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论玄义检幽集第六

首頁
    。

    答。

    嘉祥中論玄雲。

    有二義。

    一欲示佛法是中道故。

    等欲顯佛法漸深。

    問。

    二義意何耶。

    答。

    初義意雲。

    有世谛故不斷。

    有真谛故不常。

    是故佛法中道。

    後意雲。

    先說世谛因果淺法。

    後說非因果甚深法也。

    準之可知。

     玄。

    又佛法漸深先說世谛因果教化等者。

    上明四義已。

    今是第五義也。

    初一句總标。

    次言先說世谛乃至成就得道智者。

    正明佛法漸深相。

    次言說第一義乃至則生斷見者。

    顯二谛不具足并前後不次之過。

    言是故具明二谛也者。

    總結五義也。

     裡書雲 成就得道智事 成實論第十三立假名品雲。

    若成就得道智慧乃可為說實法。

    如佛念言。

    羅□羅比丘今能成就得道智慧。

    當為說實法。

    譬如^6□熟壞之則易。

    生則難破。

    如是以世谛智令心調柔。

    然後當以第一義智壞(文)道藏疏可考之。

    意得道智慧可成就者為說空也(先既以世谛調伏。

    故易得意也)(已上裡書) 玄。

    論雲大分深義所謂空也等者。

    十二門疏曰。

    大分深義所謂空也下。

    第五結所解旨歸。

    前雖解摩诃衍義。

    然摩诃衍有無量義。

    未知正釋何義。

    是故今出所解旨歸。

    故有此一章來也。

    就文為四。

    一标空體。

    二明空用。

    三結解釋。

    四明解釋之方。

    所言大分者。

    上以六義釋大乘。

    然此論但解于大不釋于小。

    今就大乘中更複簡之。

    所言大者即上摩诃衍也。

    所言分者。

    大乘具含萬德。

    而用正觀為乘主。

    正觀由實相而生。

    則實相為本。

    正觀及萬行為末。

    末即是有。

    本即是空。

    故大乘具含空有。

    今但釋空之一分。

    問。

    約二谛是何谛耶。

    答。

    二谛者。

    大乘具含真俗。

    故為二分。

    今明空即是第一義也。

    深義者。

    前雖釋一分。

    或可為末世鈍根釋淺近之分。

    是故次明深義。

    于深義中有無量門。

    未知釋何深義。

    是故次雲所謂空也。

    智度論釋深奧品雲。

    深奧者空是義。

    無生滅是其義。

    問。

    是何等空耶。

    答。

    一解雲。

    是空三昧空。

    得此空觀故令諸法空。

    又解雲。

    是外所緣法空。

    故名空三昧。

    前解是智空。

    後釋是境空。

    論主皆破之。

    離此二邊說于中道。

    謂諸法因緣生。

    無有一定法故為空。

    何以故。

    因緣生法無自性。

    無自性故即畢竟空。

    畢竟空從本以來空非佛作。

    亦非餘人作。

    諸佛為可度衆生。

    說是畢竟空。

    是空相是一切法實體。

    故名為深。

    詳論此意。

    非境非智。

    不觀不緣。

    不因不果。

    百是不能是。

    百非不能非。

    非但是是不能是。

    非是亦不是。

    非但非非不能非。

    是非亦不能非。

    總而言之。

    橫絕萬法。

    豎超四句。

    故名甚深也。

    問。

    既得以空為第一義。

    第一義是甚深者。

    有是世谛。

    世谛應是淺耶。

    答。

    義正爾也。

    故中論四谛品雲。

    世谛者。

    一切諸法本性空。

    而世間謂有。

    于世人是實。

    故名谛。

    則知以凡夫所見有是淺。

    聖人所知空為深也。

    若通達是義者。

    上釋空體。

    今第二辨空用。

    若能解悟此空則生般若。

    般若生則導萬行運出生死。

    故雲通達。

    大乘六度皆備此不二二。

    故分境智為二。

    故說實相為所通達。

    般若為能通達。

    然實未曾能所亦非境智。

    問。

    通達大乘與具足六度何異。

    答。

    大乘據果。

    六度為因。

    以通達于空因果皆備。

    又通達大乘為總。

    具足六度為别。

    是故我今但解釋空。

    第三結解釋。

    有此利益。

    須但釋之。

    解釋空者下。

    第四明解釋之方。

     裡書雲 大分深義事 十二門論疏上卷雲。

    論雲大分深義。

    所謂空也。

    此空是實相之異名。

    般若之别稱(文)又雲。

    此論但明空義。

    雲何釋大乘耶。

    答此論明乘本。

    乘本若成乘義則立。

