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三乘。
同歸一道謂後辨一(文)。
問。
開會之十門者。
是為明一乘之異義也。
三後辨一者。
是十門之第八也。
會三歸一者。
亦十個之随一也(第二門也)彼既雲會彼三行。
歸一佛乘。
今後雲會彼三乘。
同歸一道(雲雲)文言既同。
義勢無爽。
再論之者。
重言非無用。
還同前者。
徒為設劬勞。
爾何可成之。
答。
三權一實大宗雖一。
為悟學者。
委開十門。
所以一往見之者。
雖有相濫。
再尋之者。
朱紫易辨。
彼會三歸一者。
會三乘答法。
歸一乘之行。
此三後辨一者。
會三乘教法。
歸一道之教也。
所望已異有何相濫乎。
諸煩重言。
必顯别義(正理論文)豈非此謂哉。
金□不辨勿妄謂一貫矣。
何名三中明一乎。
答。
鹿苑以後。
法花以前。
說有三乘。
佛乘為第一。
緣覺為第二。
聲聞為第三。
即以第一佛乘。
為三中明也。
故章雲。
從趣鹿苑說。
于三乘佛乘。
第一緣覺。
第二聲聞。
第三謂三中明一(文)。
問。
今此三中明一之義。
其意未明。
夫一者乃是無三之稱。
同歸之義乎。
于昔三教之中。
曾無有此義。
若雲三乘之中明一者。
宛如涅槃中求水。
豈非黑鐵之黃金哉。
一乘實相之中。
恐似交假論乎。
答。
無三同歸者。
實雖一乘之宗極。
十門辨一。
亦是為盡義門也。
所以佛乘第一者。
且取第一之一也。
非是歸一之一矣。
況複第一雲一者。
是密開一乘也。
攝大乘論。
解一乘亦即有此意矣。
所以第一最勝故。
以佛乘可為一。
若爾第一之一者。
是同歸之弄胤故為顯。
無三同歸之旨。
兼亦明之也。
章雲。
第五文雲。
但以一乘法教化諸菩薩(等文)引證意如何。
答。
三車八證之中。
第五之文證也。
謂教化諸菩薩者。
是一乘真實也。
無聲聞弟子者。
是無餘二乘也。
故章雲但以一乘。
則有菩薩無聲聞弟子。
即無餘二乘(文)。
問。
為證三車可引三乘之文。
然今此文者。
才說大小二乘。
不論緣覺之中乘。
若謂文言之略者。
亦可亘四乘之義宗。
若唯義準言之者。
為非文證。
何備八文之一乎。
爾如何可答申乎。
答。
于迷者非所論。
若能解文義者。
三車之旨可明。
故章引此文已雲。
此文最分明(雲雲)聾瞽之輩。
向明謂闇。
對說為默。
何足擊揚乎。
夫今此文意。
以有無明義。
三乘旨顯也。
設于佛乘辨權乘者。
但可雲非究竟。
何得無菩薩雲事哉。
聲聞緣覺雖異。
同是小乘也。
故屬無聲聞弟子之句也。
若無權乘菩薩者。
何雲教化諸菩薩無簡别乎。
即菩薩雖有。
非究竟者。
何複可屬無聲聞弟子之句乎。
難雲。
雖菩薩乘若權乘菩薩者。
可無之如緣覺。
為無聲聞弟子之句有何妨乎。
答。
聲聞緣覺。
同小乘故。
相屬明之顯也。
菩薩乘者。
設雖權乘義同。
今教始為權乘。
但舉聲聞之悟。
何能攝之。
若欲明為權者。
必須簡别說之。
不得但義準舉之。
章雲。
今二乘人。
斷正使盡。
而不見車(等文)心何。
答。
為明菩薩索車對之論。
二乘索車也。
謂二乘人至正使之門。
外可得自乘果。
而今教明無三故。
有索車義雲也。
問。
爾者緣覺中乘。
唯斷三界正使為當。
亦有斷習氣無知義乎。
答。
今文唯明二乘斷正使盡。
菩薩正使習氣俱斷。
不論中乘斷習也。
故中乘人無論斷習義也。
問。
所答申不明。
夫二涅槃之證得。
專依斷結之差别。
三乘人之利鈍。
亦任習氣之厚薄也。
是以聲聞遲鈍。
由未斷習氣緣覺稍利依長斷無知也。
統略中引同性經雲。
緣覺有習氣。
薄地良由長斷習氣也(雲雲)但至今文者。
付正使習氣。
并論其盡處緣覺。
唯習氣微薄。
非盡處故不辨之也。
而何依今文。
成申緣覺無斷習乎。
答。
大小乘之差别。
依二障治斷。
小乘唯斷煩惱。
菩薩二障俱盡。
是知緣覺斷習。
經論所不辨也。
但委細論了時緣覺人。
非無少分斷習之義。
統略文且引一經之隐文。
成少分之義門耳。
今文任大小乘之洪範。
不論中論之斷習離言。
今文意全嫌中乘之斷習。
但任文大體不明此義也。
加之譬喻品之義疏文之中乘斷習經論無文大。
考諸經論之無中乘斷習之也。
若委細尋之考。
微隐之文。
非無其義故。
統略之意。
同性經之說。
更非違文耳。
今更思之。
緣覺人者。
于習氣無知有少分。
伏斷非永斷。
故無斷習之文雲也。
但同性經說者。
約伏斷故。
雲習氣薄地欤(三藏師十行六心前伏雲也)習氣伏位斷位。
可考名教知之。
大乘玄問答卷第六
(寫本雲)永享五年(癸醜)十一月十五日子克計于燈下書寫畢。
三論宗。
高信(生年四六)
于時永享九年(丁巳)三月三日于東大寺北室密乘坊書之。
今日談義稽古用意也。
雖未講衆為稽古書了書也。
三論宗英祐(生年二十一歲)(戒八)
永享十二(申)卯月六日。
乞食雲。
身雖處于泥心如滿月(五コソ坊主物語)
十方在淨土何所西方
問雲。
山裡ノクチキノ中ノタマリマリミツ人ハ知ラネト月ハヤトレ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