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約種性有幾種耶答雲。
此五教意各别也。
問。
爾何别耶。
答。
小乘教立六種性。
始教建立二種性及五種性。
終教立一真如性。
頓教立唯理性。
圓教立一因一果如如性。
問。
終頓圓三教同建立一真如性。
所以無差别。
而何雲三教别耶。
答。
終教建立無明熏動真如成三細六粗五意六染煩惱造作萬差諸法理性。
頓教意立從本以來一切衆生是理性佛不論成佛不成佛唯理性。
圓教立一因一果主伴具足理事圓融因果無二性。
所以通一切有情非情(雲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是其理性。
故别。
問。
爾其六種性乃至因果無二性等者何等耶。
答。
小乘教六種性者。
一退法種性。
二思法種性。
三護法種性。
四住法種性。
五堪達法種性。
六不動法種性(此教意但雲修得佛性。
不雲性得佛性)始教二種性者。
一本性住種性。
二習所成種性也。
五種性者。
一聲聞種性。
二獨覺種性。
三菩薩種性。
四不定種性。
五無性有情種性也。
終教真如本覺性種性者。
本覺真如受根本無明熏成三細六粗五意六染煩惱。
成造作遷流諸法一味平等性也。
頓教唯一理性者是遍一切有情非情。
不論成佛不成佛理性也。
圓教因果無二性者是遍一切情非情依正無二三世九世镕融無礙性也
問。
爾依何等經論文建立此等種性耶答。
小乘六種性依俱舍論等建立之。
故論二十一頌言。
阿羅漢有六。
謂退至不動。
前五信解生。
總名時解脫。
後不時解脫從前見至生(雲雲)又釋論雲。
言退法者謂遇少緣便退所得。
非思法等。
言思法者。
謂懼退失恒思自害。
言護法者。
謂于所得喜自防護。
安住法者。
離勝退緣。
雖不自防亦能不退。
離勝加行亦不增進。
堪達法者。
彼性堪能好修練根速達不動。
不動法者彼必無退(雲雲)又頌言。
學異生具六。
練根非見道(雲雲)又釋論雲。
有學異生種性亦六。
六種應果彼為先故然見道位必無練根。
此位無容起加行。
故唯于信解異生位中能修練根(雲雲)
始教二種性者。
善戒經雲。
本性者陰界六入次第相續。
無始無終法性自爾(雲雲)慧日論釋雲言自爾者即法爾也(雲雲)(是說本性住種性文也)瑜伽三十五菩薩地種性品(雲雲)何種性。
略有二種。
一本性住種性。
二習所成種性。
本性住種性者。
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
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
是名本性住種性。
習所成種性者。
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是習所成種性。
此中義意二種皆取。
又此種性亦名種子。
亦名為界。
亦名為性等(雲雲此總說二種性文也)大般若經五百九十三雲。
若有情類于聲聞乘性決定者。
聞此法已。
速能證得自無漏地。
若有情類于獨覺乘性決定者。
聞此法已。
速依自乘而得出離。
若有情類于無上乘性決定者。
聞此法已。
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若有情類雖未已入正性離生。
而于三乘性不定者聞此法已。
皆發無上正等覺心(雲雲此說四種性決定文也。
除第五無性耳)深密經第二雲。
一向趣寂聲聞種性補特伽羅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行方便化導。
終不能令當坐道場。
證得阿耨菩提。
何以故。
由彼本來唯有下劣種性故(雲雲)善戒經第八卷雲。
聲聞有十二種行。
有聲聞性是名初行。
若得世第一法名第二行。
得苦法忍名第三行。
得四信心戒得清淨名第四行。
若如戒住法法得增長名第五行。
若觀四谛名第六第七第八行。
修集無相三昧名第九行。
具足成就三昧故名第十行。
獲得解脫名十一行。
阿羅漢果名第十二行(雲雲)指事雲。
既得世第一法是名第二行。
故知前三善根屬種性住(雲雲)又雲。
若依此論其三善根不屬種性。
唯三方便屬種性住(雲雲此論者是俱舍論也。
此說聲聞種性文也)瑜伽獨覺地雲。
雲何獨覺種性。
謂由三相應正了知。
一者本性獨覺。
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薄塵種性。
由此因緣于愦丙處心不愛樂。
于寂靜處深心愛樂。
二者不樂利生好寂住故三者有中根性。
是慢行類。
由此因緣深心希願。
無師無敵而證菩提(雲雲)(此說獨覺種性文也)瑜伽種性地雲。
謂諸菩薩自乘種性最初發心及以一切菩提分法是名為持等(雲雲)(此說菩薩種性文也。
又以本性習性為菩薩種性可勘之)無性攝論雲。
為引攝一類及任持所餘由不定種性諸佛說一乘法。
無我解脫等故性不同得二意樂化究竟說一乘(雲雲)(此說有不定種性文也)涅槃經第十一現病品雲。
迦葉世有三人。
其病難治。
一謗大乘。
二五逆罪。
三一闡提。
如是三病世中極重。
悉非聲聞緣覺之所能治。
善男子。
譬如有病必死難治。
若有瞻病随意醫藥。
若無瞻病随意醫藥。
如是三病定不可治。
當知是人必死不疑(雲雲)又顯揚論第二十卷問雲。
雲何種性差别五種道理。
答謂。
一切界差别可得故(是雲有三乘五性有情界差别也)無根有情不應理故(此雲無根有情如外地非有情故也)同類譬喻不應理故(此雲刹帝利等乃至地獄等界趣别故也)異類譬喻不應理故(此雲如方地金銀等者本有差别故也)唯現在世非般涅槃法不應理故(此雲無根者永不般涅槃故也)又瑜伽種性地雲。
住無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故。
雖有發心及行加行為所依止。
定不堪任圓滿無上正等菩提。
由此道理雖未發心未修菩薩所行加行等(雲雲此等文說無性)于無性有二種。
一時邊。
二畢竟。
時邊有四種。
故莊嚴論曰。
一向行惡行。
普斷諸白法。
無有解脫分善。
少亦無因(雲雲此等文說第五無性也)依此等道理立五種性也
終教立真如性種性。
智度論雲。
法名涅槃。
不戲論法性名本分種。
如黃石金性白石銀性。
一切衆生有涅槃性(乃至)利根者即知是諸法皆是法性。
譬如神通人能變瓦石皆便為金。
鈍根者方便分别求之乃得法性。
譬如火冶鼓石。
然乃後得(乃至)譬如一切色法皆有空。
分諸法中皆有涅槃性。
是名法性(雲雲)涅槃經第二十七雲。
善男子。
譬如有人家有乳酪。
有人問言。
汝有蘇耶。
答言。
我有酪。
實非蘇。
以巧方便定當得。
故言有蘇。
衆生亦爾。
悉皆有心。
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菩提。
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雲雲)密嚴經雲。
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
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
如金作指環。
展轉無差别(雲雲)又梁攝論第三雲。
由本識功能漸減聞熏等次第漸增。
舍凡夫依作聖人依。
聖人依者。
聞熏習與解性和合以此為依。
一切聖道皆依此生(雲雲)又雲。
是聞熏習從清淨法界流出。
故不入本識性攝等(雲雲)起信論雲。
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
非一非異。
名為阿梨耶識。
此識有二種義。
能攝一切法雲何為二。
一者覺義。
二不覺義(雲雲)又雲。
自體相熏習者。
從無始世來具足無漏法。
備有不思議業。
作境界之性。
依此二義恒常熏習。
以有力故能令衆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發心修行(雲雲)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