惑。
論又雲。
所知障中(乃至)修所斷證(乃至)修障現起。
地前漸伏。
乃至十地方永伏盡(已上)此亦見道。
有所伏滅。
是故當知。
俱生二障。
言初地已上伏滅之中。
何得無見位中所伏。
問此真見道所知二障。
彼十重障。
及二十二愚中是何。
答十重障等。
是修所斷。
今見道中。
非所應論然十障名。
一一地中。
從初立之。
故第一障。
約就初地入心所斷。
建立其名号。
異生性障。
此即見道所斷。
分别二障種子。
全以此所斷。
名異生性障。
初地住心已後。
是修習位。
即修道位乃至等覺最後刹那。
金剛喻定現在前時。
皆是修道。
修道時間。
羅曆三大阿僧祇耶劫。
故初地住心已後。
地地三心。
皆有斷障證理之事。
并是修道。
任運起惑。
二十二愚門中。
初之二愚。
及彼粗重。
即是見道所斷二障。
此亦地地入心所斷。
開十重障及佛地障。
以為二十二愚故爾。
問相見道中。
斷證相何。
答相見道中。
亦有二種。
一三心相見道。
二十六心相見道。
三心見者。
論雲。
一内遣有情假緣智。
能除軟品分别随眠。
二内遣諸法假緣智。
能除中品分别随眠。
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
能除一切分别随眠。
前二名法智。
各别緣故。
第三名類智。
總合緣故。
法真見道二空見分。
自所斷障。
無間解脫。
别想建立。
名相見道(已上)此三心者。
煩惱所智。
各分上下。
别總成三。
初斷上品煩惱我執。
次斷上品所知法執。
第三三心雙斷。
二障二執。
各下品障。
初之二心。
是别緣觀。
第三雙觀。
即是總緣。
以軟品智。
斷上品障。
以上品智。
斷下品障。
上品智障。
待對上品煩惱。
名中煩惱。
是兼智障納故。
二障各下。
雖有粗細。
對上中故。
雙觀為下。
軟品随眠者。
以惑從智。
名為軟品。
軟品軟謂軟弱。
下品名□即上品上惑。
以下品智斷故。
下惑反顯。
言法智者。
就人法體。
各别緣觀。
遣各障故。
言類智者。
比類已前。
各别觀門。
總緣觀故。
此中二障。
上下品者。
一百二十八根本随眠。
及諸随惑。
各分上下。
智障本随。
上下亦爾。
以此作三品。
成三心觀門。
問三心初念。
是我空觀。
若爾。
雲何初念平等性智現起。
應是第二念時。
現前平等性智。
由法空觀。
現在前故。
若初念心。
平等智起。
二乘空觀。
應平等智。
答真見道時。
頓類二執。
平等妙觀。
二智現前。
今三心見。
法真見道。
仿學觀門。
非實斷證雖人空觀。
非無平等智。
若依元曉大師。
人空觀門。
平等智起。
是故二乘人空無漏。
有平等智。
現前生起。
十六心相見道。
此複有二。
一所取能取。
二上下八谛。
初所取能取者。
論雲。
一者依觀所取能取。
别立法類十六種心。
謂于苦谛。
有四種心。
一苦法智忍。
謂觀三界苦谛真如。
正類三界見苦所斷。
二十八種。
分别随眠。
二苦法智。
謂忍無間。
觀前真如。
證前所斷煩惱解脫。
三苦類智忍。
謂智無間。
無漏慧生。
于法忍智。
各别為證。
言後聖法。
皆是此類。
四苦類智。
謂此無間。
無漏智生。
審定印可苦類智忍。
如于苦谛。
有四種心。
集滅道谛。
應知亦爾。
此十六心。
八觀真如。
八觀正智。
法真如見道。
無間解脫。
自證分。
差别建立。
名相見道(已上)言所取能取者。
謂所證能證。
所觀能觀也。
法忍智。
緣理為境。
是觀所取。
緣谛理。
故。
斷忍其随眠。
是無間道。
觀真如故。
證前所斷随眠。
解脫是解脫道。
苦法智忍。
所斷三界分别惑者。
欲界有十。
色無色界。
各除瞋恚。
各有九惑。
二九十八。
并欲界十。
即成二十八種随眠。
今約三界。
皆名法忍。
三界通是苦自體故。
不同小乘欲界名法。
色無色界名類忍智。
彼謂。
欲界是現前界。
上二界者不現前界。
是故比類欲界觀之。
苦類智忍者。
于前苦法忍。
苦法智。
次刹那念。
前法忍法智上。
此一念間。
各别内證言前二心。
已後所有。
一切聖法。
皆從二心。
而得生故。
自後聖法。
皆是此類。
安立此事。
故名苦類智忍。
此釋類義。
法忍智後。
所生無漏。
法忍法智。
二法之類。
故立類名。
苦類智者。
類忍之次。
無漏智起。
審定印可前苦類忍。
名之類智。
此類忍智。
俱觀能取。
緣觀苦谛。
有此四心。
集滅道谛。
四心皆爾。
是故四谛。
有十六心。
是名所取能取十六心相。
言上下八谛十六心者。
論雲。
謂觀現前不現前界。
苦等四谛。
各有二心。
一現觀忍。
二現觀智。
如其所應。
法真見道。
無間解脫見分觀谛。
斷見所斷百一十二分别随眠。
名相見道(已上)釋曰。
欲界名下。
色無色界名上。
依此下上八部。
别以立法類十六種心。
現前界者。
謂即欲界身現居故。
不現前界者。
色無色界。
不現居故。
謂觀欲界四谛。
别立法忍法智。
且如觀欲界苦谛。
是現前界。
名現觀忍。
是無間道。
觀此谛故。
即斷欲苦十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