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者俱舍複有部行緣覺。
其人自有徒衆部傥。
如佛有弟子眷屬故名部行。
不必滿百劫亦六十劫。
此亦不值佛也四者變化緣覺(取意略抄)
問。
第三人既不值佛。
應是第一本乘人中小辟支佛。
何故别出耶。
答。
先非必部行小者。
雖多而非師資相依。
此有弟子。
為顯此義。
且别開耳。
實是第一之所攝也
中論法品疏雲。
略有五種。
一本乘辟支。
謂百劫修行。
乃至極疾四世成道。
二者退菩提心辟支。
智度論雲。
菩薩若證四谛成辟支佛。
三聲聞辟支。
如初果果人。
于第七生中若不值佛。
法成少辟支不及身子
俱舍論雲。
往外道法中出家。
着木皮袈裟也。
又雲。
住山林中。
淨居天等施其法眼。
四者有犀角喻。
辟支獨自出世。
則大辟支也。
五者有部行辟支。
亦有部黨眷屬也。
問。
辟支亦有多人。
共出世不。
答。
經雲。
五百辟支一時出世。
别有因緣。
略不具述。
諸義委曲如法華玄章已論之也(文)
今見此文不出應化者。
直就實類耳。
又前三種攝略盡然第四第五為顯别相更分出之。
前三但是本乘非本乘異。
後二部黨有無不同。
由此門别重複論(文)
問。
部行緣覺為是本乘非本乘耶。
答(雲雲)
既雲犀角喻百劫(雲雲)故知。
本乘不滿百劫者。
是部行也。
然更須尋問。
退心緣覺證據如何。
論作假設言。
何以此證有退心緣覺耶。
答。
問百劫大辟支有退大取小者耶。
答。
花玄雲。
問。
大辟支百劫行。
行聞法華一說即悟如身子耶。
答。
而不例者。
此中三根聲聞久劫習大乘故。
今始得悟緣覺。
雖利不習大乘者。
則未得悟也(文)
今準此文。
大辟支佛定是本乘。
何故爾者若先學大者。
雖退大取小。
而其性寬不厭徒衆。
不隔見佛。
若偏求獨善。
必是本乘耳。
又一義雲。
緣覺雖不久劫習如身子等。
而本小時發大乘心。
習大乘時小故不如身子。
亦樂獨善。
厭弟子衆。
即得是退心緣覺也。
準仁王疏。
大辟支佛亦有見佛。
而法華玄雲。
大辟支若聞法華略說便悟。
即勝身子。
而言不例者。
且據本乘大辟支言耳
問。
小乘義忍法位有三乘相作義耶。
答(雲雲)
花玄五雲。
問。
小乘義。
忍法已前猶有退三乘。
根性未定。
有三乘相作義。
忍法已去。
則三根已定。
無相作義。
迦葉今住何位值佛耶。
答○迦葉劣身子。
複勝七生滿人。
則是中根辟支可得住暖頂二善根。
不值佛而成緣覺也。
問。
緣覺住二善根成聲聞為退根性。
○答○俱舍論雲。
緣覺住二善根時。
但聞佛教依教得道。
轉名聲聞耳。
實非退中根作下根也。
今謂可具二人。
一者退中根作下根。
故緣覺成聲聞。
二者迦葉之流不值佛則成緣覺。
值佛則事佛為師。
為弟子故名聲聞耳。
根性如故。
○如七生人不值佛成緣覺。
實非進根義(雲雲)
問。
俱舍雲。
博聲聞種性。
二成佛三餘(雲雲)聲聞忍位不成佛者。
于惡趣得非擇滅故。
聲聞忍位亦成辟支。
何故今雲忍位已去無相作義耶。
答。
此明忍法于自乘已得決定種性成立故不轉也。
即與俱舍聲聞忍位。
轉作辟支有相違也。
佛性論雲。
忍位已上得自乘性(見)
俱舍意。
雖無有退。
而得有進欤。
可更尋思之
問。
七生須陀洹。
若不值佛。
成辟支佛者。
中間二果亦有此義耶。
答。
中間二果亦有此義故玄具雲。
俱舍論雲。
二果不值佛。
亦成緣覺。
而不出三果(文)但得那含竟。
值佛成羅漢。
脫不值佛亦有成緣覺義。
但此義既少。
故經論不出之耳(文)二果不值佛亦成緣覺之文可考舊俱舍也。
先考之時不見悟僻事欤。
重可考之
問。
第三果聖者。
不經欲界生。
何得中間不值佛成緣覺耶。
答。
