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十一

首頁
    a>禅師同年也。

    至隋高祖文帝開皇十年壬子入滅。

    春秋七十有九。

    當開皇九年辛亥。

    陳代盡矣。

    隋朝獨運其後。

    經三年焉。

    隋朝播化。

    年是不幾而号隋惠遠者。

    隋起與陳相并九年。

    故總得名。

    号隋淨影。

    然降生梁朝之初。

    播化梁隋之間。

    仍從後運。

    号隋淨影。

    問彼誕法師。

    亦是隋世。

    何号後代遠法師耶。

    答非是同時。

    誕是爾前。

    故淨影章。

    引誕公義。

    是故号後代。

    無過也。

    問淨影義章。

    古師立教。

    總舉三家。

    謂劉虬。

    誕公。

    菩提留支也破此三師。

    然後出自正義。

    立教。

    既是無用誕公。

    淨影豈得同此說耶。

    答章文既雲後代諸德多同此說。

    非唯淨影一人同彼。

    此乃餘人多同彼說。

    淨影雖破彼義。

    而亦有同之邊。

    是故總雲同彼說也。

    問此通不明。

    刊定大疏。

    俱叙昙無谶半滿二教也。

    并雲隋遠法師亦同此說(已上)鈔即解雲。

    疏隋遠法師亦同此說者。

    彼涅槃疏初雲。

    聖教雖衆略有兩種。

    一聲聞藏。

    二菩薩是也(已上)淨影既有半滿所立。

    明知非是誕師之例。

    答半滿二教。

    委細分别。

    必成漸頓。

    二教義門。

    以半教唯漸。

    滿通頓漸故。

    是故飾宗昙無頓漸。

    指同半滿。

    雖門别故。

    立為二家。

    義理相連。

    一類而已。

    是故彼此所指無過。

    指因誕師義。

    亦是無違。

     章三依光統下。

    第三三種教。

    于中分二。

    初舉人标教。

    二依法陳教。

    今初。

    言光統律師者。

    會解雲。

    疏後魏光統律師等者。

    傳雲。

    惠光姓揚氏。

    定州盧人。

    年十三。

    随父入洛。

    四月八日。

    往佛陀禅師所。

    從受三歸。

    陀異其眼光外射如焰。

    深惟必有奇操留之。

    誦習博通。

    人号聖沙彌也。

    陀曰。

    此沙彌非常人。

    若受大戒。

    宜先聽律。

    律是慧基。

    若初依經論。

    必輕戒網。

    于道覆律師所聽習。

    後從辨公。

    參學經論。

    聲飏趙郡。

    會佛陀住少林寺主。

    勒那初譯于地。

    光預其席。

    自此地論流傳。

    今章開釋。

    四分一部。

    草創茲基其華嚴。

    涅槃。

    維摩。

    十地。

    地持等。

    并疏其奧旨。

    初在京洛。

    任國僧都。

    後召入邺。

    綏緝有功。

    轉為國統。

    時光諸學士。

    翹穎如林。

    衆所推仰者十人。

    投撰行解。

    入室唯九。

    有儒生馮衮。

    光乃将入數中(以轉為國統故。

    雲光統也。

    已上彼文)大疏雲。

    後魏光統律師。

    承習佛陀三藏。

    亦立三教(已上)故記牒雲後魏等也。

    鈔雲。

    言承習佛陀三藏者。

    佛陀是西域人。

    同學五人。

    四皆得道。

    思欲己身求之。

    友曰。

    道須緣會。

    不可強也。

    汝與東土有緣。

    彼有二弟子。

    汝若度得必當得道。

    佛陀初經于此。

    當後魏孝文。

    始在雲州。

    投之見重。

    初于一康家供養。

    夜見火光(雲雲)及移都洛陽。

    陀亦随之。

    彼為立少林寺。

    知後為則天所取。

    遂指水令西山透隴而流。

    其二弟子。

    一是稠禅師得道。

    二是光統。

    故雲。

    稠公解虎于西谷。

    佛陀指水而西流也(已上)會解雲。

    鈔言孝文見重等者。

    傳雲。

    孝文敬隆誠至。

    别處禅林。

    鑿石為龛。

    結徒定念。

    因家資供。

    位架餘部。

    而征應潛着。

    皆異常人也。

    恒安城内康家。

    資财百萬。

    崇重佛法。

    為佛陀造别院。

    常居室内。

    自靜遵業。

    有小兒。

    見聞隙内炎火赫然。

    驚告院主。

    全家總花。

    都無所見。

    其通微玄。

    觀斯例衆也。

    識者驗以為得道矣。

    後隋帝南遷。

    定都伊落。

    複設靜院。

    敕以處之。

    而愛幽栖。

    林谷是托。

    屢往嵩嶽。

    高謝人世。

    有敕就少室山。

    為父造寺。

    今之少林是也。

    時又入洛。

    将度有緣。

    時慧光年十二。

    在天街井欄上。

    反蹋蹀[土*耆](音陀抛博戲也)一連五百。

    衆人誼競。

    異而觀之。

    佛陀因見怪曰。

    此小兒世戲有二。

    道業亦應不株。

    意欲引度。

    權以杖打頭。

    聲響清徹。

    既善聲論。

    知堪法器。

    乃問。

    能出家否。

    光曰。

    固其本懷耳。

    遂度之(前傳雲。

    四月八日往少林者。

    應今許後十三歲方出家也)又念弟子道房度沙門僧稠。

    此化行東夏。

    準此二賢。

    得道之記。

    諒有深疑。

    言稠禅師得道者。

    傳曰。

    釋僧稠。

    姓孫。

    元出昌黎。

    末居钜鹿之瘿陶焉。

    幻學世典。

    備通經史。

    征為大學博士。

    講解墳索。

    聲蓋朝廷。

    将處觀國。

    羽儀廊。

    而道機潛扣。

    欻厭世煩。

    一覽佛經。

    渙然神解。

    時年二十有八。

    投钜鹿景明寺僧寔法師出家。

    初從道房禅師。

    受行止觀。

    房即跋陀之神足也。

    既受禅法。

    北遊定州嘉魚山。

    斂念久之得定。

    常依涅槃聖行四念處法。

    居五夏。

    又詣趙州障洪山道明禅師。

    受十六殊勝法。

    鑽仰積序。

    節食鞭心。

    九旬一食。

    米為四升。

    單敷石上。

    不覺晨昏布縷入内。

    挽而不脫。

    嘗於鵲山靜處。

    感神來娆。

    抱肩築腰。

    氣噓頂上。

    稠以死要心。

    因證深定。

    九日不起。

    後從定覺。

    情想澄然。

    因詣少林寺祖師三藏。

    呈己所證。

    跋陀曰。

    自蔥嶺已東。

    禅學之最。

    汝其人矣(故今雲得道)後詣壞州西王屋山。

    修習前法。

    聞兩虎交鬥。

    咆響振岩。

    乃以錫杖中解。

    各散而去(靈異實多。

    具如傳說。

    今略引解鈔爾。

    已上彼文)雖文極繁。

    為知光統所承根由。

    具引此文。

    複古雲。

    光統律師(乃至)即佛陀三藏高弟也。

    大統名惠光。

    南山宗承之。

    律宗之祖師也。

    常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