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
又諸佛法有因有緣。
因緣成熟乃得成辨(雲雲)寶性論第五卷偈雲。
法身及如來。
聖谛與涅槃。
功德不相離。
如光不離日。
略明法身等義一而名異。
依無漏界中四種義差别(雲雲)又同論說無漏界中四種義雲。
頌曰。
佛法不相離。
及彼真如性法體不虛妄。
本來自性清淨(雲雲)又雲。
佛法不相離者依此義。
故聖者勝鬘經言。
世尊。
不空如來藏過于恒沙不離不脫。
不思議佛法故。
及彼真如性者依此義故。
六根取經言。
世尊。
六根如是從無始來。
畢竟究竟諸法體故。
法體不虛妄者。
依此義故。
經中說言。
乃至又複依此四義次第有四種名。
何等為四。
一者法身。
二者如來。
三者第一義谛。
四者涅槃(雲雲)地持論第一雲。
是菩薩種性粗相我已略說。
諸餘實義唯佛世尊能決定知(雲雲)又章雲。
故就真如明性種性。
是故佛性論雲。
自性清淨心名為道谛。
又涅槃經雲。
佛性者名第一義空。
第一義空名為智慧。
此等并就本覺性智說為性種(雲雲)以此等文雲真性也。
頓教立絕言真如理性。
章引諸法無行經上卷文雲。
是故諸法無行經雲。
雲何是事名為種性。
文殊師利一切衆生皆是一相。
畢竟不生。
離諸名字一異不可得。
故是名種性(雲雲)
圓教建立因果無二種性。
六十華嚴經第九十住品雲。
菩薩種性甚深廣大。
與法界虛空等。
一切菩薩皆從三世諸佛種性中生(雲雲)又八十經第十六同品雲。
菩薩住處廣大與界虛空等(雲雲)依此等文立圓教種性也。
故章主略引此等經論文建立五教種性。
此外經論文非一。
具可勘見了。
問。
爾種性與種子同欤異欤。
答。
同也。
故瑜伽論種性地雲。
又此種性亦名種子。
亦名為界。
亦名為性等(雲雲)問。
爾若同者已五教中卷種子章中。
以刹那滅俱有恒随轉應知決定待衆緣唯能引自果雲六義釋了。
何重此别釋耶。
答。
種子章中雖以六義釋了。
彼但出諸法種子具六義道理。
此種性義中明三乘五性輩具此種子成佛不成佛所以也。
故同體義别。
問。
爾若同者何雲種性不具刹那滅等六義耶。
答。
上種子章明具此等義道理了。
今此但為顯三乘五性具成佛不成佛種性所以而重不出之也。
問。
爾三乘教種性與一乘門種性有何差别耶。
答。
三乘門種性狹少。
一乘門種性甚深廣大。
故探玄記第五卷以釋名出體諸門分别三門釋種性中雲。
幽玄無極故曰甚深。
廣大者是苞含義。
普遍義無邊義等(雲雲)問。
爾終頓圓三教俱建立真如種性故不可有寬狹。
而何雲三乘門種性狹少。
一乘門種性甚深廣大耶。
答。
寔同雖立真如種性随機有寬狹。
譬如江河淵池等水其性一有廣狹。
建立一真如性随教随機有差别。
故無妨。
就小乘教何雲退法等阿羅漢耶。
答。
章家雖出退思護住堪達不動六種性未說應果行相。
故不可答申也。
問。
既章文若依小乘種性有六等。
雲出六種性何雲不及應果。
而不答退法阿羅漢等行相耶。
答。
凡章出六種性名此為顯其種性差别義。
然而正不論其應果行相。
所以不可答申。
但雖然答言者雲。
此俱舍論雲。
言退法者。
謂遇少緣便退所得。
非思法者等(乃至)不動法者彼必無退。
意退法種性遇小緣退(乃至)不動種性遇退緣永不退雲也。
問。
爾其退法種性可成思法種性等耶。
答。
有可成不成。
若修練根者成思法(乃至)不動性。
若不練根者不成思法(乃至)不動性也。
