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论玄义检幽集第六

首頁
    。

    答。

    此論正破外迷。

    傍洗内執。

    是故破内。

    又此論即是申佛随世俗說四大造塵。

    而因緣之造實無所造。

    内外但聞造名。

    不達其義。

    所以然者。

    佛明因緣造無所造。

    即是二谛故。

    所言皆實。

    諸小乘人但知造。

    不知無所造。

    既不知造無所造。

    亦不達無所造而造。

    故不達二谛。

    則是破于佛法。

    論主今示其造無所造。

    因世谛悟第一義。

    故有今破也。

    乃至破意者。

    将因征果也。

    能造大因是不可見。

    所造之色雲何可見。

    如大論雲。

    五指中無師子。

    共合不生師子。

    四大中無可見色。

    共合雲何生可見色。

     裡書雲 義章十二入義雲。

    如毗昙說。

    謂堅濕暖動輕重澀滑冷饑渴等。

    堅是地大。

    濕是水大。

    暖是火大。

    動是風大。

    此四能造。

    後七所造。

    後七所造雖複四大所造。

    于中亦有增微。

    如雜心說。

    火風增故輕。

    地水增故重。

    地風增故澀。

    水火增故滑。

    水風增故冷。

    風增故饑。

    火增故渴(文)(已上裡書) 玄。

    如立虛空常遍乃至立涅槃身智俱無。

    等者。

    百論破常品。

    破外道五種常法。

    謂時方虛空微塵涅槃是也。

    今舉虛空涅槃略餘三。

    故言乃至焉。

    故破常品疏雲。

    此論始末破外道七種常義。

    初破神常。

    次破大有常。

    今此品破五種常。

    謂時方虛空微塵涅槃。

    但前雖破二種常。

    為成破神義及一異義。

    非正破常。

    今此品中正破五常。

    又雲。

    問。

    外道辨常與佛法何異。

    答。

    佛法有大小乘。

    總有五常。

    小乘有三無為。

    即是三常。

    大乘長有真谛及以佛果故名五常。

    此品論者二同三異。

    謂虛空涅槃。

    内外大小同明是常。

    時方微塵但是外道所計之常。

    内說此三并是無常。

    問。

    此品破何等常。

    答。

    正破外道五種常法。

    傍破内人五種常義。

    此則收破二句不同。

    外道五常但破不收。

    内道五常有收有破。

    破能迷之情收所惑之教。

    就外道五常複有亦收亦破。

    望涅槃經盜牛之譬。

    外道偷得常名。

    不達常義。

    破其常義。

    收取常名。

    就破收中更二句。

    虛空涅槃亦破亦取。

    時微塵唯破不收也。

    問。

    若破涅槃常。

    佛經何故說涅槃耶。

    答。

    佛為對治生死故說是常。

    又非常無常。

    歎美為常。

    為欲引物。

    又涅槃有體有用。

    體非常無常。

    用具常無常。

    禀教人不識此義。

    故執于常堕在常見也(已上)所言立虛空常遍與外道同者。

    百論破常品曰。

    外曰。

    定有虛空法。

    常亦遍亦無分。

    一切處一切時信有故(修妒路)世人信一切處有虛空是故遍。

    信過去未來現在一切時有虛空是故常。

    疏釋曰。

    就偈本為二。

    第一标章門。

    二釋章門。

    标章門為三。

    一明虛空是有。

    簡異成實。

    又簡異計無虛空家。

    常者第二标常章門。

    簡異毗昙有為虛空。

    所言遍者第三标遍章門。

    簡異餘不遍常。

    又簡異計虛空是不遍者。

    無分明空體是一不可分為多分。

    簡異計有多虛空者也。

    一切處下。

    第二解釋三門。

    一切處逐近釋遍及無分義。

    一切時釋前常義。

    信有故釋初定有虛空法。

    中論疏曰。

    佛真法身猶如虛空。

    若将常遍釋虛空。

    明是外道虛空。

    虛空喻法身即是外道法身。

    問。

    毗昙成實所談虛空如何。

    答百論疏曰。

    但釋空體不同。

    一毗昙人雲。

    有有為虛空無為虛空。

    成外世界及内身。

    有為虛空即是色法。

    二無為虛空如天漢等空。

    問。

    數人何故立虛空是有為。

    答。

    婆沙雲。

    有去來故能容有故。

    當知是有。

    問。

    有為空與無為空何異。

    答。

    有為空是色故。

    二十一色中空是一色。

    無為空非色。

    有為空可見。

    無為空不可見(乃至)次成實論人明虛空一向是無法。

    三外道立空即如今文所說。

    中論疏(五)曰。

    毗昙明虛空有二。

    一者有為虛空。

