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宗香熏抄第二

首頁
    第三人者。

    斷善根故沒。

    近善友得信故出。

    信如來常住修習淨戒。

    讀誦書寫十二部經。

    堅住施惠故名不沒。

    修戒施惠即是習浮。

    第四人者。

    沒出與住皆同第三。

    但合觀方。

    雲觀四方者。

    四沙門果。

    第五人者。

    餘義同前。

    即去者。

    心無退轉。

    是住無退轉已。

    即便前進。

    前進者謂辟支佛。

    第六人者。

    前喻之中但雲入已即去。

    及至合中亦同第五。

    皆有沒出住去。

    去至淺處則住者。

    謂諸菩薩為欲度脫諸衆生故。

    住觀煩惱。

    經雲。

    第七人者。

    發意欲度生死大河。

    斷善根故。

    于中沉沒。

    親近善友獲得信心。

    得信心已。

    是名為出。

    以信心故。

    受持讀誦書寫解脫十二部經。

    為衆生故廣宣流布。

    樂于惠施修習智慧。

    以利根故。

    堅住信惠。

    心無退轉。

    無退轉已。

    即便前進。

    既前進已。

    得到彼岸登大高山。

    離諸恐怖。

    多受安樂。

    善男子。

    彼岸山者喻于如來。

    受安樂者喻佛。

    常住大高山者喻大涅槃。

    善男子。

    是恒河邊如是諸人。

    悉其手足而不能度。

    一切衆生亦複如是。

    實有佛寶法寶僧寶。

    如來常說諸法要義。

    謂八聖道大般涅槃。

    而諸衆生悉不能得。

    此非我咎。

    亦非聖道衆生等過。

    當知悉是煩惱過惡。

    以是義故。

    一切衆生不得涅槃。

    釋曰。

    是知雖有佛性。

    要須修道方至彼岸(文)。

     刊四雲(無釋)。

     涅槃經三十二雲(師子吼菩薩品)。

    佛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如恒河邊有七種人。

    若為洗浴恐畏寇賊。

    或為采花則入河中。

    第一人者入水則沈。

    何以故。

    羸無勢力不習浮故。

    第二人者雖沒還出。

    出已還沒。

    何以故。

    身力大故則能還出。

    不習浮故出已還沒。

    第三人者沒已即出。

    出便不沒。

    何以故。

    身重故沒。

    力大故出。

    先習浮故出已即住。

    第四人者入已沒。

    沒已還出。

    出已即住。

    遍觀四方。

    何以故。

    重故則沈。

    力大故還出。

    習浮則住。

    不知出處故觀四方。

    第五人者入已即沈。

    沈已便出。

    出已即住。

    住已觀方。

    觀已即去。

    何以故。

    為怖畏故。

    第六人者入已即去淺處則住。

    何以故。

    觀賊近遠故。

    第七人者既至彼岸登上大山無複恐怖。

    離諸怨賊受大快樂。

    善男子。

    生死大河亦複如是。

    有七種人。

    畏煩惱賊故。

    發意欲度生死大河。

    出家剃發。

    身被法服○一闡提者名斷善根。

    斷善根故沒生死河不能得出。

    何以故。

    惡業重故。

    無信力故。

    如恒河邊第一人也○第二人者。

    發意欲度生死大河。

    斷善根故沒不能出。

    所言出者。

    親近善友則得信心○以鈍根故。

    複遇惡友。

    不能修習身戒心惠。

    聽受邪法。

    或值惡時處惡國土斷諸善根。

    斷善根故常沒生死。

    如恒河邊第二人也。

    第三人者。

    發意欲度生死大河。

    斷善根故于中沉沒。

    親近善友得名為出○以利根故。

    堅住信惠。

    心無退轉。

    如恒河邊第三人也第四人者。

    發意欲度生死大河。

    斷善根故于中沉沒。

    親近善友故得信心。

    是名為出○以利根故。

    堅住信惠。

    心無退轉。

    遍觀四方。

    觀四方者四沙門果。

    如恒河邊第四人也。

    第五人者。

    發意欲度生死大河。

    斷善根故于中沉沒。

    親近善友故得信心。

    是名為出○以利根故。

    堅住信惠。

    心無退轉。

    無退轉已即便前進。

    前進者。

    謂辟支佛雖能自度。

    不及衆生。

    是名為去。

    如恒河邊第五人也。

    第六人者。

    發意欲度生死大河。

    斷善根故于中沉沒。

    親近善友獲得信心。

    得信心故。

    名之為出○以利根故。

    堅住信惠。

    心無退轉。

    無退轉已即複前進。

    遂到淺處。

    到淺處已即住不去。

    住不去者。

    所謂菩薩欲意度脫諸衆生故。

    住觀煩惱。

    如恒河邊第六人也。

    第七人者。

    發意欲度生死大河。

    斷善根故于中沉沒。

    親近善友獲得信心。

    得信心已。

    是名為出○善男子。

    彼岸山者喻于如來。

    受安樂者喻佛。

    常住大高山者喻大涅槃(文)。

     疏十二雲。

    次别列七人。

    初七人皆前二是外凡。

    次一是内凡。

    後四是聖人。

    外凡窮惡闡提。

    次将立而退故為二人。

    内凡者三方便同為一者。

    雖複優劣俱未發。

    真聖人為四者。

    聲聞不侵習。

    支佛侵習。

    菩薩侵習複化衆生。

    佛習氣盡。

    若不作此解。

    無以取異○河中七人離合不同。

    此文明七人。

    後品明七衆生。

    此中合四果為第四。

    離三乘為三人。

    後品離四果為四人。

    合支佛菩薩佛為第七人。

    至下當更分别○第一人者下。

    别列七人沒。

    即闡提過去之善宿因既羸。

    現在無信故。

    不習浮。

    第二人是将立而退。

    身力大者。

    過去善深。

    今生不修。

    名不習浮。

    能斷善根。

    第三人即是得住。

    以譬内凡。

    沒已出者。

    昔日經沒第四人即是四果。

    以譬四方。

    四方者。

    下文以四方譬四谛。

    非今用。

    譬文雲。

    不知出處故觀方。

    以昔不知出處故不觀。

    今知出處故言觀方。

    又不知大乘出處故取小果。

    第五人即支佛。

    亦雲觀方過于四果。

    以利根故。

    不取四果。

    但為自證。

    故言而去。

    同畏生死故言怖。

    第六人即菩薩。

    去不住者。

    不住生死。

    淺處住者。

    心安生死。

    從其心邊故言淺處。

    第七人即是佛。

    善男子生死大河下。

    第二合譬○既出家已下。

    第二合别譬七人。

    初合常沒。

    即一闡提。

    此中略合○第二人下。

    合将立而退。

    即外凡人。

    亦能斷善。

    而不同恒沒。

    第三人者下。

    此合内凡得住之人。

    小大兩位俱在中者。

    豈非通教三人共位○第四人者。

    合四為一。

    但斷正不侵習。

    第五人是支佛。

    但侵小許習。

    第六人是菩薩。

    能侵多習。

    複化衆生。

    第七人是佛。

    習究竟盡(文)。

     暹記八雲。

    現在無信者。

    不信世出世因果也。

    将立而退者。

    若人暖位則得不退名為将立。

    所以念處名為而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