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路过

首頁
     “面孔”的消失與所謂環形山的消失——假如是真的——自然沒有任何必然的聯系,但是至少楊相信,這種消失與此前的消失,都意味着一種超自然的力量的存在。

     已再次回頭重新面對“虛無”的星河突然感覺到楊也在看他,當他扭頭對視的時候,楊給了他一個友好的微笑。

     他們都明白,從目前的情況來判斷,楊被電腦系統确定留下已成為一個必然的事實。

    在着陸點附近,一個臨時性的簡陋基地正在建設中,楊的軀體将被即時低溫冷凍,暫停代謝,等待再探測飛船的來臨。

    在“圖靈”号上,被保存的标以“楊”的基因正在被取出,複制工作已開始進行。

    “圖靈”号上沒有生老病死,每一個成員在即将退隐之前都要用自己的基因孕育一個新的生命。

    在“圖靈”号可預見的将來,會有一個天文學家的後代與父輩們一同探索太空。

     在“圖靈”号升空之前,他們将與楊握手道别,人類學家甚至會熱情地施以擁抱。

     他們一定會說“再見”,盡管今生今世他們根本不再可能再相見; 但他們一定會說“再見”,因為他們和與楊本人别無二緻的後代馬上就會再次相見。

     6 詳盡嚴謹的考察報告是電腦的作業,這次的信息量很可能會比“阿波羅”數次所撿皮毛的總和還要多出許多。

    星河甚至連所謂人類成員的感受都不必書寫,這些早已被電腦探查和收集過了——何況還有楊的口述補充并上測謊機經受驗證。

    星河真正要總結的,也許隻是一個感受性的概述,或者說是這份報告的前言。

     “我們唯一所能做的,隻有猜測。

    ” 星河面對話筒,信息轉換成電波,幾乎同步地出現在地球的電腦屏幕和放音設備中。

     是的,我們唯一所能做的,隻有猜測。

     開始部分與任何一部通俗的科幻小說一樣:在宇宙的某一時空,存在着一個先進的文明,他們不但學會了如何使用火,也在成長的日子裡逐漸掌握了核能。

    他們也許比當今的地球文明要領先一個檔次,也許隻是在諸如航天之類的領域有些畸形的超前。

     好了,下面他們就要開始著名的“圖靈計劃”了。

     指的當然不是那個有關電腦智能的“圖靈實驗”:讓人與電腦一起在“黑箱”中接受提問,假如外界無法判斷答案是人給出的還是電腦做出的,那麼就可以認為電腦的人工智能程度已經可以與人類并駕齊驅了。

    在這裡我們要說的是一個有關外星文明是否存在的“圖靈判斷”,在地外文明研究的領域中,它與阿西莫夫那個著名的“地外文明數目公式”同領風騷。

     著名數學家圖靈曾設計過一種以其名字命名的飛船。

    這種飛船是無人駕駛的,但是上面的電腦可以在其航行一段時間之後,自動搜集到足夠的宇宙物質來自我複制,以制造出新的圖靈飛船,然後再各向平權地等距等速發散——很顯然,子一代圖靈飛船的數目是以幾何級數陡然增長的。

    而這些圖靈飛船,就是最初制造者賴以向宇宙表明自己存在的星際大使。

     為此圖靈做出過一個詳細的計算,為了避免枯燥我們将其中的具體時間數字予以省略:一個條件适宜的行星經過多少多少年即可産生生命,生命經過多少多少年即可進化成為可以構造文明社會的高等生命,這種文明再經過多少多少年将發展出足夠高的航天能力,再經過多少多少年就可以掌握制造圖靈飛船的技術了。

    而根據銀河系的年齡來看,能夠擁有這種能力的文明早就應該存在了,即使不考慮它是否為數衆多,但隻要保證一個不一定很大的初始飛船數目,它們早就應該路過太陽系這片天區了。

     結論:既然迄今我們仍未發現這種裝置,可見地外文明并不存在。

     可以說,從邏輯上很難駁倒這位邏輯大師的立論,但是星河認為他少考慮了一層因素,那就是費用。

     近數十年,人類的航天技術突飛猛進,但是為什麼近在咫尺的月球仍然沒有作為旅遊勝地對公衆開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成本難降,所需費用依然不菲。

    想當初“阿波羅”計劃曾使全人類歡呼雀躍,可随後一些有識之士就對總共購買了380千克月岩的巨額耗資提出置疑——美國政府完全可以有更好的理由來糟蹋納稅人的銀子。

     一個理智的、成熟的——或者說是正在喪失激情的、像星河而非人類學家那樣的成年人占大多數的——文明,是否會做這種未必具有短期效益的投資呢? 這是一個很難準确回答的問題。

     于是後來又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種方案,不再考慮星際播種的數量和速度,采取的是一種“放長線”的思路,這在阿西莫夫的《地外文明》中有詳細記載: 構造一個全封閉的自給自足系統,狀如一顆完整的行星。

    但是它不按照天體力學的原則運行,而是自主地在恒星際漂流。

    這樣,它便不需要有多麼快的運行速度,因為在它的内部,文明自在發展,按部就班,生命生生不息,繁衍不止,是一艘永不需要返回的大使星船。

     最後,這位著名的科普大師借他人之口這樣問道: “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緊接着,阿西莫夫自己有力地反诘道: “他們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是的,他們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現在讓我們按照這個思路繼續猜測下去: 這艘被稱為——看來我們需要給她一個名字了:我們可以叫她露娜,也可以叫她菲菠,還有一個流傳更廣的阿爾忒彌斯,或者幹脆就叫她“夜之王後”,當然了,古老東方的嫦娥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