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十七

首頁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第六教起前後 此中分二。

    初标章。

    二辨相。

    今初。

    複古雲教起前後者。

    略辨如來一代所說。

    約時顯教。

    本末交映。

    與奪相資。

    方為善巧攝生方便也(已上)言教起者。

    雖通一代五十年說。

    今且約就一乘三乘及以小乘初起為言。

    故雲教起。

    言前後者。

    一乘三乘小乘相對。

    何前初說。

    何後初說。

    而以一乘。

    為根本教。

    約此陳彰何前何後。

    故雲前後。

    然此章及七八。

    并約化儀明之。

    分數開宗。

    正明化法。

    化法狀貌。

    必托化儀。

    初說化儀。

    事須先陳。

    故此章門。

    次前而來。

     章于中有二下。

    二辨相。

    亦二。

    初分列。

    二随釋。

    今初。

    義苑雲。

    初成正覺。

    稱性極談。

    為衆典之洪源。

    故雲本源。

    迹後化。

    沾忍土。

    漸被三根。

    善巧随機。

    故稱末教(已上)别教一乘。

    名為本教。

    三乘小乘。

    名為末教。

     章初者謂别教下。

    二随釋。

    即有二段。

    不科自分。

    初本教中。

    亦二。

    初标門顯體。

    二依體辨相。

    今初。

    言初者。

    是标章門。

    言謂别教一乘者。

    是顯法體。

    本教體何。

    即别教法。

    無盡教義。

    皆在此上。

    是故直爾表顯示。

     章即佛初成道下。

    二依體辨相。

    亦三。

    初立義。

    二引證。

    三釋成。

    初中亦二。

    初正陳法起。

    二征釋所以。

    今初。

    此段陳述花嚴本教最初頓說。

    總舉十事。

    一成道初時。

    即初成道。

    第二七日是也。

    此雖二事。

    為明最初說法之義。

    故合為一。

    言二事者。

    謂初成道。

    與第二七日也。

    初會經。

    标言一時。

    釋言始成正覺。

    宗家準第六會别行論所牒經。

    即成道未久。

    第二七日是也。

    本教說時。

    以此為定。

    探玄網目等。

    所判皆爾。

    菩提流支。

    以前五會。

    為初七日。

    第六已後。

    為第二七日。

    古師之中。

    有人以第八會。

    為後時說。

    嘉祥慈恩等。

    判為後時說。

    留支唯判初七日。

    不判第八。

    有人唯判第八會時。

    不言前五會時。

    二家所判。

    賢首皆破。

    清涼大師。

    和會諸說。

    總作三釋。

    一不壞前後相釋。

    雙取流支有人用之。

    而令賢首不違後際之釋。

    二順論釋。

    是第二七日。

    三約實圓融釋。

    是賢首意。

    清涼大師。

    三釋俱用。

    而諸文中。

    随時舉之。

    今此章文。

    二七日者。

    複古釋雲。

    順論釋也。

    以時因陀羅該前後(已上)義苑雲。

    第二七日者。

    謂覺樹道成。

    一七日中。

    自受法樂。

    思惟。

    因緣行等故。

    第二七日。

    頓說此經。

    表所說。

    如其所證故。

    不起樹王。

    羅七處于法界。

    故論雲。

    此示法勝。

    故在初時及勝處說也(已上)問。

    賢首所判。

    唯依論說第二七日。

    以為定準。

    何故清涼。

    唯以圓融。

    為賢首意。

    而非餘意。

    答。

    此初作各為其意。

    非唯所用為各之意。

    初七前五。

    流支初解。

    第八後時。

    有人初作。

    二七初說。

    論主依經。

    釋成此義。

    以初七思惟一向不說。

    故約實圓融。

    賢首初解。

    是故清涼。

    各配其意。

    至所用者。

    賢首本意。

    圓融為本。

    而用論釋。

    如行布圓融。

    互不相壞故。

    由順論故。

    二七為定由圓融故。

    初成頓說。

    又第二七日。

    一念之中。

    攝前後時。

    無盡劫海。

    此第二七。

    即在初成此一念之時。

    攝無盡劫。

    圓融二七。

    互相成立。

    今此章中。

    二七之上。

    約實圓融。

    前後劫海。

    同時演說。

    二故赴處所。

    在菩提樹下是也。

    三感應相稱。

    猶如日出先照高山是也。

    佛日應現。

    教光照機根山。

    感獲蒙法光照。

    義苑引出現品雲。

    譬如日出先照須彌山等。

    諸大高山。

    如來應正等覺。

    亦複如是。

    成就無邊法界智輪。

    常放無礙大智光明。

    先照菩薩摩诃薩等。

    諸大山王。

    而彼如來。

    大智日光不作是念。

    我當先照菩薩大行等(已上)晉經名性起品。

    彼有四照譬喻。

    漸次下降。

    乃至邪定。

    今取第一先照高山。

    不思議乘人。

    感此頓說故。

    四所依大定。

    于海印定是也。

    此定法爾。

    同時現物。

    非是前後。

    而不壞前後。

    前後同時。

    一念印現。

    義苑雲。

    海印定中等者。

    釋名如上。

    故經雲。

    如海普現衆生身。

    以此說名為大海。

    菩提普印諸心行。

    是故正覺名無量。

    非唯智現物心。

    亦依此智。

    頓現萬像。

    故賢首品雲。

    衆生形相。

    各不同。

    行業音聲亦無量。

    如是一切皆能現。

    海印三昧威神力。

    故雲同時演說等(已上)此總陳述能能所現。

    能依所依。

    是故結雲同時等也。

    今此段中。

    且取所依。

    五說法分齊。

    即同時演說十十法門是也。

    本經所說一部始末。

    以十為數。

    顯無盡故。

    言文句。

    則舉十十句。

    言事義。

    則标十十義。

    離世間品等時。

    以十十事。

    縱有增減。

    不離十故。

    上則海印為所依定。

    自下六段。

    并彼所現。

    六主伴圓明。

    主伴具足。

    圓通自在是也。

    七十世相融。

    該于九世十世是也。

    八重重無盡。

    因陀羅微細境界是也。

    九總結諸法。

    即于此時一切因果理事等一切前後法門是也。

    上上法門。

    結數顯法。

    北通諸門。

    總顯無遺。

    十說通見聞。

    乃至末代流通舍利見聞等并同時顯現是也。

    上總通亘在世滅後。

    前後多劫。

    一切諸事。

    今别标顯如來滅後。

    見聞等事。

    顯示總攝。

    言并同時顯現者。

    通上所現一切諸法。

    已前十世亦端。

    且約五門。

    配釋文相。

    一十玄門。

    二八相門。

    此二即在義苑。

    故彼文雲若以十玄說者。

    同時演說等。

    同時具足相應門。

    主伴具足。

    主伴圓明具德門也。

    九世十世。

    十世攝法異成門。

    因陀羅網境界門。

    此四文具餘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