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故。
未全伏除。
全未能滅(已上)釋曰。
此四加行。
亦是伏位。
未能斷種。
是有漏故。
鈔十四下。
判此位雲。
案唯識論。
但是伏忍位(已上)即次下。
引論前此加行位等文也。
于伏忍中。
唯是一分伏滅分齊。
自餘不能。
論文分三。
初二縛未除。
二伏除二取。
三明餘未除。
今初。
此位菩薩。
觀解雖明。
未除二縛。
非真解故。
問二縛者何。
答一者相縛。
二粗重縛。
唯識五雲。
言相縛者。
謂于境相。
不能了達。
如幻事等。
由此見分。
相分所拘。
不得自在。
故名相縛(已上)言粗重縛者。
即是一切有漏之法。
瑜伽五十八說。
粗重有二。
一是漏粗重。
二有漏粗重。
漏粗重者。
阿羅漢修道。
煩惱斷時。
皆悉遠離。
此謂有随眠者。
有識身中。
不安穩性。
無堪能性。
有漏粗重者。
随眠斷時。
從漏所生。
漏所薰發。
本所得性。
不安穩性。
若依附性。
與彼相似。
無堪能性皆得微薄。
二縛行相。
要略如此。
二唯能下。
伏除二取。
問此位菩薩。
伏何等惑。
答此位菩薩。
能伏分别二障現行。
即論所謂分别二取。
問何故必伏分别二障。
答即如論雲。
違見道故。
入見之時。
必斷此種。
故加行中。
伏此二現。
前資糧位。
以勝解力。
已漸伏彼粗強現行故。
今此位以四尋思。
四如實智。
即能頓伏微細現行。
問三緣之中。
頓伏何障。
答此中頓伏。
由自分别所發現行。
前資糧位。
已伏邪師邪教所起粗現行故。
以邪師邪教為粗。
自審思察為細。
章下文雲。
以邪師邪教所起。
寄資糧位伏。
以行相粗故。
邪思惟所起。
寄加行位伏。
以行相細故。
此約回心二乘說(已上)此同唯識論所說意。
下文亦雲。
于分别惑。
所籍三緣。
寄顯地前三賢位。
别謂十解等。
除邪師等。
如次應知。
此約直進說(已上)十住伏邪師所起惑。
十行邪教。
十回向伏邪思惟惑。
直進教中。
有其二說。
一具立五位。
故有加行。
似回心故。
二唯立四位。
地前唯有三賢。
不立加行。
章約直進。
即此後說。
故于三賢。
伏三緣盡。
唯識十雲。
煩惱障中。
見所斷種。
于極喜地見道初斷。
彼障現起。
地前已伏(已上)又雲。
所智障中。
見所斷種。
于極喜地見道初斷。
彼障現起。
地前已伏(已上)釋曰。
二障各言地前已伏。
此通資加二位。
但漸頓異而已。
問瑜伽五十八等。
說世間道。
唯伏俱生。
若愛若恚。
鄰近憍慢。
不言能伏分别煩惱。
雲何此論。
地前等伏。
答述記十雲。
此據異生二乘性等說。
若直行菩薩。
彼障現起。
地前已伏(已上此會瑜伽)問菩薩以世間道伏者。
為用六行。
用自餘耶。
答述記亦雲。
非以六行有所近厭。
菩薩不為。
非此菩薩。
無此能也(已上)是故菩薩。
伏除煩惱。
或正願勝解世間道力。
或四尋思觀。
四如實智。
以此等智。
随應伏除。
不同外道二乘等也。
此煩惱障。
粗強既爾。
況所知障。
不待言論。
問此加行位。
伏二現者。
為平等正伏。
有其兼正耶。
答慈恩師雲。
菩薩加行。
唯欣于智。
見道已前。
唯伏法執。
其煩惱障。
随此而伏。
然由所知加行伏故。
說煩惱伏。
非前加行。
故伏煩惱。
十地之中。
與煩惱俱。
所知障品。
多分亦爾。
非此俱者。
地地可起(已上)故知。
此位正伏。
智障準此。
資糧位中。
可并正伏二障。
煩惱障起。
智障必起。
斷煩惱障。
未必斷所知障。
今資糧位。
觀智力微。
若不并伏。
豈得除二現乎。
問此加行位所伏二現。
七識之中。
何識俱惑。
答此位所伏。
分别二現。
是第六識相應障也。
前五識俱現亦随伏。
非第七識。
第七識中。
無見惑故。
唯俱生故。
問分别二障。
現行已伏。
其之俱生二現如何。
答此位菩薩。
俱生二現。
以彼智力。
亦能制伏。
唯識十雲。
煩惱障中。
修所斷種。
金剛喻定。
現在前時。
一切頓斷。
彼障現起。
地前漸伏。
初地已上。
能頓伏盡(已上)又雲。
所知障中(乃至)修所斷種。
于十地中。
漸次斷滅(乃至)彼障現起。
地前漸伏。
乃至十地。
方永伏盡(已上)是故俱生二障現行。
地前能伏。
論文二障。
俱言地前。
以資加二位。
俱能伏除故。
然并漸伏。
非是頓伏。
今此且取加行位邊。
問伏何識俱現行煩惱。
答此加行位。
漸次俱生煩惱障中。
前六俱者。
以其頓伏初地上故。
其末那惑。
此位未伏。
初地已上。
方治漸伏。
其之俱生。
所知障中。
前六識俱者。
此位亦漸伏。
以其永伏八地上故。
其末那俱者。
此位中未伏。
初地已上。
或伏或起。
問此位既伏俱生二現。
何故論雲俱生未伏。
答此未伏盡。
故雲未。
全非謂此位一向未伏。
資糧之位。
尚伏此障。
況此位乎。
三于俱生下。
明餘未除。
問二縛未斷。
而伏二取。
此外何者。
亦未斷者。
答此位俱生二障現行。
少分雖伏。
多分未伏。
二障分别俱生種子。
一向未斷。
未得無漏。
亦有分别故。
未全伏者。
約俱生現。
二現此位少分伏。
故全未滅者。
約二障種。
以此位有漏。
及有分别。
于彼種子。
一向未斷故。
既無種子斷。
況有習除乎。
上明加行位伏惑行相竟。
上來總通陳述地前資糧加行伏惑相竟。
應長元年(辛亥)五月二十八日于菩提山寺常光院西房為實圓比丘述之
華嚴宗沙門凝然春秋七十二
右以嵯峨大覺寺所藏凝然大德手筆之本
挍之文化(辛未)十月既望
比丘典壽春秋五十四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六(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