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四十七

首頁
    眠法。

    此次刹那。

    現觀智生。

    證十随眠解脫真如。

    名解脫道。

    觀上二界苦谛。

    即斷彼彼九種随眠。

    上二界除瞋故。

    即現觀忍。

    是無間道。

    現觀智者。

    即解脫道斷欲苦惑。

    是苦法忍。

    證其解脫。

    是苦法智。

    斷上苦惑。

    是苦類忍。

    證其如是苦類智。

    是名苦谛下之四心。

    斷欲集谛十随眠。

    法忍法智。

    無間解脫。

    斷上集類智。

    集有四心。

    滅道二谛。

    各有四心。

    準前可知。

    上下八谛。

    法忍法智。

    類忍類智。

    無間解脫。

    皆同小乘十六心相。

    而法品類品。

    俱各現觀忍。

    現觀智。

    此名即異小乘所說。

    前所取能取中。

    苦法智忍。

    苦法智忍苦智等。

    名同小乘。

    而各通三界。

    即異小乘說。

    先修所取能取十六心。

    後入下上八谛十六心相見行相。

    要略如是。

    若不立一心真見道之師。

    以三觀。

    為真見道。

    以二種十六心。

    名相見。

    若以一心真見道。

    為實斷實證。

    即次三心。

    為相見道。

    唯識論中。

    有二師義。

    以一心真見道。

    為其正義。

    三心相見已後。

    皆是相見道門也。

    總而言之。

    入見道人。

    有二師義。

    謂漸斷師。

    頓斷師也。

    漸斷師者。

    三心真見道。

    十六心相見道。

    頓斷師者。

    一心真見道。

    三心相見道等。

    漸頓二師。

    總有二十五相傳釋。

    如義燈明。

    恐繁不引。

    今此章中。

    舉頓斷義故。

    雲初地真見道時。

    一刹那中。

    頓斷彼種也。

     章其俱生中煩惱障下。

    二伏斷俱生。

    亦二。

    初斷意識惑。

    二斷末那惑。

    初中亦二。

    初正明。

    二引證。

    初斷煩惱障。

    二斷所知障。

    初中亦二。

    初故留不斷。

    二引教為證。

    初中亦二。

    初直明故留。

    二征釋所以。

    今初。

    雖言意識惑。

    兼攝五識惑。

    斷意識惑時。

    五識惑随滅。

    非别起五識惑治道。

    斷五識惑。

    今明故留。

    亦随兼攝。

    言初地以去自在能斷者。

    此第六識。

    俱生煩惱。

    加行位中。

    漸伏滅除。

    見道心時。

    頓伏不起。

    是故初地已去。

    易斷易盡。

    惑種被伏。

    不能現起。

    種子勢力。

    微劣薄弱。

    初地頓斷。

    有何艱難。

    縱亦初地已去何位。

    自在易斷。

    任運應盡。

    雖自在應斷。

    即此中意也。

    言留故不斷者。

    即是故留不斷。

    雖可斷盡。

    而以故意。

    留置不斷。

    為以此惑成别用故。

    種種故留。

    現行已伏。

    此即地上菩薩。

    俱生煩惱相狀。

    意識俱惑。

     章何以故者。

    征也。

    此征意雲。

    何故菩薩。

    初地不斷俱生煩惱。

    而故留種子。

    有何意緻。

    此其意也。

    言潤生攝化故等。

    釋成故留不斷之意。

    此有四意。

    初潤生者。

    由留種子。

    受分段身。

    雖寄顯門。

    八地已上。

    受變易報。

    而其實報門。

    乃至十地。

    皆受分段。

    濟物導生。

    問所留煩惱。

    何惑潤生。

    答如十二支愛取二支。

    愛取種子。

    潤當來生。

    即受彼報。

    問已伏種子。

    有何勢力。

    潤業受生。

    答已伏種子。

    望生現行。

    應論勢力有無強弱。

    今此菩薩。

    故留不斷。

    煩惱種子。

    以誓為本。

    以種為緣。

    潤業受生。

    唯有種子。

    不簡強弱。

    成潤生功。

    以扶誓故。

    言攝化者。

    攝受衆生。

    化益群類故。

    言不堕二乘地故者。

    見道位中。

    先斷見惑。

    先斷所殘修取斷惑。

    即盡煩惱。

    即同二乘。

    不盡智障。

    先斷煩惱。

    故與二乘。

    其相是同。

    同二乘故。

    恐堕小地。

    有此恐故。

    不斷煩惱。

    問若斷煩惱。

    實堕小耶。

    答不然。

    設斷種子。

    不堕二乘。

    已斷分别所知障故。

    唯是假設之言。

    又是怖畏之語。

    菩薩必恐二乘地故。

    若斷種子。

    同二乘事。

    恐同二乘故。

    不斷種。

    言為斷所知障故者。

    智障者。

    礙利衆生事。

    及障菩提。

    彼所知障。

    種類無量。

    故先斷之。

    煩惱頓伏。

    勢易斷。

    先斷難斷所知障故。

    言為得大菩提故者。

    最初發心。

    期大菩提故。

    為獲得所期菩提。

    修菩提行。

    進趣佛果。

    問與上斷所知障何别。

    答前障利衆生事為正。

    為斷此障。

    今為菩提。

    是為差别。

    由此因緣。

    故留不斷四義。

    随一成故留義。

     章是故攝論雲下。

    二引教為證。

    亦二。

    初直引梁論。

    二釋所引文。

    今初。

    言由惑至惑盡等。

    者。

    此出梁攝論第十四卷。

    此所引文。

    彼論牒無著本論文也。

    有天親釋論文。

    如次下引。

     章解雲惑盡者下。

    二釋所引文。

    亦二。

    初以惑盡成義。

    二以留種成義。

    今初。

    言所知障盡者。

    菩薩伏斷惑智二障。

    地前必伏二障現行。

    初地已上。

    頓伏俱生煩惱現行。

    而留種子其俱生起所知障種。

    地地漸斷。

    乃至金剛。

    斷盡最後品所知障種。

    此所知障。

    障佛地故。

    此即十重障後。

    當第十一金剛心時。

    斷佛果障。

    此金剛心。

    與所知障。

    同一時斷所留俱生煩惱種。

    次解脫道入佛果地。

    今舉最後所知障盡。

    顯留煩惱。

    留煩惱者。

    為十地間。

    成勝行故。

    其勝行者。

    利他勝行。

    菩提勝行。

    如前四義。

    故留煩惱。

    起諸勝行。

    即至金剛所知盡處。

    此時與所知障。

    同時頓斷所留煩惱障種。

    即證佛果。

     章又梁攝論既雲留種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