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四十九

首頁
    初住明觀法門(已上)發初住心。

    舍凡夫法。

    可為證也。

    言起信論者。

    彼論說三細六粗。

    其中執取計名。

    是煩障障。

    入初住時。

    即斷舍之。

    而故留不斷。

    潤生攝化。

    相續相者。

    初地所斷。

    即是法執所知障故。

    二地已上。

    斷相續等。

    此第一門。

    終教大乘。

    常途所談。

    斷障行相。

     章故梁攝論雲初僧祇斷煩惱等者。

    出彼論第十一。

    彼文雲。

    約除皮肉心三煩惱故。

    立三阿僧祇劫。

    第一劫阿僧祇。

    菩薩心未明利。

    方便未成。

    正勤猶劣。

    是故實經一大劫阿僧祇時。

    方便願行地。

    此位功行樂時符。

    第二大劫阿僧祇。

    若以功約時。

    應經九劫阿僧祇。

    由菩薩心用明利。

    方便已成。

    正勤又勝。

    經時雖少。

    得功行多。

    功超八大劫阿僧祇。

    正經第二一大劫阿僧祇。

    第三大劫阿僧祇。

    若以初行約時。

    應經二十一大劫阿僧祇。

    由菩薩智慧方便正勤最勝。

    經時轉少。

    功行彌多。

    功起二十大劫阿僧祇。

    正經第三一大劫阿僧祇(已上)初标由三煩惱。

    立三阿僧祇劫。

    次下次第解釋經三阿僧祇劫。

    初阿僧祇。

    無有超劫。

    後二大劫。

    次第說有增加超劫。

    随位增升。

    勤行勝故。

    問皮肉心者。

    其體是何。

    答指事引攝論雲。

    若以此名分别内法。

    或增或減。

    壞正理立非理。

    名肉煩惱。

    若以此名分别外塵。

    起欲瞋等。

    名皮煩惱。

    若以此名分别一切世出世法差别。

    離前二分别。

    名心煩惱。

    是故一切煩惱。

    皆以分别為體。

    廣如彼說。

    恐繁不集(已上)釋曰。

    自心計度。

    起諸分别。

    攝盡邪執。

    立法成義。

    名肉煩惱。

    如肉在皮與骨中間。

    緣外五塵。

    起貪瞋等。

    名皮煩惱。

    即是一切現行煩惱。

    如皮在肉外故。

    分别世間出世差别。

    名心煩惱。

    此即髓腦。

    在肉之下。

    此三煩惱。

    從喻為名。

    總而言之。

    皮肉心言。

    不可定體。

    随所斷處。

    無定相故。

    于十地中。

    地地三心。

    立皮等名。

    三祇如應皮肉心。

    初祇所伏。

    名皮煩惱。

    第二僧祇所斷名肉。

    第三僧祇所斷名心。

    十地三心。

    所斷諸惑。

    皆以種子。

    名三煩惱。

    初地入心。

    異生性障。

    住心出心。

    第六識中。

    俱生智障。

    二地三心。

    皆任運起智障種子。

    如是等也。

     章如梁攝論三十三僧祇中說等者。

    梁論十一雲。

    有五種人。

    于三阿僧祇劫。

    修圓滿。

    或七阿僧祇劫。

    或三十三阿僧祇劫。

    何者為五人。

    行願行地人。

    滿一阿僧祇劫行。

    清淨意行人。

    行有相行人。

    行無相行人。

    于二地乃至七地。

    滿第二阿僧祇劫。

    從此後。

    無功用行人。

    乃至十地。

    滿第三阿僧祇劫(已上)此是釋論所牒。

    本論文也五種人者。

    一願禁行人。

    是地前四十心。

    二清淨意行人。

    是初地也。

    三行有相行人。

    是六地已前。

    四行無相行人。

    是第七地。

    五行無相行人。

    八地已上。

    本論文雲。

    複次。

    雲何三十三阿僧祇。

    方便地中。

    有三阿僧祇。

    一信行阿僧祇。

    二精進行阿僧祇。

    三趣向阿僧祇。

    于十地中。

    地地各三阿僧祇。

    謂入住出(已上)天親釋雲。

    為除皮煩惱障。

    入初地。

    為除肉煩惱障。

    住初地。

    為除心煩惱障。

    出初地。

    何以故。

    地地菩薩。

    煩惱有三品。

    上品名皮。

    中品名肉。

    下品名心。

    上品者。

    下品道所破。

    中品者。

    中品道所破。

    下品者。

    上品道所破。

    乃至第十地。

    其義亦爾。

    約此三品故。

    各立三阿僧祇。

    是故異部。

    執有三十三阿僧祇(已上)此即十住已上。

    乃至第十地。

    總通數之。

    有三十三阿僧祇劫。

    問大乘常途所說劫數。

    多分三大阿僧祇劫。

    總為菩薩修行劫數。

    何故梁論。

    設三十三阿僧祇劫。

    答三乘大乘。

    所說劫數。

    始教必定三阿僧祇。

    終教二門。

    不定僧祇。

    是通異界。

    常途三祇。

    不異始教。

    梁論所設。

    大有三阿僧祇。

    七阿僧祇。

    三十三阿僧祇劫。

    然梁論宗。

    三祇為本。

    自餘七祇。

    三十三祇。

    唯三祇中。

    異門引立。

    與三僧祇。

    相當不違故。

    梁釋論雲。

    第三十三阿僧祇。

    與前三阿僧祇亦等。

    無有短長。

    義如前釋(已上)言如前者。

    前七祇處。

    會同三祇。

    故上文雲。

    論曰。

    複次雲何七阿僧祇劫。

    釋曰。

    欲顯餘部别執故。

    言複次七阿僧祇劫時。

    與前三阿僧祇劫時為等。

    為有短長。

    此執等三阿僧祇劫。

    以有别義。

    開為七數(已上。

    廣設如彼釋論)今指彼文。

    與三祇劫。

    不相違故。

    三十三祇。

    亦是大乘異部論師。

    立此數量。

    故釋論雲。

    有諸大乘師。

    欲顯行有下中上。

    欲顯為得未得方便。

    欲顯已得不失方便。

    欲顯已得不失增上方便。

    欲顯入住出三自在。

    故分阿僧祇。

    為三十三(已上)問三僧祇劫。

    七阿僧祇劫。

    三十三祇。

    其一劫量。

    分齊雲何。

    答三祇劫量。

    是本劫量。

    七祇等量。

    皆以小劫。

    計僧祇量。

    梁釋論雲。

    阿僧祇有二種。

    一謂阿僧祇劫。

    何以故。

    由此劫日夜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