此義尤難。
令試通雲。
初二果人經生之間。
若不值佛而起聖道。
斷欲惑盡。
得第三果。
得三果已。
若不值佛成緣覺也。
難雲。
此是初二果。
要經第三果耳。
何得難二果成緣覺外别說之耶。
設義分别說。
不得雲小。
以初果二果各别二人要經第三果故耶。
又雲。
一義雲。
有人先于佛法中得第三果已。
即于此身值佛法滅。
後方漏盡。
便成緣覺故此義少耳
難雲。
此人既證聖道。
後亦般勝進。
何得中間佛法滅耶。
答。
如雲法滅時而無舍戒善此約更無始入正道者等也。
涅槃疏。
十八引善見律雲。
受戒中間。
若值佛法滅者。
戒則失。
如年少受戒。
至年二十五佛法便滅。
此人爾時戒自然失也。
○後有師解。
法滅盡時不失戒。
佛法雖滅而戒不失。
但法滅後而受戒。
不複得也(雲雲)難雲。
若有教法非緣覺無佛世義耶。
答。
爾時亦無誦持教法者如雖有經生聖者亦名法滅也。
此猶未悉之。
更思雲聞正法。
得第三果已。
入滅盡定。
設經多時。
未法滅已乃至出定須臾得涅槃。
便滅者也
裡書
俱舍第十二雲。
部行獨覺。
先是聲聞得勝果時。
轉名獨勝。
有餘說彼先是異生(雲雲)
泰法師釋雲。
部行獨覺。
先是聲聞。
三果後得第四果時。
無佛出世。
得第四果。
轉名獨勝。
或先聞佛說法得聲聞初果。
乃至或受七生滿無佛出世。
得後三勝果轉名獨緣勝(雲雲)
光法師同之。
但評取前解為勝也(已上裡書)
統略下雲(普門品)釋辟支有八人八實行。
八方便。
八實行。
謂小大一雙。
七生人是鈍根。
但約聞教即成鈍根羅漢。
自悟成鈍根辟支。
極利取百劫又次于本乘辟支複有利鈍一雙。
極鈍四世。
極利百劫。
次獨覺及部行一雙有。
從衆名部行緣覺。
無眷屬。
獨靜山林名獨覺。
次菩薩辟支。
本乘辟支。
智度論雲。
菩薩不值佛法。
退證四谛。
成辟支。
此可通利鈍。
應為八人可知(文)
實行應化各有八人。
總為十六
問。
辟支佛人。
能令人得暖法及聖果耶
答。
無令得暖法有令聖道義也
華玄五雲。
問。
大辟支根既利。
何故說法不能令人得暖法乃至聖果耶。
答。
辟支出無佛世時。
此是正法已盡。
乃至亦無末法。
此時衆生根鈍故。
無得暖法義耳非辟支不能令其得道。
辟支能化必利。
而所化必鈍聲聞。
能化所化則通也(雲雲)
婆沙論明不能令人得順決擇分善根及入正道也
問。
若緣覺根利者。
何故唯現神通不能說法。
設有說法唯說一偈耶。
答(雲雲)
裡書雲
涅槃疏十二雲。
問。
緣覺為都不能說。
亦多少說耶。
解雲。
依大論雲。
緣覺之人。
若說教者。
能說一偈兩偈。
而不能多說也。
而與此文不相違者。
此中雲不能廣說故。
名不說。
大論取小說故有取說也(文)(已上裡書)
大乘義章雲。
緣覺出世。
無九部經。
無教可依故不能說(雲雲)
義疏雲(化城品)緣覺多為人現通。
假令說法。
唯說一偈(雲雲)
又雲。
緣覺出無佛世。
衆生薄福鈍根。
雖聞說法而不能深悟。
亦不堪多說也(文)
問。
若爾。
緣覺亦無能令人得成辟支佛耶。
(答有令得之)
統略下卷雲(普門品)問曰。
辟支不能令人得暖法及四果。
能令人成辟支不。
答曰。
能也。
如五百仙人初人成辟支竟。
教餘四百九十九人。
并成辟支。
所以然者。
聖人應在無佛世根熟故能今成辟支。
既無佛法。
無複聖教。
及鈍根故。
不能令人成聲聞也(文)
裡書雲
泰法師引正理雲。
雖有此理(非無慈悲等也)而今測量彼。
知爾時有情根。
欲入見谛等。
不藉他教。
故不說法。
以調伏他除此。
所餘攝有情事無勞。
設教現通即成。
又諸獨覺阙力無畏(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