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上卷指事本

首頁
    至别教一乘者。

    此明三乘菩薩。

    到出世自位究竟處。

    根機成熟故。

    進入一乘也。

    即下文雲。

    或有衆生。

    于三乘法。

    根不定故。

    堪可進入别教一乘者。

    即知彼三乘等法。

    本來不異别教一乘。

    何以故。

    為彼所目故。

    更無異事故。

    如會三歸一等。

    此之謂也。

    問。

    三乘菩薩。

    極至何階。

    根器成熟。

    能信一乘。

    答。

    古德雲。

    極至三賢位。

    必定信一乘。

    是故疏雲。

    問。

    此等不信。

    是何位菩薩。

    答。

    文無正斷。

    準其劫數。

    十千已過。

    僧祇未滿。

    應是三賢位人。

    問。

    更至何位。

    則能信此。

    答。

    極至此位。

    必定信入此一乘法。

    終無證地。

    而不信此。

    問。

    若爾此位未究竟位。

    雲何名為自位究竟。

    答。

    古德雲。

    雖未到極位。

    依彼三乘教。

    出系業三界。

    得出世益。

    故三乘教益。

    已究竟故。

    到十住以上。

    自位不退處。

    住大乘自位究竟不退故。

    由此義故。

    名究竟不退。

    故名究竟也。

    所以者何。

    佛于一佛乘。

    分别說三者。

    若為界内初機之徒。

    直往宣說道場所得無盡佛法。

    以根機劣。

    不能信受。

    恐堕三途受重苦故。

    初且說三乘。

    方便拔彼三途重苦。

    出三界火宅。

    然後依一乘教。

    令到佛果。

    是故三乘權教。

    初引界内機。

    令得出世益。

    以為究竟也。

    一乘實教。

    後引界外機。

    令得佛果。

    以為究竟。

    是故經說三乘益雲。

    得不退菩薩。

    又說一乘益雲。

    與諸菩薩及聲聞衆。

    乘此寶車。

    直至道場。

    又說雲。

    唯攝界内機。

    令得出世益。

    即以為究竟。

    又雲。

    三乘人為求三車。

    出至門外者。

    即三乘俱是出世間自位究竟也。

    即是此中四地以去。

    至七地是也(解雲名二乘)又疏曰。

    心不退者。

    論說。

    釋自住處。

    畢竟智謂大乘法。

    是菩薩住處。

    住于大乘心不退轉。

    名畢竟智(解雲。

    此明不退心。

    為自位究竟。

    由是明知。

    三乘菩薩。

    得不退位。

    住于大乘自位。

    以畢竟不退故。

    是故名為自位究竟)又釋究竟有二。

    一者有學究竟。

    二者無學究竟。

    今言究竟者。

    有學究竟也。

    信位滿心。

    成就般若。

    斷界内煩惱。

    得出世益故。

    地地滿心。

    皆為究竟故。

    是故梁論第七卷雲。

    究竟道有二種。

    一有學究竟。

    二無學究竟。

    此位最清淨智慧。

    生處故。

    最微細。

    或障滅盡。

    無餘故。

    故名究竟位。

    諸地乃至如來地。

    皆有此究竟義。

    問。

    依何教證。

    十住以上。

    出系業三界。

    得不退益。

    答。

    起信論雲。

    菩薩發是心故。

    則得少分見于法身。

    以見法身故。

    随其願力。

    能現八種利益衆生。

    乃至亦非業系。

    有大願自在力故。

    如修多羅中。

    或說有退堕惡趣者。

    非其實退。

    但為初學菩薩未入正位而懈怠者。

    恐怖勇猛故。

    又是菩薩。

    一發心後。

    遠離怯弱。

    畢竟不畏堕二乘地。

    又梁論雲。

    十解以上。

    得出世淨心。

    又雲。

    十解以上。

    名聖人。

    不堕二乘地。

    又寂法師雲。

    十解以上。

