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十九

首頁
    密意。

    非了義故。

    若據佛果所用體用。

    不論具阙。

    無配兼正。

    一切皆是依圓相故。

    若約唯凡所見行相。

    無非一切并是所執。

    具說真妄。

    雙明空有。

    莫不鹹是三性法門。

    由此義故。

    此宗諸祖。

    總别解釋。

    華嚴。

    梵網。

    楞伽。

    密嚴。

    圓覺。

    楞嚴。

    起信。

    十二。

    無差别等。

    皆約三性。

    無不該通。

    然說三性真妄之相。

    法相法性。

    兩宗不同。

    大乘三宗。

    前二宗上。

    加無相宗。

    約對五教。

    明此三宗。

    始教是法相宗。

    頓教是無相宗。

    終圓二教。

    俱法性宗。

    雖彼彼宗。

    自教所談。

    不拘此宗五教義相。

    而以此宗。

    配對見之。

    大途即當始終等教。

    然深密中。

    第三時相。

    當此終教。

    始教空門。

    當頓一分。

    如是等例。

    義有交參。

    彼法相義。

    有當圓教。

    三論等宗。

    事義多爾。

    無相一宗。

    五法三性。

    并呵不說。

    八識二空俱泯不談。

    是故今約法相法性二宗所說。

    陳三性相。

    初法相宗。

    三性義者。

    解深密經。

    法相品初。

    佛告德本菩薩言。

    汝應谛聽。

    吾當為汝說諸法相。

    略有三種。

    何等為三。

    一者遍計所執相。

    二者依他起相。

    三者圓成實相(已上)彼經廣明一一相狀。

    瑜伽決擇第七十六。

    具載彼經所說全文。

    唯識本頌。

    有三行偈。

    精髓包含。

    明三性相。

    依随此相。

    陳三無性。

    釋論第八。

    廣解其相。

    第九卷初。

    解三無性。

    法相三性。

    以此為本。

    演義鈔三上六。

    言三性者。

    一遍計所執性。

    二依他性。

    三圓成實性。

    故唯識論第八雲。

    由彼彼遍計。

    遍計遍計種種物。

    此遍計所執。

    自性無所有。

    依他起自性。

    分别緣所生。

    圓成實于彼。

    常遠離前性(私雲本論此決有一行頌。

    明依圓一異等。

    鈔真明三性相故。

    且引前二頌)此中二頌。

    初一頌釋遍計。

    次二句辨依他。

    後二句明圓成(已上)釋曰。

    鈔引論本頌。

    次依釋論。

    取要解釋。

    今随鈔解次第釋之。

    上科頌文。

    配屬三性。

    自下随科。

    一一解釋。

    問。

    初一頌釋遍計性者。

    一頌遍計。

    其相雲何。

     答。

    鈔雲。

    初中有多師義。

    今從護法。

    初句能遍計。

    次句所遍計。

    後二句明所執(已上)此是簡去餘師。

    直從護法正義。

    言初中有多師義者。

    以初一行四句文。

    配能遍計等。

    有難陀護法二論師之義。

    定能遍計體。

    有安惠護法義。

    定所執體。

    亦有同二師義。

    是故總雲有多師義。

    問。

    配句異師義者是何。

    答。

    難陀論師雲。

    四句之中初之一句。

    明能遍計。

    後三句說遍計所執。

    護法論師。

    即如鈔文。

    能遍計體。

    直舉護法。

    不言安惠。

    明所執性。

    雙舉兩師。

    意取護法。

    前已标。

    故言初句能遍計等。

    論雲。

    或初句顯能遍計識。

    第二句示所遍計境。

    後半方申遍計所執。

    若我若法自性非有已廣顯彼不可得故(已上)論釋遍計所執。

    舉二師解。

    初解即難陀等。

    述記既安等言。

    非一師。

    今此或初句下。

    是第二師解也。

    即護法論師科判。

    一頌句或者對上難陀解故。

    言已廣顯彼等者。

    指前第七卷中。

    已廣辨明我法所執。

    非有都無。

    故雲已廣。

     問。

    何故論明遍計所執。

    要立此三分能所等。

    答。

    妄不孤起。

    要由妄心。

    妄心是能遍計。

    妄境是所遍計。

    能所合時。

    必有當情所現之相。

    是名遍計所執性體。

    為顯所執生起因緣。

    此中分别能遍計等。

    又不揀三事。

    所執難顯。

    為遮相濫。

    分能所等。

    問。

    能遍計者。

    其體是何。

    答。

    鈔雲。

    其能遍計正義。

    唯六七識。

    所計有多。

    故雲彼彼(已上)此出能遍計體。

    并略釋本頌文。

    論中明能遍計體。

    出二師解。

    先陳安惠義。

    後出護法義。

    今正義者。

    即護法也。

    故彼論雲。

    有義第六第七心品。

    執我法者。

    是能遍計。

    唯說意識能遍計故。

    意及意識。

    名意識故。

    計度分别能遍計故。

    執我法者。

    必是慧故。

    二執必與無明俱故。

    不說無明有善性故。

    癡無癡等。

    不相應故。

    不見有執導空智故。

    執有達無不俱起故。

    曾無有執非能熏故(已上)護法正義。

    總有三段。

    一标宗。

    二立證。

    三會違。

    今所引文。

    是初二段。

    會違之段。

    應後更引。

    其标宗者。

    即有義等。

    四句之文。

    意雲。

    能遍計體者。

    全非五八識。

    亦非一切心。

    是能遍計體。

    執我法者。

    方能計故。

    言立證者。

    唯說意識已下文。

    是此證之中。

    總有十種。

    初二教證。

    後八理證。

    言唯說意識能遍計故者。

    是第一證。

    問。

    何故能遍計心。

    唯六七非五八。

     答。

    攝論第四說。

    意識能計故。

    言意及意識名意識故者。

    是第二證。

    問。

    第七既是亦能遍計。

    而攝論中。

    不言第七。

    雖不言及。

    而是能計。

    若爾。

    五八雖不言之。

    應亦能計。

    答。

    第七名意識。

    總合言之。

    故名意識。

    已說第六。

    誰言不說。

    六七二識。

    既說能計。

    五八不說。

    故非能計。

    此第二證。

    會通前難。

    前總憑教。

    此具顯二。

    言計度分别能遍計故者。

    是第三證。

    問。

    安惠等師。

    有漏八識。

    通為能計。

    彼師意謂。

    唯第六識。

    能遍計度。

    故論說之。

    餘之七識。

    雖亦能計。

    不能遍計。

    攝論非餘不計。

    攝論本釋。

    俱說第六識能周遍計度。

    又攝論意識為能遍計。

    第七名意。

    五八名識。

    第六名意識。

    總合名意識。

    亦有何過。

    故知。

    八識皆能遍計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