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月時行年雙等時不可數故。
名阿僧祇劫。
二謂劫阿僧祇。
何以故。
于此劫中。
菩薩修行。
若以劫為量此劫又不可數故。
名劫阿僧祇。
由前阿僧劫中時不可數。
由複阿僧祇劫又不可數。
經若幹大劫阿僧祇。
得無上菩提。
今定三劫大阿僧祇。
得無上菩提。
不過不減(已上)三十三祇。
以二種中。
初劫為量。
即當瑜伽法華論等所說。
盡夜日時年少劫劫量數。
此至阿僧祇。
計三十三。
其七劫量。
準例可知。
問梁論本釋。
說三十三阿僧祇劫。
然隋唐二論。
同本異譯。
而直無說三十三僧祇。
故法相師。
彈言。
此方古德。
以意加之。
不許此義。
今何引用彼論三十三阿僧祇。
答大乘劫數。
三大僧祇。
根本所宗。
菩薩所迳。
然彼異部大乘論師。
更以異門。
立七阿僧祇。
三十三祇。
雖異部設。
而攝論師。
舉此濫用。
以小劫等。
數為僧祇。
然彼不違常途三阿僧祇劫量。
但隋唐譯。
無此文者。
梵本具阙。
亦有異本。
真谛三藏譯。
有此文。
本如見道前四方便。
影似聲聞。
列十信等。
雖隋唐本無彼文言。
梁釋是具。
三十三祇。
具是亦爾。
隋唐二本。
譯阙略本故。
無此言。
真谛三藏。
豈私加之。
何況經中。
三十三祇所說有之。
論正契之。
本業經上。
設十住等。
三十心已雲。
佛子是三十心。
入一乘信一乘因。
法非近行。
可得廣行大心。
三阿僧祇劫。
行伏道忍。
方始滿足(已上)此以三賢時。
分為三阿僧祇劫。
最勝王經第五。
依空滿願品。
如意寂光耀天女菩薩。
為大梵王等。
設甚深法。
會中有五十億菩薩苾刍。
欲退大心。
聞此深法。
堅固滿願。
更發大心。
勝進回向。
善根不退。
如說修行。
九十大劫。
當得解悟出離生死。
佛為授記。
汝諸苾刍。
過三十阿僧祇劫。
當得作佛。
同時作佛。
皆同一号。
名願莊嚴門飾王。
十尊具足。
三十三祇。
即十地間。
約入住出。
為三僧祇。
爾時彼苾刍。
居十回向。
回向之終。
既得此記。
十地三心。
各三祇故。
即成三十阿僧祇劫。
本業三賢名三僧祇。
彼此合成三十三祇。
章如地持雲二障三處過謂地前地上及佛地者。
彼論九雲。
如是十二住菩薩。
三阿僧祇大劫。
煩惱障分染污。
彼三住。
煩惱障分染污斷。
歡喜住。
惡趣煩惱分斷。
增上中煩惱分。
一切不行。
無開發無相住。
無生法忍。
清淨相續。
煩惱染污分。
一切不行。
最上菩薩住。
一切煩惱習使障斷。
入如來住。
智障染污分。
有三種。
一者皮。
二者膚。
三者骨。
歡喜住斷皮障。
無開發無相住。
斷膚障。
如來住斷骨障。
一切障清淨。
于此三住。
智障斷。
餘住随其次第。
真實莊嚴(已上)此一段文。
初示三度過煩惱障。
後明三處過所知障。
言三處者。
初地。
八地。
佛地是也。
于此三處。
各過二障。
地持論者。
即瑜伽菩薩地舊譯本也。
瑜伽地持所說意雲。
入初地時斷惑。
惡趣之分别惑。
及伏上中二品修惑。
多分見惑。
發起惡業。
從多為論。
故雲惡趣。
理實見惑。
亦發善業。
大乘宗意。
一切發業。
正是分别煩惱能故。
初地入心。
見惑斷種。
修惑唯伏上心非斷。
瑜伽三十八雲。
于極歡喜住中。
一切惡趣。
諸煩惱品。
所有粗重。
皆悉永斷。
一切上中諸煩惱品。
皆不現行(已上)此是初地斷伏煩惱障之相也。
此煩惱者。
俱生煩惱。
第六識相應煩惱。
初地已上。
能頓伏盡故。
第八地中。
斷前所伏。
任運起惑。
上中二品。
其中品惑。
總不現行。
瑜伽論雲。
于無加行。
無功用。
無相住中。
一切能障。
一向清淨。
無生法忍。
諸煩惱品。
所有粗重。
皆悉永斷。
一切煩惱。
皆不現行(已上)皆永斷者。
斷上中故。
皆不行者。
伏下品故。
慈恩法師。
作此解也。
舊本言略。
唯雲煩惱染污分一切不行。
新本文言。
義意分明。
十地滿心。
金剛定時。
頓斷一切修惑種子。
一往據文。
八地斷惑。
然據實義。
但斷惑種體上。
有其不調柔性。
名斷粗重。
非斷種體。
玄奘三藏作如是解故諸修惑。
十地唯伏。
不斷種子。
至金剛心。
頓斷其種。
上是煩惱三處過也。
言所知障三處過者。
即是初地。
八地。
佛果。
如次除斷皮膚骨障。
亦名皮肉心。
新名皮膚實。
三粗重此三處過。
俱斷種子。
次第微細故。
皮等前煩惱中。
言最上菩薩住。
據金剛心。
舉無間道。
今智障中。
如來住者。
約解脫道。
習永除故。
地持論意。
所說如是。
如是成義。
即法相宗。
常途所談。
不違彼意。
論煩惱障。
成立八地斷種義者。
唯是寄顯。
非是實義。
八地初心。
永伏煩惱習氣。
地地與智障習。
解脫道時。
一時除盡。
是故還成本宗實義。
章如金光明經說依諸伏道起事心盡等者。
彼經三身品中。
有七複次。
說三所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