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四十九

首頁
    。

    此據七卷金光明經。

    于後義淨三藏來。

    同本譯成十卷。

    名金光明最勝王經。

    言伏道是地前者。

    地前賢位。

    未得無漏。

    故唯伏滅煩惱種子。

    應生現行。

    力用功能。

    不令生現惑。

    名伏煩惱。

    地前有漏對治道力。

    皆有如是伏滅功能。

    言起事心是第六識者。

    第六意識。

    向外緣境。

    事類森羅。

    随境分别。

    一切煩惱。

    随煩惱等。

    心所相應道行。

    别境相應染污。

    分别計度。

    相續不息。

    如是粗強種種染心。

    地前諸位。

    修對治道。

    伏滅制斷。

    此随事等。

    了别染污。

    專障此身随類作事。

    伏滅此故。

    至佛果位。

    感得化身。

    言法斷道是地上依根本心是末那等者。

    初地已上。

    得無漏智。

    正斷種子。

    即是真實斷道法體故。

    雲法斷道。

    根本心者。

    是第八識。

    諸識本故。

    故此第八。

    名為本識。

    其第七識。

    本識為所依根住在。

    言依緣者。

    此末那識。

    依賴耶住。

    還緣賴耶。

    計我我故。

    末那相應四種煩惱。

    初地見道。

    以無漏智。

    斷其種子。

    二地已上。

    地地漸次。

    斷其習氣。

    故至佛果。

    得成應身。

    問其第六識相應二障。

    何位何時。

    斷種子等。

     答此寄顯門。

    似于地前斷此。

    感成如來化身。

    而彼伏道。

    非是種斷。

    而實地上随應。

    地地漸斷智障。

    俱生煩惱。

    金剛心斷。

    若順法相。

    初地已上。

    由第六法空智觀。

    伏末那二執。

    成法空無漏。

    非是斷盡末那惑種。

    今轉約就此宗終教。

    初地見道斷末那惑種。

    言勝拔是金剛位者。

    金剛心位。

    是因位最上勝。

    拔出二障根種。

    究竟處故。

    此時一切二障種子。

    一時頓滅。

    異熟賴耶。

    有漏雜染。

    極至此時。

    次刹那時。

    是解脫道。

    佛果初念。

    諸惑習氣。

    諸有漏法。

    異熟執等。

    乘舍除盡。

    若轉約就終教意者。

    根本無明。

    極細智障。

    賴耶相應。

    因位最極。

    無漏勝拔道。

    斷盡此障。

    證得法身。

    攝大乘說。

    轉去藏識。

    證得法身。

    轉識得智。

    轉第八識。

    得圓鏡智故。

    此是唯識佛地五法。

    三身相攝之中。

    一師所立。

    此三道三身義。

    慈恩義林三身章中。

    引用金光七複次說。

    此三道義解釋。

    異此有人之義。

    此有人義。

    順始教宗。

    轉約終教義。

    亦如上可知。

     章能解者是所執性但應知解故等者。

    遍計所執。

    體性都無。

    本來無有。

    既無體性。

    何是可斷。

    知解無體。

    即悟所執。

    不同染分依他可斷。

    言染分依他性應斷滅故者。

    有漏雜染。

    名染分依他。

    諸根本煩惱。

    随煩惱等。

    是染依他。

    伏斷正斷此諸惑種。

    即得轉依極妙果故。

    言在纏真如修令淨故者。

    伏斷除滅煩惱障習。

    顯證本有真淨理故。

    圓成實性。

    在惑纏中名性淨法身。

    開顯纏裹。

    名修成法身。

     章八寄四障以顯四位等者。

    此四障。

    四位。

    四行等相。

    一經之中。

    未必皆說。

    數部經論。

    合成為言。

    無上依經。

    說闡提等四障。

    信樂等四行等。

    佛性論中。

    亦說常樂我淨。

    四德波羅蜜因果。

    仁王經說金銀等四轉王報。

    彼此經論。

    和合織成地前四位。

    佛性論中。

    說佛子四義。

    文義不難。

    不具科釋。

     章第二以四障習寄顯地上四位等者。

    此合無上依經。

    佛性論。

    梁攝論文。

    織成為四。

    問大乘光明等。

    四種三昧。

    為實局地上四位耶。

    為當不爾耶。

    答此既寄顯。

    未必定然。

    定賓律師飾宗記雲。

    次新地上複修四定。

    亦如唯識第八卷說。

    一大乘光明定。

    謂此能發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

    二集福王定。

    謂此自在。

    集無邊福。

    如王勢力。

    無雙故。

    三賢守定。

    謂此能守世出世間賢善法故。

    四健行定。

    謂佛菩薩。

    大健有情之所行故。

    西明法師雲。

    此之四定。

    若辨位地。

    未見誠文。

    舊諸師說。

    初之四地。

    名大乘光明。

    五六七地。

    名集福王。

    八九十地。

    名為賢守。

    金剛菩薩。

    及諸如來。

    名健行定。

    今詳不然。

    如唯識論。

    于十地中。

    漸修十度。

    複修三學。

    以攝十度。

    此之四定。

    即是定學。

    定學即是靜慮度攝。

    靜慮既在第五地修。

    明知。

    四定在第五地。

    然彼論中。

    四門。

    三攝。

    一自性攝。

    謂以戒學。

    唯攝戒度。

    定攝靜慮。

    慧攝後五(謂般若方便願力智也)二助伴攝。

    三與十度。

    皆具相攝。

    三随用攝。

    戒攝前三。

    定攝靜慮。

    慧攝後五。

    三皆攝進。

    四随顯攝。

    戒攝前四。

    定攝靜慮。

    慧攝後五。

    準彼自性及随顯門。

    此之四定。

    局定局在五地。

    若随用門。

    通前五地。

    若助伴門。

    即通十地。

    論甚分明。

    何因不見。

    良由五地名極難勝。

    真俗二谛。

    行相相違。

    一智雙證。

    極難勝故。

    故此四定。

    為此智依(已上)此中引舊師。

    與今章主。

    一地退進。

    分四定。

    是同。

    此即飾宗記主所判。

    若依章主。

    唯是寄顯。

    非是實義。

    論其實義。

    應如飾宗。

    問因緣等。

    四種變易。

    其相雲何。

    此四理實成四種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