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宗香薰抄第一

首頁
    甚不可然哉。

    次香象大師意。

    雖釋今尋彼經十一處說法。

    于金剛千光王座及妙光堂。

    同說十世界海一法門故。

    不為各别會也。

    以之為各别初二會說下第四會存第五會。

    梵網經第五會說處并所說法。

    與華嚴經第五會說處并所說法是同釋雲疑。

    旁不落□事也。

     問。

    香象大師依梵網經意雲。

    初禅說十金剛心(文)。

    爾者今此十金剛心者。

    指十回向欤。

    答。

    非指三賢中十回向也。

    兩方。

    若指十回向者。

    見梵網經文雲。

    複從座起至第四天中說十回向。

    于兜率天已說十回向畢。

    至初禅中何可重說之哉。

    若依之爾者。

    披一部始末勘二軸前後。

    十金剛心者名十回向。

    是以香象大師或釋。

    十回向是世間修終堅固不壞故雲金剛。

    或述。

    金剛心者。

    是前十金剛。

    當十回向。

    加之南嶽大師雲。

    十回向名十金剛。

    大賢師判。

    十金剛者十回向也。

    明知初禅說十金剛心者。

    指十回向也。

    如何。

     答。

    見梵網經一段之文。

    上雲。

    複從座起。

    至第四天中。

    說十回向。

    于兜率天。

    已說十回向畢。

    下雲。

    複至一禅中。

    說十金剛。

    非指三賢中十回向雲事。

    道理白然也。

    于二處不可說一法門故也。

    以此理思之。

    今此十金剛心者。

    是華嚴經離世間品所謂十金剛心。

    非三賢中十回向也。

    故法銑師釋此文雲。

    次說十金剛。

    此非下文十金剛也。

    名同義别。

    若是下文十金剛者。

    則應攝在十回向中。

    即是華嚴十金剛願(文)。

    法進師注此文。

    問。

    唯此十金剛者。

    即十回向。

    四天中說。

    何故色界重說回向。

    引北并州真藏師釋。

    會色界所說諸位通行。

    出自義雲。

    今謂。

    名同義别。

    如華嚴三十九說十金剛心(文)。

    此等釋意。

    初禅說十金剛心者。

    即是華嚴經離世間品所說十金剛心之旨分明也。

    但于披梵網經一部二軸前後十金剛心者名十回向雲難者。

    梵網經處處之文。

    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者。

    如次說地前三賢位雲事。

    文言次第更非所诤。

    諸師定判述此意也。

    而今所成者。

    初禅說十金剛心者。

    非說三賢中十回向雲許也。

    十金剛心之言雖同。

    其體相替。

    更非所痛也。

     問。

    香象大師依梵網經意。

    于何處說十願十忍法門耶。

    進雲。

    探玄記雲。

    二禅說十願。

    三禅說十忍(文)。

    付之。

    依探玄記釋見梵網經文雲。

    複至二禅中說十忍。

    複至三禅中說十願(文)。

    依之至相寺大師引梵網經文雲。

    複至二禅說十忍。

    複至三禅說十願(文)。

    若爾探玄記釋非隻背本經所說。

    豈不緻師資相違哉。

     答。

    二禅說十忍三禅說十願雲事。

    梵網經文實分明也。

    故不限至相寺大師所引。

    天台·勝莊·樸楊·道□·法進·善珠等唐和諸師。

    舉述二禅說十忍三禅說十願之旨。

    探玄記釋尤難會通。

    但清涼大師亦釋。

    次至二禅說十願。

    次至三禅說十忍。

    推之有二禅說十願三禅說十忍雲異本經文欤。

     問。

    清涼大師意。

    梵網·華嚴二經相對出四例不同。

    爾者第三有無不同相如何釋之耶。

    進雲。

    演義鈔雲。

    三則有無不同。

    此經四禅無說。

    彼皆有說。

    此有重會。

    彼無重會(文)。

    付之。

    梵網經于化樂天說之。

    華嚴經于彼天不說之。

    華嚴經于祇樹給孤獨園說之。

    梵網經于彼處不說之。

    若爾今此二經相對判有無不同之時。

    何不出此等不同哉。

     答。

    梵網·華嚴二經相對委論有無不同之時。

    尤可出此等不同也。

    但演義鈔今解釋中不舉之事。

    且先出一類。

    不舉盡之欤。

     問。

    華嚴經第四第六第七會各說一法門欤。

    答。

    不限一法門也。

    兩方。

    若各說一法門者。

    清涼大師以梵網經望華嚴經出其不同雲。

    彼經一處說一法門。

    此則四·六兼二。

    七兼于三(文)。

    如此釋者。

    華嚴經第四第六第七會所說各不限一法門見。

    若依之爾者。

    思華嚴經第四第六第七會相各說一法門可雲也。

    如何。

     答。

    八十華嚴經第四第六第七會所說不可限一法門。

    清涼大師四·六兼二七兼于三之釋。

    其旨甚分明也。

    所謂梵網經意。

    至帝釋宮說十住。

    至夜摩天說十行。

    至兜率天說十回向。

    至化樂天說十禅定。

    至他化天說十地。

    至初禅說十金剛。

    至二禅說十忍。

    至三禅說十願。

    至四禅說心地法門。

    故雲彼經一處說一法門也。

    華嚴經意。

    第四會說十回向·十藏二法門。

    第六會說十地·十願二法門。

    新譯經第七會說十定·十通·十頂三法門。

    故雲爾也。

