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四十五

首頁
    耶。

    答彼教既不得說真見。

    故亦無有相見道義。

    待對之法。

    無獨立故。

    非二見外有别見道。

    小乘見道。

    對大見之小教見道。

    即當大乘相見道義。

    問三心十六心。

    當何見道義。

    答小乘見道。

    當大乘宗十六心相。

    問大乘見道。

    有所取能取。

    十六心。

    有上下八谛十六心。

    小教見道。

    當何十六。

    答小教所說見道義門總名。

    即當上下八谛行相。

    少分似大乘宗所取能取。

    大乘所取能取。

    即言苦法智忍。

    苦法智等故。

    而非全同。

    第二十六。

    既言下上十六心見。

    故名是同。

    而其行相。

    名現觀忍及現觀智。

    欲界四谛。

    各有此二。

    上界四谛。

    亦有此二。

    此二行相。

    如次無間解脫二道法。

    前真見。

    無間解脫。

    見分觀谛。

    是故行相亦少相似。

    問小教見道。

    自當大乘相見道者。

    小教見道。

    如大相見。

    唯仿學觀應。

    非全是實斷證耶。

    答不然。

    小乘見道。

    雖當大相。

    而小乘人。

    以此即謂實斷實證。

    實由此觀。

    斷滅三界分别或故。

    問小教所說。

    入見之人。

    前十五心。

    皆實斷耶。

    其中有實斷證之處。

    真見二念。

    無間解脫二道處耶。

    又十五心外。

    有真見處耶。

    答雖無分明教文别釋。

    以義推之。

    十五心中。

    初二之心。

    應是真見道斷證分齊處。

    所以然者。

    世第一法等無間心。

    是見道初無漏。

    此處即是真見道斷障。

    無間道此當苦法智忍。

    次刹那心。

    是解脫道。

    即證真理。

    當苦法智。

    此真見道。

    分别起惑。

    皆悉頓斷。

    無有所遺。

    然小乘宗謂。

    初二心。

    唯斷欲界苦谛十或。

    證其滅理。

    然後十三刹那心念。

    當相見道。

    小乘亦謂。

    實斷實證。

    以不知其真見處故。

    問若十三心。

    當相見者。

    無初二念相見道耶。

    初二見道。

    屬真見故。

    答今唯拟對。

    後十三心。

    當相見道分齊而已。

    小乘不說真相。

    大乘有别所立。

    大乘聲聞。

    先入真見。

    後入相見。

    故真見外别立相見。

    問今章唯明真見斷證。

    不言相見。

    何辄立之。

    若有相見。

    章何不言。

    答聲聞菩薩。

    皆入相見所有種種見道行相。

    三乘同入。

    無所阙故。

    章且約就實斷實證。

    故唯陳述真見斷證。

    問菩薩見道。

    有真相二。

    相見道中。

    有三心相。

    十六心相。

    十六心中。

    亦有所取能取十六。

    上下八谛十六。

    菩薩皆入此諸見道。

    今聲聞人。

    如菩薩人。

    皆入此耶。

    若爾。

    三心相見。

    雲何得入。

    答此見道相。

    三乘通履。

    所有見道。

    聲聞皆曆然。

    聲聞宗。

    大乘宗意。

    三心相見。

    入不入義。

    率爾難定。

    法相宗師。

    精研多端。

    燈第七雲。

    問大乘真見。

    為二障據彼總别立三心。

    二乘真見。

    斷一障。

    應亦别總立二心。

    答說六現觀既通三乘。

    現觀智谛。

    現觀之中。

    辨此三心。

    故許小有。

    亦複無妨。

    又解不許。

    二乘唯觀安立谛故。

    此非安立。

    二乘不作。

    若許作者。

    何故諸部小乘之中。

    皆不說有二心見道。

    若爾。

    初十六心。

    諸部亦無。

    豈可不作。

    若亦不作。

    違雜集第九。

    彼雲。

    安立者。

    謂聲聞等。

    随自所證。

    已得究竟。

    為欲令他亦了知故。

    乃至安立道谛。

    謂于諸谛中。

    有如是如是忍。

    如是如是智。

    如是等。

    既爾。

    何故諸部。

    不說總十六心。

    但有上下十六心耶。

    答約不愚法。

    依大乘教中聲聞乘法。

    作安立觀諸部小乘。

    多約愚法依彼小教。

    故不能作。

    問若爾。

    三心亦應如是。

    答雜集論中。

    但說安立。

    不說聲聞作非安立。

    勝鬘經亦雲。

    聲聞知有作。

    二解任情(已上)此二解者。

    一雲。

    聲聞亦作非安立觀。

    非唯安立。

    二雲。

    聲聞唯作安立谛觀。

    是故真見後。

    唯作十六心。

    問聲聞非安立。

    唯作生空觀。

    雲何得有三心相見。

    二空别總。

    成三心故。

    謂煩惱障。

    有上下二。

    所知亦二。

    成三心者。

    一生空上品。

    二法空上。

    以為中品。

    一二空各下。

    合為下品。

    如是二空。

    得成三心。

    雲何二乘。

    得成三心。

    答誰言二乘修三心相。

    聲聞非安。

    是二心故。

    雲何二心作安觀。

    于煩惱障。

    分為上下。

    初之心名上品。

    内遣有情假緣智。

    後之心名下品。

    内遣有情假緣智。

    初是下品生空觀智。

    斷上品煩惱。

    後是上品生空觀智。

    斷下品見惑。

    是其二心相見。

    非安立谛觀門。

    下智對上惑。

    上智對下惑。

    若約智者。

    或亦名下。

    約智下惑亦名上品。

    言若爾初十六心諸部亦無者。

    此文意雲。

    所取能取十六心見。

    小乘諸部。

    都無說之。

    由不說之。

    大乘不說觀此門者。

    何故大乘。

    盛明此觀。

    二心非安立谛相見義。

    亦可爾。

    小乘諸部。

    雖不說之。

    大乘修之。

    有何遮妨。

    言總十六心者。

    即所取能取十六心也。

    雖言二解。

    任情後解是好。

    雜集。

    唯識及勝鬘經。

    不說聲聞作非安立故。

    故淄州補阙章雲。

    何故不作三心相耶。

    諸論說為非安立觀。

    二乘相見。

    唯安立故(已上)此釋二乘唯安立觀問十六心相。

    亦有二種。

    一所取能取。

    二上下八谛。

    此二并是緣安立谛。

    此法彼真見道故。

    聲聞緣覺。

    所有相見。

    為二種俱入。

    有不入者耶。

    答今聲聞乘。

    二種十六。

    入及不入。

    義非一準。

    故燈七雲。

    問未知二乘具作二種。

    為随作一。

    答不愚法者。

    作二十六。

    愚法之者。

    作後十六。

    或廣慧者。

    作二十六。

    非廣慧者。

    但作上下。

    所以瑜伽五十五。

    但說上下一十六心。

    據三乘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