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樹下。
轉自身法輪。
謂自得無漏行四谛境于鹿園為他身轉法輪(等文)(次就應身。
複有自他等者。
正約小乘成佛論之。
兼亦通大乘應迹成佛也)
問。
就法身成佛假諸佛因緣者。
其相如何。
答。
十地滿。
于摩醯首羅智所生。
受諸佛智水而得成佛。
此即受識灌頂之相也。
問。
此與第二應身成佛何異同。
是十地滿故。
又智所生。
是第四禅頂。
即三界所攝故也
答。
此約真身成佛(此合内應為真身也)第二是迹中而論。
故不同也。
又由他力及自悟故為異也。
十地菩薩在智所生。
是變易生。
非三界攝。
爾時菩薩内自心中發無生觀。
坐無生滅法性道場見法身諸佛為緣而成佛也
問。
以受識灌頂可名第二應身成佛。
何名法身成佛也答。
案釋文。
應身無師自悟。
故知。
受識灌頂而成佛者。
即法身成佛也。
應知十地菩薩于無生觀中具足二惠故。
實智證平等法性。
方便智見無盡色相等乃至二惠平等。
故于色相中不動真際也
問。
應身成佛何不由他佛緣耶。
答。
若論實成必須緣力。
佛法要具因緣力故。
然應化身現為特尊故不假餘佛以為其緣。
但以所化機為其外緣而已
問。
智所生者何處耶。
答。
摩醯首羅天。
此類名為大自在天。
在色究竟也(依智論于五淨居天之上别有菩薩淨居天)問。
何故名智所生耶。
答(雲雲)
十地義記一雲(末)言智處者。
泛釋有四。
一就凡以論。
于三界中此處惠勝故名智處。
○第二就其二乘以釋。
二乘之人以無漏智勳禅生彼故名智處。
第三就其菩薩而辨。
十地菩薩智波羅蜜最為殊勝。
此勝智人受報生彼故雲智處。
四就佛釋。
十地菩薩生彼天中。
即于彼天得一切智故雲智處。
托報在彼名智處生(文)又雲。
說成有三。
一随化說成。
在閻浮提。
二寄相顯實。
在色究竟。
三就實辨實妙出三界。
是則不可時處以定(文)
又第七雲(末)随得位者。
如世王子受職之時。
大轉輪王今子在于閻浮檀金白實上手金鐘盛四海水灌不頂上即名受位菩薩。
如是受佛職時。
升妙華坐。
十方諸佛眉間白豪放一切智光。
入菩薩頂。
名為得位(文)又雲。
○此釋有三。
一據化相。
諸佛身流入菩薩色身之頂。
二約相顯實。
諸佛智光流入菩薩行心之頂。
三就實論實。
自己當來所得果相。
顯照心源。
名光入頂。
今此所說依第二門故。
了論家名為如來。
菩薩等智疊互攝受(文)
第一雲。
因行窮滿。
得佛智職名為受位。
泛釋有三。
一就化相以明受位。
如彌等現居學窮。
聖說當果以授其人故名受位。
二約相顯實。
如下文說。
十地學滿。
如來豪光從其頂入。
名為受位。
三就實論實。
十地學窮。
己家當來法身之相。
顯自心源。
名為得位。
(雲雲)
十地論第一雲。
現報利益受佛位故。
後報利益摩醯首羅智處生故(雲雲)記一末雲。
生報名後(雲雲)
準此文意。
先受佛位。
然後生彼大自在天欤。
地論義記七末雲。
随在佛數成人同也。
以成佛德名随佛數。
如始出家。
雖未受具。
已随僧數。
次以喻顯(雲雲)此明得位也。
又雲。
良以十地佛境相應故。
九地中順入佛境。
即名趣向第十地矣(雲雲)又雲。
十地菩薩。
于修分中具佛十力四無畏等(雲雲)又雲。
成菩提時。
諸佛疊現(牒論)因行入果為佛覺知果現因心菩薩覺知名為疊苦現前知耳(雲雲)
問。
準此等文。
菩薩入第十地始心時。
已受佛位。
然後生大自在天而成正覺。
而何雲以受職灌頂為法身成道
答。
第十地菩薩修分之中。
同佛功德故。
得成佛相由此。
故知。
金剛心後證法身時正有此事也。
又一義雲。
十地菩薩得不二正觀。
即名法身成佛欤(更可考定之)
璎珞經下卷雲。
大寂忍下品中行。
行佛行處。
