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章七依南嶽下。
第七四教。
亦二初舉人标教。
二依法陳相。
今初。
言依南嶽思禅師等者。
此舉能立祖師。
義苑雲。
南嶽天台皆山名。
舉處辨人。
僧名智顗。
而言智者者。
帝為立号。
美其德也。
依南嶽者。
故韋虛舟侍郎雲。
自佛法東流。
秘密斯闡。
思大師之所證。
智者大師之所弘。
故思大師。
一見便雲。
昔日靈山。
同聽法花。
宿緣所追。
今複來矣。
又入道場。
呈心雲。
非汝不證。
非我不識。
師資傳芳。
故此并叙耳(已上)大疏一上雲。
陳隋二代。
天台智者。
承南嶽思大師。
立四教雲(已上)演義二下。
解釋彼文。
今義苑中。
全移彼鈔。
折薪雲。
南嶽即衡山思大和尚。
智者名智顗。
言智者者二帝為立号。
美其德也。
清涼雲。
台衡三觀者。
即二師也(已上)南嶽天台兩大師傳。
并在南山續高僧傳第十七卷。
即習禅扁第二卷也。
南嶽惠思禅師。
俗姓李氏。
武津人也。
少以弘恕慈育被物。
戒儀嚴肅。
定惠融暢。
久住南嶽大蘇山等。
禅思行化。
玄知多生宿命大發若幹三昧羅爾開悟。
忽焉證解。
得法花三昧。
證一心三觀。
大乘諸法。
一念通達。
十六特勝。
皆舍除入。
便自通微。
不由他悟。
故居圓十信。
得六根淨也。
造金字大品法花。
講一乘理義法門。
常修法花般舟念佛三昧方等忏悔。
常座苦行。
陳主崇重。
臣佐歸仰。
徒屬如雲。
聽衆同市。
大師梁高祖武帝。
天監十三年甲午誕生。
當日本人王第二十七代繼體天皇禦宇八年甲午。
至陳第四主存宣帝大建九年丁酉六月二十二日入滅。
于時春秋六十有四。
當日本人王第四十一代敏達天皇禦宇六年丁酉。
缯纩皮革。
求不受用。
布衣艾納。
覆身而已。
凡所著作。
口授成章。
造四十二字門兩卷。
無诤行門兩卷。
釋雲。
随自意。
安樂行。
次第禅要。
三智觀門等五部。
各有一卷。
以被時賓。
大日國聖德太子。
乃南嶽思禅師之後身也。
遷生日本。
創弘佛法。
自造勝鬘維摩法花三經妙疏。
以弘國界。
以傳将來。
伽藍數十。
度人無量。
後代諸宗。
弘傳根源。
無不由此。
然太子上宮王。
敏達天皇禦宇元年壬辰正月一日誕生(或說二年)乃第三十二代禦宇。
用明天皇之太子矣。
南嶽大師。
當敏達天皇六年入滅。
五年前後。
事化難思。
然聖人應化。
随宜不定。
不動一身。
現無量身。
不改一座。
現天邊土。
一時現無盡時。
多劫容一念中。
上聖化道。
不可遍定。
何況五年前後。
何足為怪。
日本聖德王之前身者。
乃衡山思禅師也。
大唐日域。
新羅百濟。
皆悉所知。
加之十方應生。
救世大聖。
皆是思大禅師之所應作。
本地一故。
化儀同故。
得旨取信。
豈不然乎。
然南嶽入滅。
上宮誕生。
年歲前劫。
實是爾耶。
法隆寺衆徒。
太子行狀。
懸鏡瑩玉。
厥中有英哲雲。
南嶽太子。
入滅誕生。
當寺所習。
非以化現可遣相違。
降宇歲年。
次第有由。
南嶽入滅。
有其三說。
一雲。
陳第四主孝宣帝。
大達元年己醜六月二十二日入滅。
當日本人王第三十代天國排開廣庭天皇禦宇三十年己醜。
一雲。
大達三年辛卯入滅。
當欽明天皇三十二年。
一雲。
大建六年甲年入滅。
當日本第三十一代渟中倉太珠敷天皇(敏達)禦宇甲午。
此是三說也。
若取續高僧傳所說。
即成四說。
今取第二說大建三年辛卯入滅。
與明年日本敏達天皇元年壬辰正月一日誕生相順。
次第得意。
成立其入滅月日。
與誕生合和而成。
然太子欽明天皇三十二年正月朔日入胎。
入十三月明年正月朔日誕生。
滅生次第。
相順得意。
法隆寺相傳。
義途如是。
續高僧傳所說難會。
然如淨顯惠遠入滅。
續僧傳雲。
隋開皇十二年壬子六月二十四日入滅。
春秋七十年。
隋薩道衡碑銘入寂年月是同。
而春秋七十有九。
與續僧傳。
九年增減。
彼此相違。
難可說定。
南嶽太子。
滅生前卻。
諸說不同。
難可一定。
然第二說。
次第相續。
餘之三說。
應是化事。
智顗大師。
字德安。
性陳氏。
穎川人也。
少多奇瑞。
長有盛德。
智顗往大蘇山。
見思大師。
思每歎曰。
昔在靈山。
同聽法花。
宿緣所追。
今複來矣。
即示普賢道場。
為說四安樂行。
顗乃于大衡山。
行法花三昧。
始經三夕。
誦至藥王品。
是真精進句。
解悟便發。
乃見與思禅師。
共處靈鹫山七寶淨土。
聽佛說法故。
思禅師雲。
弗爾莫感。
非我莫識。
是法花三昧前方便也。
光州大蘇山。
凞州白砂山。
果願寺。
瓦官寺。
如此等處。
無不遊住。
常住會稽天台山國情寺。
演說玄文。
則在江陵。
講敷法花。
則居建業。
後說止觀。
即住荊州玉泉寺焉。
淨名玄同疏。
大涅槃經疏。
及仁王。
金光。
觀無量壽。
如此等經。
皆有疏解。
又次第禅門。
四教義等。
部帙非一。
天台法門。
暗宣大解。
門人灌頂。
結集成章。
智顗位居五品。
身備十德。
立四教門。
判一代教。
開五時路。
精八萬法。
智者大師。
梁高祖大同四年戊午誕生。
當日本第二十九主宣化天皇禦宇三年戊午矣。
至隋高祖開皇十七年丁巳十二月二十四日入滅。
春秋六十有七。
大師陳隋二代三朝圓師。
山家教門。
一宗周備。
解行具足。
教觀圓遍。
海内伏膺。
域外崇重。
諸國弘傳。
永代繼習。
台宗繁昌。
不可得而稱者也。
所言南嶽者。
是五嶽之一也。
震旦國中。
五方有山。
元照律師。
行宗記一上雲。
顯此方中此有五嶽。
東嶽泰山(兖州)南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