    如衆生身内及井穴門向等空。

    二無為虛空。

    鳥飛所不及處是也。

    成論明虛空是無法但是無為。

    所言立涅槃身智俱無與外道同者。

    百論破常品曰。

    外曰。

    有涅槃是若無(修妒路)若縛可縛方便三事無處是名涅槃。

    疏釋曰。

    外曰。

    有涅槃是若無。

    第四立斷無為涅槃。

    即是立無餘也。

    外曰。

    有于身智故名為患。

    若灰身滅智此則無患。

    肇師立小乘涅槃義雲。

    大患莫若于有身。

    故滅身以歸無勞勤莫前于有智。

    故絕智以淪虛。

    中論疏曰釋涅槃不同。

    外道七師。

    小乘二說。

    方等四計。

    外道七師者。

    一執涅槃與無煩惱不異。

    二計涅槃是無煩惱因。

    三立涅槃是無煩惱果。

    四明畢竟無處名為涅槃。

    此等如百論破常品說。

    次檀提婆羅門計于此身即是涅槃不須更滅。

    蓋是明欲界為涅槃也。

    次阿羅羅計無想以為涅槃。

    此計色界為涅槃也。

    郁頭藍弗計非想為涅槃。

    此計無色界為涅槃也。

    此三外道以三有為涅槃。

    合前為七種也。

    小乘二師者。

    一毗昙。

    計無為為涅槃。

    是常是善本自有之。

    在煩惱外。

    後斷煩惱。

    起得得之屬于行者。

    二成實。

    明涅槃但是無法。

    非三性攝。

    從善因得義說為善。

    大乘四種。

    一者明涅槃體是世谛法。

    所以然者。

    陶練小智終成大覺。

    累無不寂。

    德無不圓。

    故涅槃名為有法。

    第二釋雲。

    以空為涅槃即是實相。

    實相名第一義谛。

    三釋雲。

    涅槃非真非俗。

    世谛是粗有。

    真谛為妙無涅槃異彼粗有。

    亦不同妙無。

    故出二谛外。

    四釋雲。

    四句内并非至極。

    超出四句方是涅槃。

     玄。

    如破因中無果品說外道立于三相前後相生等者。

    如百論破因中無果品具說。

    繁故不引。

    譬喻部三刹那立三相。

    故言前後。

    薩婆多以有為必相扶共起故言一時。

    而毗昙師二說。

    一雲。

    體同時用前後。

    二雲。

    體用俱同時。

    但當生用時生用即強。

    餘相用弱耳。

    又僧祇成實等不展辭相生義。

    今薩婆多是展轉相生義。

    故雲展轉一時生。

    謂體相俱從他生故。

    中論疏曰。

    數人雲。

    八相相扶共起則展轉相生。

    又雲。

    問。

    三相為一時為前後。

    答。

    譬喻部雲。

    前生次住後滅。

    故三相前後。

    成實論文雲。

    三有為法皆在現在。

    毗昙雲。

    體即同時。

    用有前後。

    如三相與法必俱。

    法在未來。

    相亦未來。

    法起現在相亦現在。

    法謝過去相亦同謝。

    故有為法必與相俱。

    故言體即同時。

    而生用之時未有住用。

    住用之時生用已廢。

    故用前後也。

    又雲。

    薩婆多雲。

    離法體外别有三相。

    故法體通三聚。

    而三相但是非色非心屬行陰攝。

    成實僧祇等雲。

    離法體外無别有相。

    即法起為生。

    法停為住。

    法謝稱滅也。

    準此可知。

     玄。

    故肇法師雲邪辨逼真殆亂正道者。

    此語出百論序。

    序疏曰。

    邪辨逼真者二義。

    一逼斥真道。

    二逼似之逼。

    故下文雲。

    殆亂正法。

    如精石亂于白玉好□似黃金。

    故外道立三寶。

    内教亦然。

    外道立二十五谛六七谛十六谛。

    内法亦然也。

     玄。

    如蟲食木偶得成字者。

    涅槃經第二哀歎品雲。

    如蟲食木有成字者。

    此蟲不知是字非字。

    智人見之終不唱言是蟲解字。

    亦不驚怪(文)涅槃疏第三雲。

    師解雲。

    蟲何意食木。

    為欲覓食故。

    所以偶作此字。

    今外道說常亦爾。

    偶為覓食故。

    欺诳詐稱張诳衆生。

    故說此常。

    如蟲食木偶成字也。

    蟲食木成字。

    而蟲不知是字非字。

    外道為覓食故說常。

    亦不識是常非常(文) 裡書雲 方言義私記雲。

    冥慧與内同者。

    佛亦說常樂我淨故也。

    外道以邪心橫計常樂我淨。

    是但破而不取。

    彼論常樂我淨。

    冥智與外道相對。

    是取而不破(雲雲)(已上裡書) 三論玄義檢幽集第六 永享四年六月四日書寫之畢。

    拟講延海。

     文明七年九月下旬比從師法印聰海相傳畢。

    安樂坊順憲。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