    出系業三界。

    亦得說雲出三界。

    以十解菩薩。

    得位不退。

    出系業三界故。

    亦得雲出宅受車。

    是故經雲。

    第四生貴真佛子。

    舍離生死。

    出三界。

    有說雲。

    唯依三乘教。

    一乘根機熟。

    以為究竟。

    難雲。

    若為唯根熟名究竟者。

    退位凡夫。

    一乘根亦熟。

    亦可言為自位究竟。

    若言爾者。

    随緣退堕。

    忘本發心。

    何為究竟。

    如身子等。

    若出三界。

    得不退位。

    根成熟故。

    名究竟者。

    二乘聖者。

    出三界外。

    得有餘業。

    根未熟位。

    不退究竟。

    若未究竟者。

    違得出世益以為究竟也。

    又二乘位。

    已究竟。

    如何不言自位究竟。

    是故不論熟未熟。

    若熟若不熟。

    總得出世益。

    為自位究竟。

    深契當于章主本意。

    有說雲。

    三乘菩薩。

    居地前位。

    未出分段。

    而得第七地。

    出世間。

    自位法故。

    名為究竟。

    何以故。

    寄于五乘。

    顯十地相。

    以第七地法。

    寄三乘菩薩故。

    此非直違佛言亦甚違道理也。

    今征難雲。

    問。

    地前位菩薩。

    得第七地法。

    為聞佛教。

    信受故得耶。

    為當如實證得故得耶。

    若如前者。

    何依教唯得信受第七地法。

    不得信餘初地法乃至佛地法。

    故若共信受。

    如何唯得第七地法。

    若如後者。

    如實得故。

    居地前位。

    可斷伏見修惑。

    證遍滿真如。

    譬如身在欲界。

    修得色界定人。

    斷彼界惑。

    得彼地法。

    若言爾者。

    既如實證得彼地故。

    直爾可名為第七地菩薩。

    如何名地前。

    若身在地前故。

    猶名地前人者。

    何有行相。

    名為地前若未得無漏法。

    未斷見修惑故。

    名為地前。

    若爾。

    雲何如實得耶。

    此其一失也。

    又若地前人。

    得第七地出世法故。

    名出世者。

    若約本質。

    名為出世。

    若約影像。

    名為出世。

    若如前者。

    世間凡夫。

    亦皆可名出世。

    以信受出世法故。

    若言爾者。

    如何求三車。

    出三界外耶。

    若如後者。

    随能發心。

    為世間有漏。

    何為出世。

    此其二失也。

    又若第七地。

    以為菩薩自位究竟。

    四五六地。

    以為二乘自位究竟。

    寄位同故。

    若此不爾者。

    彼亦可不爾。

    若爾。

    有一乘無學位。

    豈非究竟位。

    又世間凡夫。

    寄初二三地故。

    可名自位究竟處也。

    若言爾者。

    五趣四生。

    輪轉不定。

    何為究竟。

    此其三失也。

    又八地以上。

    寄一乘故。

    唯八地以上法。

    可名一乘法。

    七地以下。

    諸地法門。

    可非一乘法門。

    約菩薩法等。

    難亦可爾也。

    此其四失也。

    有迷者雲。

    三乘菩薩。

    依彼權教。

    修滿十地。

    證得佛果。

    後根機熟。

    方入一乘。

    是故佛果位。

    以為自位究竟處。

    又雲。

    法華論雲。

    七種增上慢中。

    第一求勢力人者。

    示世間中種種善根三昧功德方便。

    令喜者。

    三乘佛果。

    望一乘。

    名為世間善根三昧。

    又論雲。

    四者實無。

    謂有增上慢心。

    已有世間有漏三昧三摩跋提。

    實無涅槃。

    而生涅槃思者。

    是即為以三乘佛果望一乘故。

    名世間有漏等也。

    又論雲。

    第六人者。

    說大乘法。

    以此法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