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十二

首頁
    衡山(衡州)西嶽華山(華州)北山恒山(恒州今為鎮山定州)中嶽山嵩山(洛州。

    巳山粗注彼文)五嶽皆是有譽之靈峰。

    故思禅師。

    冥感南嶽。

    由此栖居。

    乃諸賢修行得道之山也。

    餘四靈嶽。

    神應亦爾。

    所言天台者。

    心經疏诒謀鈔雲。

    以上應台皇。

    故名天台。

    指智者所住也(已上)大師感夢。

    即住此山。

    托山目祖。

    以祖目法。

    祖師宗故。

    名天台宗。

    然則台宗相承。

    龍樹菩薩。

    以為高祖。

    依彼所說。

    立此宗旨。

    故诒謀雲。

    龍樹即付法藏第十三祖。

    以去佛逾違。

    學路非一。

    諸宗詭雜。

    故龍樹作大智度論。

    釋摩诃般若經。

    大明中道之義。

    名法性宗焉。

    于後秦世。

    教流此土。

    北齊惠文。

    依論立觀。

    口授南嶽。

    南嶽傳智者。

    三觀學。

    大行于花夏矣。

    故智者所說法門。

    悉是開張龍猛之義耳(已上)此是孤山智圓法師。

    造心經疏。

    其序雲。

    敢率台崖教門龍樹宗趣。

    辄成義疏。

    用廣發揮(已上)鈔釋此文。

    歎龍樹等。

    言立四教該攝一代東流教者。

    此标所立教也。

    東流教者後漢永平。

    迦竺傳法已來。

    至于開皇十七天台去世。

    于其中間。

    大小三藏。

    翻傳請弘。

    充滿九州。

    此等諸教。

    四教攝判。

    開濟解釋。

    無有遺餘。

    自後所傳。

    新舊諸譯。

    以此判斷。

    皆悉類攝。

    玄奘三藏所傳相宗。

    諸經論等。

    大弘于世。

    台宗判之名别義通。

    或是别教。

    然天台大師。

    判地持雲。

    彌勒菩薩。

    以二番四悉壇。

    造地持論。

    言二番者。

    别圓二教。

    地持即是瑜伽舊譯。

    即是菩薩一地。

    彼謂地持釋花嚴經。

    以花嚴經說别圓故。

    瑜伽大論。

    法相本論。

    是故不可判彼法相唯識中宗為單别教開元年後。

    善無畏。

    金剛智。

    不空三藏。

    大傳密教。

    離頂秘壇。

    盛行于世。

    台宗諸師。

    判彼密宗。

    以為大乘方等部攝。

    如是攝屬。

    無不判盡。

    故雲該攝東流教也。

     章一名三藏教下。

    二依法陳相。

    即有四教。

    一三藏教。

    義苑雲。

    一三藏教者。

    此教明因緣生滅四真谛理。

    正教小乘。

    傍化菩薩。

    而以三藏。

    為名者謂大小乘論。

    同立此名。

    大乘智論。

    小乘成實。

    今所引法花智論者。

    以羅什譯經。

    多依智論小乘三藏。

    為欲成文。

    二言雙舉小乘之過。

    不在三藏。

    但責其小心耳。

    不責所诠三藏。

    故今取三藏。

    故今取三藏。

    不違法花至教耳(已上)章中所明釋教名。

    彼自引者。

    天台大師。

    作四教義。

    有十二卷。

    廣明四教。

    陳其相狀。

    彼第一雲。

    此三藏。

    的屬小乘。

    故法花經雲。

    貪着小乘三藏學者(已上)此彼釋名門中引之。

    又引證門雲。

    如戒心雲。

    應學修多羅毗尼阿毗昙。

    佛在世時。

    豈無三藏教也。

    故成實論雲。

    我今正欲論三藏中實義(已上)成實第一正文雲故我欲正論等。

    今以義雲我今正欲論。

    天台引所。

    處處皆爾。

    今章舉智論三藏摩诃衍。

    彼四教義釋名引證之中不引。

    總取他處所憑舉之。

    章中所引三藏教者。

    唯明立名而已。

    教中義相。

    略而不陳。

    義苑言此教明至傍化菩薩者。

    全取大疏。

    明天台師四教中文。

    大疏全取四教義文。

    此中分二。

    初明所诠理。

    二正教等二句。

    明所被機。

    言因緣生滅四真谛理者演義雲。

    其因緣之言。

    通于四教。

    因緣故生滅。

    因緣故即空。

    因緣故假名。

    因緣故中道。

    因緣為主故。

    四教皆帶之。

    言生滅四真谛理者。

    苦以逼迫為義。

    集以增長生死為事。

    道以除患為功。

    滅以累盡為名。

    有苦可知有集可斷有滅可證。

    有道可修。

    迷則苦集生。

    而真道滅。

    悟則苦集滅。

    而正道生。

    有可生滅。

    故雲生滅四谛。

    苦定是苦等故得名真(已上)實有生滅得生滅名。

    四谛通四教。

    名四種四谛。

    一生滅四谛。

    是三藏教。

    二無生四谛。

    是通教義。

    三無量四谛。

    是别教義。

    四無作四谛。

    是圓教義。

    門别故。

    分為四教。

    勝鬘經。

    有二種四谛。

    一者有作。

    二者無作。

    大小相對。

    作如是說。

    有作四谛。

    是三藏教。

    無作四谛開後三教。

    圓教四谛。

    即與本名。

    言正教二乘傍化菩薩者。

    鈔雲。

    鹿苑初轉法輪。

    俱鄰五人。

    見谛成道等。

    但有小乘得道。

    未有大乘得道。

    故名正教小乘。

    言傍化菩薩者。

    智度論雲。

    佛于阿含中。

    雖為彌勒授記亦不說種種菩薩行。

    故菩薩為傍也(已上)二乘菩薩。

    雖有傍正。

    具明三乘因果行相。

    能诠教門。

    是經律論。

    所诠行相。

    即定戒惠。

    能诠名三藏。

    所诠号三學。

    三乘俱修此三學行。

    斷惑證理。

    皆入涅槃。

    斯即此教始終相狀。

    義苑。

    而以三藏為名者下。

    分别教名。

    于中初明大小共許。

    今所引下。

    次明今章所引教意。

    此通伏難。

    謂有難言。

    三藏之名。

    有其二失。

    特違至教失。

    大乘小乘。

    各有三藏故。

    經中雲小乘三藏。

    對大三故。

    然彼小乘。

    獨名三藏。

    即違所依一乘至教。

    故今通雲。

    智論以小乘教。

    名為三藏。

    羅什譯經。

    多依智論。

    法花智論。

    俱什譯故。

    是故偈文。

    為足句言。

    二名雙舉。

    故今結雲故今取等。

    竊測章意。

    法花文上。

    引智論者。

    為通此難。

    義苑釋意。

    在此義旨。

    若不爾者。

    何雲不違等乎。

    以羅什下。

    至所诠三藏者。

    全取鈔文。

    通靜法難文言。

    苑意正釋通此伏難也。

    二濫涉大乘失。

    既大小乘。

    各有三藏。

    今以小乘。

    名為三藏。

    即濫大乘。

    恐謂三藏教是大乘教耶。

    故今通雲。

    為足句言。

    二名雙舉。

    小乘即是三藏。

    非謂對大。

    雖大有三藏義。

    通教融三。

    别教依性。

    圓教無礙。

    三藏不成。

    唯彼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