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國土佛所。
聞法華經具足佛道。
如法華經說。
有阿羅漢。
我于餘國等。
引受全同前疏。
又雲。
若爾羅漢受法性身。
應疾得菩提。
何以稽留。
答雲。
以舍衆生舍佛道故。
又複應言得道。
雖不受生死。
于菩提根鈍不能疾得。
不如應往菩薩。
釋曰。
智論之文恐然。
與法花對會。
定知。
雖出三界不趣寂故。
結雲決定回心。
疏法華論中四聲聞内等者。
引論成上無趣寂義。
先引後釋。
今初。
然論雲。
聲聞授記者。
聲聞有四種。
一者決定聲聞。
二者增上慢聲聞。
三者退菩提心聲聞。
四者應化聲聞。
二種聲聞。
如來與授記。
謂應化聲聞。
退已還發菩提心者。
若決定增上慢者。
二種聲聞根未熟故。
如來不與授記。
菩薩與授記。
菩薩授記者。
方便令發心故。
疏文略引耳。
言退菩提心得。
記者。
如身子二萬佛所曾教化。
又以下雲。
我今還欲令汝等憶念本願所行道故。
則非獨身子。
又四大聲聞自陳舍父逃逝。
明已先化。
第三周中。
引大通智勝佛所曾已廣化。
皆是退菩提心。
言應化者。
如富樓那由秘菩薩行。
外雖是聲聞。
又言。
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
又阿難自憶本願。
偈雲。
方便為侍者。
羅睺羅偈雲。
羅睺羅密行。
唯我能知之。
現為我長子。
皆是應化聲聞也。
故知夫能對揚聖教。
影響其迹。
靡不是權。
而偈雲富樓那是應化者。
□□法華諸羅漢耳。
言菩薩與記者。
論主次前自雲。
如不輕品中。
示現禮拜贊歎作如是言。
我不輕于汝等。
汝等皆當作佛者。
示諸衆生皆有佛性故。
此上皆論。
而安國法師不許此義。
雲何有普明菩薩。
預記今日會上聲聞。
即諸佛法菩薩。
謂藥王等。
當與記也。
釋曰。
既是論主自言菩薩與記。
亦論自釋。
何得不依。
疏既雲未熟下。
釋上所引論文。
若決定聲聞定不成佛。
則應言餘二聲聞根不熟。
故不與記。
既言未熟。
非永不熟也。
若大乘雲。
合言不熟。
譯者之誤。
言未熟。
故疏結彈雲。
不可未字順已宗。
定有寂實。
便判論文錯耶。
又上言方便令發心者。
彼論次前有。
問曰。
彼聲聞等。
為實成佛故與授記。
為不成佛與授記耶。
若實成佛者。
菩薩何故于無量劫。
修習種種功德。
若不成佛者。
雲何與之虛妄授記。
答曰。
彼聲聞記者。
得決定心。
非諸聲聞成就法性故。
如來依三平等。
說一乘法界。
以如來法身與彼聲聞法身平等無異。
故與授記。
即具修功德行故具故。
菩薩功德具足。
諸聲聞人功德未具足。
釋曰。
由此論文故。
上雲方便令發心耳。
言三平等者。
一乘平等。
無二乘故。
二生死涅槃平等。
三身平等。
今即第三平等。
疏入楞伽下。
亦成無趣寂義。
言入楞伽者。
即後魏菩提留支所譯十卷。
世尊入楞伽王城故雲入也。
同引三卷經文。
皆說無實涅槃。
明知。
定無趣寂。
若爾何以言得涅槃。
望其當分。
謂是無餘涅槃。
以大乘望之。
但是三昧。
深入三昧沈空多時假立涅槃。
以引劣器之耳。
法華論中意亦同此者。
同無實涅槃也。
論釋七種喻中。
第四為有定人。
說化城喻。
論雲四者實無。
而有增上慢人。
以有世間有漏三昧三摩跋提。
無涅槃而生涅槃想。
如是颠倒所對治此故。
為說化城譬喻應雲。
釋曰。
既雲無實涅槃。
明知。
是假說耳。
與前同。
次此勝鬘。
亦成上來涅槃不實耳(文)。
問。
付入無餘不且速疾回心者。
引何文證之耶。
答。
章引法華文雲。
我滅度後複有弟子。
不聞是經。
不知不覺菩薩所引。
自于所得功德。
生滅度想。
當入涅槃。
我于餘國作佛。
更有異名。
是人雖生滅度之想。
入于涅槃。
而于彼土求佛智慧。
得聞是經。
唯以佛乘而得滅度。
更無餘乘等(雲雲)付之。
引今此法華文。
證速疾者不明。
說複有弟子不指何聲聞。
雲而于彼土。
無言淨穢。
求佛智慧之生四乘中何耶。
得聞是經時遲疾難知耶。
若爾大師。
以何故如此釋耶。
答。
實法華此說遲疾難知。
勘經家前後回心顯然也。
三周章段授起。
皆是智勝結緣三輩也。
三千塵點雖經爾許劫數一乘得脫。
釋尊之世在備耳(文)适其類殘子滅後何出離。
豈遠耶。
況判入于涅槃。
盡分段之生耶。
依之求佛智慧之生。
不可隔順次也。
付中雲。
我于餘國作佛。
宣而于彼土。
任文相起盡何非速疾者耶。
章雲(如上注也)。
問。
付大師釋三乘回心。
且一乘回心雲何釋之耶。
答。
章雲。
若一乘中如下文。
舍利弗及因陀羅比丘等六千人。
于文殊師利邊。
回心即得十大法門及十眼十耳等境界。
義當即是解行身。
遍于五位法也(雲雲)付之。
今此一乘回心證據難亦尋。
彼第八會聲聞者。
本會身子等五百聲聞。
如聾如盲隔悟。
于舍衛□億。
何雲得十大法門等耶。
末會又因陀等六千比丘。
适雖得十眼十耳等。
非是聲聞故。
大師釋雲。
後六千比丘。
非是聲聞。
如海幢比丘等(雲雲)故更非回心向大證欤。
何以此等經。
證成回小入大義耶答。
實身子等五百聲聞。
在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