生千寶相蓮華。
受佛記。
位學化功(雲雲)
二乘入空不着不證事
二智義雲。
二乘入空不存四句。
但是不着而能不證。
菩薩入空既無可存。
又即能涉有故名不證。
問二乘菩薩入空同無所依。
何故聲聞住空。
菩薩不證。
答。
二乘以空為妙極。
依此無依。
是故住空。
菩薩不以空為妙極。
知空亦空。
名不可得空。
不依此。
無依故能不證(雲雲)
問。
二乘既住但定。
以空為妙極。
而何雲不存四句是不着耶。
答。
于空無斷見邪見。
亦無我我所等故。
雲不存四句欤。
且(止)
辟支佛事
中論法品雲。
若佛不出世。
佛法已滅盡。
諸辟支佛智從于遠離生。
長行釋雲。
若佛不出世無有佛法時。
辟支佛因遠離生智。
若佛度衆生已。
入無餘涅槃。
遺法滅盡。
先世若有應得道者。
少觀厭離因緣。
獨入山林遠離愦鬧得道。
名為辟支佛(文)
中論法品疏雲(卷第八)花嚴雲。
菩薩将欲下生前。
以道眼觀大千界。
有辟支佛。
放光照之。
若覺知者。
即取滅度。
不覺知者。
徒着他方。
與此文同也。
問。
其人何故不值佛也。
答。
其恥聲聞從師憚佛道長遠。
二盈之間。
故出無佛世問。
辟支佛既不值師。
于何時中回小入大。
答。
法華玄義。
已具辨之。
今略論四句。
一者緣覺果人。
既不值佛。
于三界外聞法華經。
回三入一。
二者緣覺因人及聲聞三果。
于三界内聞法華經回小入大。
三者羅漢之人。
若值佛聞法華經界内入道。
若不值佛。
生三界外。
聞法華經。
方受一乘。
四者增上慢二乘。
保二摳大。
于界内外并不入一乘。
問。
劫初劫後。
緣覺何時出世。
答。
雜心雲。
劫初轉輪王。
劫末佛興世。
二時間辟支佛也(文)
問。
緣覺果人。
有界内回心義耶。
答(雲雲)
問。
若有界内回心者。
論四句中。
但雲緣覺果人。
界外聞一乘。
若無于界内回向心者有退心緣覺。
何不于界内聞一乘經。
又先聲聞緣覺。
本欲求見佛何不得于界内回少入大耶。
答。
緣覺果人。
多在無佛世故。
雖非本乘亦不見佛故。
于界内不得回心。
然亦可得少分有之。
故華玄五雲。
非本乘緣覺本是聲聞初果。
十四生滿。
若不值佛。
成辟支。
已佛便出世故有值佛。
此人本願見佛。
故若佛出世便得見也(取意)
法品疏雲。
有退菩提心辟支佛(取意)準先聲聞理。
亦應值佛。
然應不定。
如智勝結緣人中其下根者。
雖退大人界内不聞一乘經也。
緣覺于大乘亦應有下根者也
裡書雲
華玄五雲。
二者非本乘緣覺。
其人本是聲聞。
于佛法中證得初果。
初果人但十四生滿。
值佛則成羅漢。
不值佛成辟支。
如此之人。
或有值佛義。
以其成辟支竟而佛便出世。
故有值佛義也。
問。
華嚴雲。
放光照之令滅及移他方。
雲何得值佛耶。
答。
此人本願見佛。
與前人異故不例也(雲雲)(已上裡書)
法華授記品疏明四句。
如中論疏。
然引華嚴。
菩薩下生證初句已。
雲若有緣覺值佛者。
亦有于界内聞經得記。
此義少耳(文)
問。
凡于緣覺人有幾種耶。
答。
依法華玄第五。
凡有四種。
一本乘緣覺。
釋論及餘論。
略舉有二。
一極遲百劫。
是大辟支。
俱舍稱犀角喻百劫也。
二極速四世。
中間不定。
此二成緣覺果。
決定不值佛。
故花嚴雲。
菩薩放光。
覺知者滅。
不知者徙置他方。
大經譬之慧星。
中論雲。
若佛不出世等。
此大小緣覺未得果時。
或有值佛。
二者非本乘緣覺。
是聲聞人。
得初果已。
十四生滿不值佛成辟支。
此人成辟支已。
若佛出世。
便得見也。
俱舍雲。
二果不值佛。
亦成緣覺。
而不出三果。
但得那舍。
若不值佛。
亦有成緣覺。
然此義少故。
經論不出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