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雲其智者。
三世十智朗照。
是以法身無性故。
于心境不見差别。
無古今異。
故三乘為本有德。
于如此道理。
是離言果海故。
言诠非所及故。
言诠佛或寄權門顯言。
或就實教示玄。
是故為顯位位成覺。
寄終教不退之處。
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雖然非如終教初住八相等。
彼于彼位不得自在。
今經心。
六相圓融故。
主伴具足故。
初住量正覺。
寄于終教。
顯位位成覺。
終為示舊來本有之成果。
此則雖有如來藏性本有之性種。
于習成之處。
如立本有習成之二性。
若爾圭峰終教之釋。
儲如此會釋者。
更不可有相違。
是以大師。
若自别教。
則不依位成。
今寄三乘終教位說(等)者。
此心也。
無失。
意雲。
問○答彼(終教也)于此位示成佛時。
于後諸位皆不自在。
以未得故。
但是當位暫起化故。
此則不爾。
于初位中起此用時。
于後諸位并同時起。
皆已得故。
是實行故。
該六位故○問若是信等初同即一切者。
何不信位初心即得。
而說滿心等耶。
答。
若自别教。
即不依位成。
今寄三乘終教位說。
以彼教中信滿不退方得入位。
今即寄彼得入位處。
一時得此一切前後諸位行相。
是故不于信初心說。
以未得不退不成位相。
但是行故(雲雲)。
玄五雲。
初發心時是因。
成正覺是果○今釋發心時得故。
下雲初發心菩薩即是佛故。
悉與三世諸如來等。
此明滿入位時即得普賢位故。
一位一切位。
乃至佛果無不圓備。
故雲正覺○是豈因中說果耶。
此一乘普賢行位。
因果圓融相即無礙故緻然也(文)。
圓覺經雲。
始知衆生本來成佛。
生死涅槃猶如作夢(文)。
同略疏二雲。
今詳教理略舉六門○三者終教相出性顯名成正覺。
四華嚴說十信位滿初發心住即成正覺。
五者頓教一念悟時即名為佛。
六者圓教本來成佛。
故佛嚴雲○今經文者。
若約觀成方能知之。
即當四五兩門。
若約所知衆生本來皆佛。
則唯第六(文)。
五十要問答上雲。
問。
十信作佛與十地終心作佛差别雲何。
答。
若但信十信作佛。
不論十地終心作佛。
即是三乘教。
何以故。
由法義道理不具故。
若個五位及九位作佛。
則是一乘圓教攝也。
何以故。
由具教義等具足說故(文)。
問。
見聞解行證果海三生成道。
非今經正位可雲耶。
兩方。
若非今經正位者。
凡三生成道之義。
偏在今經。
更非餘教之義。
若依之雲爾者。
餘處解釋中。
非今經正位(見)如何答。
見聞解行證果海三生成道非圓經心者。
更無餘經處也。
無數僧祇隔曆諸位。
從之疊三生解行因滿。
立一生成佛之義。
何非今經正位可雲耶。
但至餘處解釋中非正位之難者。
一法接一切。
一行該諸行。
一念入無量劫。
無量劫入一念。
述普法圓融之德故。
出時何立三生之異耶。
此又寄三乘行布之門。
非正位雲也。
此觀普法之德。
若說之。
何今宗心修因感果之位分。
不立之可雲耶。
無失。
華嚴問答下雲。
問。
見聞等三位普法正位耶不耶。
答。
不也。
但從三乘位作如此說耳。
若普法正位即無住無不住。
一切六通三界一切法門。
皆無不普此位。
又一位一切位。
一切位一位。
如位法門。
一切行教義等法門。
皆爾可思(文)。
問。
位佛行佛相望。
其位同時可雲耶。
答(雲雲)兩方有疑。
若同時者。
位佛者十住初心。
行佛者十信終心也。
何可雲同時耶。
若然雲者。
人師解釋中。
同時也(文)兩方不明。
如何答。
行佛位佛其建立誠以有差别。
雖然但出一處所望也。
别非雲别時也。
限信者不成位體故名行佛。
望初住已成位故名位佛。
此則如父子相望。
望父名子。
望孫雲父也。
更無失華嚴一乘成佛義雲(青丘大師。
見登之集)成佛有三。
位行理佛。
初約位者。
寄終教三立中。
十住等五位明此成佛。
故本疏雲。
以六相方便。
即十信終心勝至分後入十解初位即成佛。
以此是三乘終教不退之位故。
以一乘六相融接即具諸位至佛果也。
第二行成佛。
疏第三雲。
一約行總不依位。
自分勝至究竟即至佛果。
章下卷雲。
由信成故是行佛。
非位佛○問。
十信滿心與初發心有何差别。
答。
此無差别也。
問。
若爾十信終心成佛。
即位成佛。
何名行成佛。
答。
此義望異。
彼體不異。
意不退階即名為位。
信心行義名為行也(文)。
問。
善财童子以當來成名證果海生事。
大師引何經文證之給耶。
答。
入法界品雲。
如彌勒告善财言。
我當來世成正覺時。
汝當見我(文)引此文證也付之。
依所釋見經文。
彌勒當來成佛時。
善财及文殊俱來雖見我成佛。
更所不善财童子當來成佛義也。
何引此文證之耶。
章雲。
二約法明位○汝當見我。
指事下卷雲。
言又如善财至是此義也者。
如入法界品○案雲。
此三釋中。
今此章解當第三釋。
思準可知(文)。
文永三年七月二十六日于仁和寺常樂院書寫了。
聖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