    解釋意如此。

    更有何疑哉。

     重難雲。

    梵網經意。

    于金剛千光王座及妙光堂二處。

    同說十世界海一法門見。

    何釋彼經一處說一法門哉。

     答。

    梵網經意。

    談十住處說法之時。

    金剛千光王座及妙光堂合為一處。

    故雲爾也。

     玄四雲。

    又十頂不見别答。

    古人有将梵網經于此計會。

    雲此脫錯。

    恐難依用。

    今尋彼經。

    十一處說法。

    六處同此。

    彼雲化樂天說十禅定。

    初禅說十金剛心。

    二禅說十願。

    三禅說十忍。

    四禅摩醯首羅宮說心地法門。

    不雲重會普光及祇洹重閣。

    又此問與彼有同不同。

    故難用耳(文)。

     疏三上雲。

    十頂一種答文不顯。

    古有多釋。

    一雲準梵網經。

    說十忍後有心地法門。

    即此十頂。

    理亦可通。

    但彼經說處乃有十。

    初無菩提場會。

    但雲方坐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說十世界海。

    其二三四與此三四五會處法全同。

    他化十地次第亦同。

    而化樂天說十禅定。

    初禅說十金剛心。

    二禅說十願。

    三禅說十忍。

    四禅摩醯首羅宮說我本原蓮華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

    不雲重會普光及祇洹重閣次第。

    又别難可會通。

    又此中問因。

    後更有果問。

    故彼佛心地即後如來地等。

    非十頂也(文)。

     鈔七下雲。

    疏十頂一種下。

    二别解頂問。

    于中二。

    先叙昔。

    後申今。

    前中有三說。

    一依梵網經。

    疏文有三。

    初正叙昔。

    二理亦可通者。

    以理縱成。

    三但彼經下。

    以文奪破。

    言二三四與此三四五會處法全同者。

    此是第三會在忉利。

    四在夜摩。

    五在兜率。

    彼第二即在忉利。

    故彼說十世界海竟即雲。

    次于忉利天宮說十住。

    次至夜摩說十行。

    次至兜率天宮說十回向。

    斯則處法全同。

    次第不同。

    彼二此三。

    彼三此四。

    彼四此五。

    以前加菩提場故。

    言他化十地次第亦同者。

    亦是第六在他化天說十地故。

    由彼不越第五化樂故。

    說地亦第六。

    彼文雲。

    次至化樂天宮說十禅定。

    次至他化自在天宮說十地。

    次至初禅說十金剛心。

    次至二禅說十願。

    次至三禅說十忍。

    次至第四禅摩醯首羅宮說我本源蓮華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

    故總收之。

    四例不同。

    一菩提普光二會不分。

    則開合不同。

    二則次第不同。

    三則有無不同。

    此經四禅無說。

    彼皆有說。

    此有重會。

    彼無重會。

    四彼經一處說一法門。

    此則四·六兼二。

    七兼于三。

    以斯四義故難會通。

    從又此中問下。

    縱成以破。

    設汝欲将心地法門例同此者。

    此中說果應為心地。

    何得用頂。

    上一師義竟(文)。

     刊四雲(無釋)。

     梵網經文。

    諸人師釋廣記錄之畢。

    恐繁重不記之。

    可引見彼抄也。

     問。

    香象大師意。

    十頂問何品答之耶。

    進雲。

    探玄記中。

    壽命品答之釋也。

    付之。

    十頂壽命其義遙異。

    何釋十頂問壽命品答哉。

    是以清涼大師。

    十頂問餘品答釋。

    如何。

     答。

    華嚴經中無十頂品故。

    十頂問何品答雲事難測。

    故探玄記中。

    引有人三異釋破之畢。

    述自義雲。

    壽命品中。

    十重佛土。

    上至窮終。

    賢首佛刹最極際。

    故稱為頂。

    然有十重故雲十頂。

    亦得無傷。

    以彼品初既無别問故。

    得為答也(文)。

    十頂問壽命品答之所以。

    此釋中所見也。

    但于清涼大師釋者。

    作二解釋也。

    即彼疏中述初釋意雲。

    今謂。

    新舊梵本俱無忍問。

    答中即有。

    故知彼忍即此頂也。

    言十頂者。

    因位終極。

    十定十通皆等覺位。

    十忍居後。

    又得頂名。

    問中約位終極故名為頂。

    答據法門忍受。

    以智印定故雲忍也。

    非位終極。

    不具十忍。

    非有十忍。

    不極因位。

    二文更顯。

    故十忍品末雲。

    通達此忍門。

    成就無礙智。

    超過一切衆。

    轉于無上輪等。

    既言超過。

    即是頂義。

    亦猶四善根中忍頂法門。

    義相類故。

    不爾忍無别問。

    空答何為(文)。

    此釋意立道理引證文。

    釋成十頂問十忍品答之義。

    如文可知之。

    次下明第二釋意雲。

    若将十忍已下四品。

    共答頂問。

    于理無失俱是等覺之終極故(文)。

    此釋意。

    十忍品·阿僧祇品·壽量品·菩薩住處品之四品中。

    說等覺因位終極相。

    通稱為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