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后记 流亡的骨头

首頁
    該算《尤迪特……和尾聲》了。

     其實,《尤迪特……和尾聲》是《真愛》的續篇,以一對情人獨白的形式,将四十年前寫的故事延續到了現在,延伸到了美國,為逝去的時代和被戰争和革命消滅了的“市民文化”唱了挽歌。

    毫無疑問,作者在書裡留下了自己的影子——站在被炸毀的公寓廢墟中央,站在幾萬卷被炸成紙漿的書籍中央,直面文化的毀滅。

    這是馬洛伊一生唯一續寫的小說,可見他對這部書情有獨鐘。

    作者去世後,《真愛》和《尤迪特……和尾聲》被合訂在一起出版,就是讀者将要讀到的中文版《僞裝成獨白的愛情》。

     在流亡的歲月,馬洛伊除了與愛妻羅拉相依為命,不離不棄,還領養了一個兒子亞諾士,亞諾士結婚後生了三個孩子,他們成了作家夫婦的感情安慰。

    然而歲月無情,從1985年開始死神一次次逼近他,他的弟弟伽博爾和妹妹卡托于這一年去世。

    1986年1月4日,與他厮守了半個多世紀的愛妻羅拉也離開了他;秋天,他那位是電影導演的弟弟蓋佐去世。

    1987年春天,養子亞諾士也不幸去世,白發人送黑發人,馬洛伊再次陷入深深的悲痛。

    就在這年秋天,他留下了遺囑。

     10 1988年,随着東歐局勢的改變,匈牙利科學院和匈牙利作家協會先後與他取得聯系,歡迎他葉落歸根,但他還是沒有動心。

    歲月和曆史已經讓他失去了一切,他不想失去最後一分對自由理想的堅持。

     遺憾的是,馬洛伊未等到祖國自由,他太老了,太孤獨了。

     1989年1月15日,他在日記裡寫下了最後一行:“我等着死神的召喚,我并不着急,但也不耽擱。

    時間到了。

    ” 2月20日,他寫了最後一封信給好友、遺稿托管人沃羅什瓦利·伊什特萬(V?r?sváryIstván)夫婦,他在信中寫道:“親愛的伊什特萬和親愛的伊蓮:我心灰意懶,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始終疲乏無力,再這樣下去,我很快就不得不進醫院接受看護。

    這個我想盡量避免。

    謝謝你們的友誼。

    你們要好好照顧彼此。

    我懷着最好的祝願想念你們。

    馬洛伊·山多爾。

    ” 2月21日,馬洛伊在聖地亞哥家中用一枚子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以自由地選擇死亡這個高傲的姿态成為不朽。

    “所有的一切慢慢變成了回憶。

    風景、開放的空間、我行走的大地,所有的一切都充滿了啟示。

    所有的一切都講述着這條遭到損毀、已然流逝、痛苦而甜美的生命,所有的土地都粘挂着無可挽回的、殘酷的美麗。

    也許,我還有很少的時間。

    但是我要作為死者經曆我的人生:我的羞恥(這個羞恥就是在這裡維生,就是我在這裡度過的生命之恥)不允許做另外的判決。

    ”馬洛伊生前曾這樣說。

    1942年,他還寫過一首《在考紹》的詩,在中年時就平心靜氣地講述了生與死的輪回: 嚴肅的,令人回憶的 與亡者以你相稱的 與先人相互慰藉的 驕傲和獨一無二的 旅行,這也是宿命—— 我從這裡開始,或許 也在這裡結束。

     就在馬洛伊離世那年的秋天,東歐劇變,柏林牆倒塌,匈牙利也發生了體制改革,蘇聯從匈牙利徹底撤軍。

    他自由的夢實現了,但他提前去了天上。

    從1990年開始,他的全部作品在匈牙利陸續出版,政府還追授他“科舒特獎章”,這是曆史上第一次将這個獎章頒發給亡者。

    從某個角度講,馬洛伊這根流亡的骨頭以他的堅韌不屈,戰勝了殘酷的時間與喑啞的體制。

    匈牙利還設立了慧眼識珠的馬洛伊文學獎,推出了一位又一位的後繼者,其中包括繼承了他精神衣缽的凱爾泰斯。

    正如匈牙利文學評論家普莫卡奇·貝拉所言:“假如,有過一位其生活方式、世界觀、道德及信仰本身等所有的一切就代表着文學的作家,那麼毫無疑問,這個人就是馬洛伊·山多爾。

    在他的文字裡,可以找到生命的意義;在他的語言中,可以窺見個體與群體的有機秩序,體現了整個民族的全部努力和面貌。

    ” 馬洛伊一生都沒有放下筆,總共寫了五十多部作品,長達十幾卷的《日記》更具有曆史、文學和思想價值。

    作家去世後,他的全部作品在匈牙利出版,留下的遺稿也陸續面世,新出版了至少有二十多部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1945至1989年的《日記》全本、《一個市民的自白》全本和《我想要沉默》、《解放》,還有與友人的書信集和早年創作的小說集。

     “死亡的詩人仍在勤奮工作”,這是馬洛伊曾經形容他的文學啟蒙恩師科斯托拉尼·德熱而寫下的一句話,實際上這句話也寫給了他自己。

     很希望譯林出版社的這幾本馬洛伊作品隻是我們認識馬洛伊的開始,也希望這位已成為天使的老作家能通過文字坐到我們中間,他是凡間極少見到的高尚、獨立、聰慧、堅韌、柔情、勤奮,而且品質上幾乎沒有瑕疵的人。

    即便因為他,我也願相信:存在天使。

     2014年11月22日,布達佩斯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