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十三

首頁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章八依江南敏法師下。

    第八二教。

    亦二。

    初舉人标數。

    二依法陳相。

    今初。

    言江南敏法師者。

    或可是唐越州靜林寺法敏法師。

    出章主所集花嚴傳。

    彼第三(講解雲下)釋法敏。

    姓孫氏。

    丹陽人。

    八歲出家。

    事英禅師為弟子。

    入茅山。

    聽明法師三論。

    又聽高麗實講大乘經論。

    躬為南座。

    結轸三周。

    貞觀元年。

    出還丹陽。

    講花嚴涅槃。

    二年越州田都督。

    追還一音寺。

    相續法輪。

    于時四方義學沙門。

    八百餘人。

    當境僧千二百人。

    尼衆三百。

    士俗之集。

    不可後記。

    時為法慶之嘉會也。

    至十九年。

    會稽士。

    請住靜林寺。

    講花嚴經。

    至六月末正講。

    有蛇懸半身。

    在敏頂上。

    長七尺許。

    作黃金色。

    吐五色光。

    終講方隐。

    至夏訖。

    遷一音寺。

    夜有赤衣二人。

    禮敏曰。

    法師講四部大經。

    功德難量。

    須往他方教化。

    故從東方來。

    迎法師。

    弟子數十人。

    同見。

    至八月十七日。

    爾前三日三夜。

    無故闇冥。

    恰至将遊。

    忽放大光夜明如日。

    異香不滅。

    莫不怪歎。

    道俗莊嚴。

    送于隆安之山焉。

    造花嚴疏七卷已上(傳文)此師住處。

    越州靜林寺。

    章雲江南。

    以遊方化物故。

    就有敏字。

    且配此師。

    未詳定之。

    可考餘文。

    宋本雲愍法師。

    隻是一師。

    以音通故。

    大疏雲。

    唐初印法師。

    亦立二教(已上)刊定雲。

    唐初江南印法師。

    亦立二教(已上)探玄雲。

    唐江南印法師。

    敏法師等。

    立二教(已上)以非唯一人。

    先舉二人。

    而置等言。

    即諸德一同立之。

    義苑會雲。

    清涼雲唐初印法師。

    今雲愍法師。

    況是師資。

    則敏公初判。

    印師風行。

    故互舉耳(已上)況字可作恐焉。

    此意敏公是師。

    印公是弟子。

    師立二教印師随之。

    如草随風而靡。

    故雲風行。

    玄記既雙标舉印敏二師。

    具陳二教四異。

    而亦指雲廣釋如彼花嚴疏中(已上)印敏二師。

    是誰人疏。

    然大疏中。

    專舉印師。

    明二教四異。

    明知是印師疏。

    所叙義理。

    與玄同故。

    若是法敏。

    彼亦作疏。

    玄記所指。

    亦可通彼。

    章一釋迦經下。

    二依法陳相。

    言釋迦經等者。

    此約能說教主。

    自所說法。

    釋迦為主。

    正是三乘教。

    縱是一乘。

    釋迦為主。

    亦為屈曲。

    舍那為主。

    正是一乘教。

    此明法界圓融事事無礙故也。

    縱是舍那。

    不說平道。

    是屈曲攝。

    随正成判。

    不論互兼。

    言以逐物機随計破著者。

    釋屈曲名。

    法是無礙。

    名之平道。

    物機未熟。

    不堪任受随法之說故。

    佛随逐三乘等機。

    随作種種不随法之說。

    故名屈曲。

    言如涅槃等者。

    等言等取法花等一切三乘一乘教。

    破着遣執。

    不随法性自在諸典。

    當知屈曲自後至初鹿苑所說。

    其中破着釋迦經者。

    皆屈曲攝。

    平等道教中。

    舉其最初高山所說。

    而無等言。

    平道等。

    直道唯此教故。

    若約此世。