    言乘本者。

    所謂諸法實相。

    契斯實相則發生般若(文)準此等釋若以合門言之。

    以真谛為實相。

    若以開門言之。

    以第三谛為實相(文) 寶窟上(末)雲。

    大分深義所謂空也。

    若通達是義則通達大乘。

    具足六波羅蜜無所障礙。

    大分深義所謂空也。

    所謂乘性。

    通達是義謂通達大乘。

    即是乘得。

    具足六波羅蜜即是乘随也(文)惠達法師肇論序雲。

    夫大分深義厥号本無。

    故建言宗旨。

    标乎實相(文)花玄第四雲。

    攝大乘論有三。

    謂乘因乘緣乘得。

    乘因者謂真如佛性第一義空為乘因。

    乘緣謂萬行。

    乘得即佛果(文)私雲。

    準此等釋。

    言大分深義者。

    真如實相欤。

    如勝鬘經所說一實谛也。

    所诠以一實智照一實谛。

    言以境智為宗欤。

    涅槃疏第十一雲。

    若今一實谛者。

    則非二乘所得。

    非菩薩所得。

    但是佛所得也。

    今經明谛既爾。

    智複若為。

    解雲。

    智亦然。

    一實谛對如實智。

    一實谛但佛所得非二乘菩薩所得。

    如實智亦然。

    但佛所得非二乘與菩薩所得。

    即會大智論雲。

    如實智但是佛智也(文)(已上裡書) 玄。

    最後邪見品雲瞿昙大聖主等者。

    疏釋曰。

    瞿昙大聖主下第二。

    推功于佛。

    所以推功者。

    自上已來橫破萬法。

    豎窮四句。

    物謂蓋龍樹自作非佛誠言。

    便于此論不生信受。

    是故今推功歸佛。

    明上來之破皆是佛說非是我也。

    若不生信不信佛。

    乃至偈分為二。

    一者稱歎。

    二者緻敬。

    稱歎為二。

    初歎人。

    兩句歎法。

    瞿昙者此雲泥土。

    即是性也。

    有二因緣。

    一者釋迦先祖為王。

    厭世出家。

    事瞿昙仙人。

    時人呼師為大瞿昙。

    以資為小瞿昙。

    即從師姓也。

    次小瞿昙被害以後。

    大瞿昙以土和其血。

    分為兩分。

    遂各生男女。

    自是已來有瞿昙姓稱也。

    問。

    何故不雲釋迦而稱瞿昙。

    答。

    瞿昙是本姓故也(長行)略說五見及六十二見者。

    此偏舉外道見耳。

     裡書雲 稽首禮事。

    百論疏上卷雲。

    禮有三種。

    一者下禮。

    所謂揖也。

    二者中禮。

    四支着地。

    頂不載足也。

    三者上禮。

    一身之中頭尊足卑。

    今以己之尊禮彼卑。

    蓋是敬情之至。

    故是上禮(文)今雲稽首禮者。

    是上禮也。

     破内外事 中論序雲。

    百論治外以閑邪。

    斯文杜内以流滞。

    大智釋論之淵博。

    十二門觀之精詣。

    尋斯四者。

    真若日月入懷無不朗然鑒徹矣(文)(已上裡書) 玄。

    破塵品中等者。

    彼破塵品曰。

    外曰。

    色應現見信經故(修妒路)汝經言色名四大及四大造。

    造色分中色入所攝。

    是現見。

    汝雲何言無現見色。

    内曰。

    四大非眼見。

    雲何生現見(修妒路)地堅相。

    水濕相。

    火熱相。

    風動相。

    是四大非眼見者。

    此所造應非現見。

    疏釋曰。

    外曰色應現見信經故者(乃至)上破外道。

    今破内人(乃至)然提婆妙通内典。

    精解外經。

    故前引彼文以征其說。

    故雲微塵非現見。

    外道洞知外典亦具攬内經。

    故今用内經以征提婆。

    若提婆遂信佛經則不應破色現見。

    若破色現見則自破内經。

    前已破外。

    今複破内。

    定是破法人也。

    問。

    外但應引内經。

    何故雲信經也。

    答。

    然内外立義有異有同。

    彼謂内外兩經明色是可見此義大同。

    是故可信。

    故雲信經故。

    汝經言色名四大及四大造者(乃至)依毗昙正明從大造色。

    總有十一種色。

    謂五根五塵及以無作。

    就十一中。

    十種但是所造。

    觸塵有二。

    堅濕暖動是于能造。

    饑渴澀滑輕重冷七觸是于所造(乃至)今通牒十一種色義。

    故雲色名四大及四大造。

    此出佛經。

    非毗昙偏用。

    俱舍論評數論義雲。

    應用四大造色。

    破經部人塵成大義。

    造色分中色入所攝是現見者。

    能造四大但不可見。

    所造之中具有二種。

    若是色入此則可見。

    餘并不可見。

    内曰。

    四大非現見。

    雲何生現見。

    正破四大造色。

    問。

    論主雲何對外而破内耶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