意若約決定退法種性不修練根。
故不成思法(乃至)不動。
若約不定退法種性修練根。
故轉成思法(乃至)不動。
故俱舍論雲。
有是前種性。
有後練根得(雲雲)釋論雲。
退法種性必是前有。
思法等五亦有後得。
謂有前來是思法性。
有前退法性後練根成思法(乃至)不動。
随應當說(雲雲)問。
爾已退法等鈍根種性。
若練根者次第轉成不動性者。
退法等種性有佛種性。
何雲前五種性無佛種性。
但雲第六不動種性有佛種性。
耶。
答。
退法等五種性無佛種性。
但雲第六不動性有佛性。
此約當體雲爾耳。
若修練根轉成上乘種性者也。
何名住法阿羅漢耶。
答。
不進上位不退下位雲住法阿羅漢。
故俱舍論雲。
安住法者。
離勝退緣雖不自防亦能不退。
離勝加行亦不增進(雲雲)問。
既尋六種性前五此劣。
所以有進上位退下位義。
而何雲無進退義耶。
答。
且安住于種性間約當體雲不進退。
雖然終可有進上位義。
問。
爾論文已非退非進。
何雲終可進上位耶。
答。
此離勝加行離勝退緣故住性程雲爾也。
實可有進上位義者也。
章雲。
不動性中有三品(雲雲)其三品者何。
答。
一佛種性。
二獨覺種性。
三聲聞種性故章雲。
上者佛種性中者獨覺性。
下者聲聞性。
如舍利弗等(雲雲)問。
爾章文已出六種性。
而何約第六不動性分别三種。
約前五種性不分别三種耶。
答。
前五種性根性劣。
所以約彼不分别三種。
今此第六不動性利根不轉下劣性。
故約此分别三種也。
問。
不動性根性利更不轉餘性者也。
故約不動性專不可分别佛種性獨覺性。
而何于此分别三種耶。
答。
寔雖可然。
今此不動性者而不轉餘退法等性故名不動也。
所以于此别三種乍不動種性而成佛種性獨覺性聲聞性雲也。
問。
爾凡聲聞六種性之中第六不動性更不轉餘性者也。
而轉成佛種性獨覺性者永阙不動義。
爾何可雲之耶。
答。
今此不動性不成餘性者不成下劣性雲也。
但佛與獨覺本來是不動性人。
故于不動性有佛種性等三種性有何妨哉。
問。
爾已見俱舍論文。
轉聲聞種性。
二成佛三餘。
鱗角佛無轉。
一坐成覺故(雲雲)意聲聞性忍位以前轉成佛乘。
但忍位已上無轉成餘乘義雲也。
故知不動性中本無三種之性。
而修練根次第轉成獨覺佛乘。
而何雲不動性中本有三種性耶。
答。
今此文意明前退法等性練根至不動性時具三種性轉成餘乘。
但章文不動性中有三品等者正顯本不動性有三種性也。
故俱舍論頌言。
七聲聞二佛差别由九根(雲雲)又論雲。
居無學位聖者有九。
謂七聲聞及二覺者。
退法等五不動分二。
後先别故名七聲聞。
獨覺大覺名二覺者等(雲雲)問。
爾約不動性本有三乘性文煩申未聞其義。
文意出言。
答此文意今無學聖者成九種差别。
所謂随信行。
随法行。
信解。
見至。
身證。
慧解脫。
俱解脫(慧解脫俱解脫從不動性中而分出聲聞也)七種于不動性分出二種。
所謂獨覺佛乘。
加前聲聞乘不動性總有三種雲也。
故知不動性本有三種。
所以章主以此文為誠證建立此等道理。
縱無教證以義論之理可然。
況此等文證既為龜鏡。
豈疑香象筆迹哉。
問。
爾就所出申頌文七聲聞二佛差别由九根雲。
論文居無學位聖者有九(乃至)獨覺大覺名二覺者雲。
所謂七聲聞等者随信行(乃至)身證不還等也。
且身證不還是有學聖者。
何雲無學聖耶。
答。
抑所立申是華嚴種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