    别教機熟。

    自初成道。

    乃至涅槃。

    唯聞花嚴别教法者。

    即是自最初至最後。

    所說亦即花嚴。

    非是餘經。

    問。

    如般若等。

    正被三乘。

    破法有執。

    諸法空者。

    可是實屈曲。

    如彼維摩·楞伽·密嚴·勝鬘佛藏經等。

    雖是釋迦說。

    而明真如不二離言。

    如來藏性。

    甚深法性。

    豈是可非平道法耶。

    何以此等名屈曲耶。

    答。

    雖說深理。

    對破執見。

    不能直顯。

    故名屈曲。

    非謂可說真如法性之理。

    名為平等直道。

    如維摩經。

    深呵二乘。

    破菩薩見。

    楞伽廣破二乘外道等之執見。

    勝鬘亦破二乘保執等。

    并是逐機屈曲之教。

    演義鈔二下雲。

    言屈曲者。

    非是有真如。

    法性即非屈曲。

    但取随機隐顯。

    為屈曲可(已上)即此謂也。

    問。

    法花是一乘教。

    大事因緣故。

    正直舍方便。

    但說無上道(已上)而是釋迦說。

    豈言屈曲耶。

    答。

    雖是一乘。

    而破執着故。

    彼一乘名破三一。

    亦是屈曲。

    問。

    涅槃是最後終窮決了之說。

    專顯佛性。

    涅槃四德。

    雖釋迦說。

    豈言屈曲。

    答。

    涅槃經。

    亦破昔有餘義。

    決未決事。

    顯甚深法。

    是故彼經亦是屈曲。

    大疏·涅槃經等。

    雖說一極。

    或對權願實。

    我會異歸同。

    一切如來。

    或說不說。

    故雲屈曲(已上)此刊定破印師義。

    鈔釋雲。

    言涅槃等雖說一極者。

    此牒其破屈曲教中。

    有平道之文或對權顯實下。

    釋成是屈曲之義(乃至屈曲之道如一答中已句)此上一句。

    是約法花。

    明是屈曲。

    昔權今實。

    破三顯一。

    明權則未說實。

    說實又破廢于權。

    不同花嚴權實齊顯。

    一時頓用。

    故名屈曲。

    或會異歸同下。

    約涅槃經。

    以明屈曲。

    涅槃會昔有餘之義。

    同歸一味。

    涅槃先異後同。

    亦成屈曲。

    不同花嚴若同若異。

    空不空等。

    一時頓演。

    又言。

    一切如來或說不說者。

    古德共雲。

    如日月燈明佛。

    晨旦說法花。

    中夜便滅度。

    則法花之外。

    非是别時更說涅槃。

    謂人根利故。

    聞法花竟。

    不後須說涅槃。

    則涅槃。

    或說不說。

    或有國土。

    唯說三乘。

    究竟不破。

    或有國土。

    唯說二乘。

    無三可破。

    則知法花亦有說不說不同。

    花嚴不見有一佛國土。

    其中如來不說此法。

    明是平道(已上)是故法花·涅槃。

    最後了義。

    尚名屈曲。

    何況自餘諸經。

    或三乘等。

    甯非屈曲乎。

    是故受中時。

    指涅槃等。

    名為屈曲教。

    即此意也。

    言以逐法性自在說故者。

    法即圓融。

    如法而說。

    故所說法。

    及其說儀。

    自在無礙。

    是故名為平直大道。

    問。

    既如法說。

    無遺圓法。

    若爾此法。

    豈不見機。

    答。

    若無随法契法機者。

    此法不可說。

    有随法機故。

    此法必說。

    不同餘經曲随緣。

    問。

    若爾平道亦可名逐機。

    必随契法。

    如法機故。

    答。

    圓法為本機契此法。

    是故随本名為稱法。

    對三乘等逐機宜故。

    問。

    若雲平道稱法無逐破著者。

    何故花嚴說四谛法。

    普賢行等品中。

    皆雲随諸衆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