

    故安等言。

    下指始教。

    不關等言。

    或等始教亦無有妨。

    施設随時。

    不可一準。

    義苑雲。

    即顯出世亦假名耳。

    故雲一切我法。

    亦如中論亦名為假名。

    若有世間。

    即有出世間。

    既無世間。

    何有出世間等。

    是故皆假名。

    名即是說名一說部。

    從所立為名(已上)此是中論三谛偈中。

    第三句義。

    故雲亦名為假名。

    清涼大師。

    以第五宗。

    判言少似中論一半向前。

    即前二句。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今準彼解釋。

    以此即為彼第三句。

    演義雲。

    六諸法但名宗等者。

    則顯出世亦假名耳。

    故雲。

    一切我法亦如中論。

    若有世間。

    則有出世間。

    既無世間。

    何有出世間等(已上)義苑移此鈔文。

    但加中論第三偈句。

    折薪亦引演義鈔也。

    此一說部。

    從大衆部。

    最初與說出世雞胤。

    同時分出。

    宗輪疏雲·世出世法。

    皆無實體。

    但有假名。

    名即是說。

    意謂。

    諸法唯一假名。

    無體可得(已上)簡正一雲。

    不簡有漏無漏等。

    皆無實體。

    唯有能诠假名。

    于能诠下。

    無所诠實體(已上)文殊問經。

    名執一切語言。

    意雲。

    一切諸法。

    唯是語言無體。

    假名行相而已。

    前宗唯空世間有漏。

    不空無漏。

    今此第六。

    漏無漏法。

    真俗二谛。

    一切皆空。

    有此法者。

    唯是假名。

    是故此宗。

    勝于第五。

    即是小乘。

    最極頂也。

    依清涼意。

    第五之宗。

    既分通大。

    況此宗乎。

    小乘深勝。

    即通大淺。

    問。

    大衆等四。

    皆是同計。

    論中所舉。

    五十二義。

    并無有異。

    何故言宗而有勝劣二。

    屬第三。

    出世一說。

    屬第五六。

    答。

    大同第五宗中問答。

    四部雖同。

    别餘有異。

    論雖不說。

    新舊相傳。

    解釋實爾。

    是故二部。

    屬五六宗。

    第三宗者。

    論具設故。

    問。

    此等諸部。

    所說義者。

    為遣無為。

    為不爾耶。

    答。

    且作二釋。

    一雲六宗小乘。

    不空無為。

    唯有為法。

    得分全空。

    上于三世。

    次第漸遣。

    無為非世。

    故無可遣。

    二雲無為亦空。

    于法漸空。

    乃至第六無為亦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