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四章

首頁
    的消息,勝保在誰那裡可能隐匿了些什麼财産?派什麼人搜查?用什麼方法?諸如此類,娓娓言來,雖嫌瑣碎,聽來倒也有些趣味。

     第一次集議,就這樣糊裡糊塗結束了。

    不多幾天,兩江總督曾國藩的一道奏折,為恭王和他的同僚,帶來了新的困擾和憂慮——勝保在苗沛霖以外,又下了一着狠棋。

     曾國藩的奏折中說:江南提督李世忠上書,願意褫奪自己的職務,為勝保贖罪。

    這是件異想天開的事,而以前方的一個武官,幹預朝廷處置獲罪大臣的威權,不但冒昧,而且荒唐。

    照道理說,在曾國藩那裡就應該受到一頓申斥,可是曾國藩未作處置,據實代奏,隻略略聲明他所以代奏的原因是:“不敢壅于上聞。

    ” 這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在了解李世忠與勝保的關系的人看,其中大有文章。

    曾國藩的意思是表示,如果不為李世忠代陳他的請求,可能就會有麻煩,而這個麻煩是連他這個節制四省兵權的兩江總督都料理不了的,所以“不敢壅于上聞”。

     “你們三位先商量商量!”恭王把奏折交給了文祥、寶鋆和曹毓瑛,搖着頭說:“我頭痛得很!” 他們那三個人又何嘗不頭痛?聚在一起,把曾國藩的那道奏折,反複看了幾遍,不知如何批答。

     終于,文祥說了這麼一句:“我看,李世忠的用意,也不盡是報私恩,有個替勝克齋表功的意思在内。

    ” 寶鋆不甚明白他的意思,曹毓瑛卻大有領悟,連連點頭: “這看得深了!” “怎麼呢?” “鹹豐八年九月,勝克齋招降李世忠,裨益大局,确非等閑。

    那時李世忠不叫李世忠,叫李昭壽。

    ” 李昭壽原是撚匪,與洪軍合流,在長江北岸的滁州、六合一帶與官兵作戰。

    鹹豐八年秋天,李秀成與陳玉成合力穩定了長江北岸,進窺皖北,滁州交李昭壽防守。

    他部下的紀律極壞,而且不是洪軍的嫡系,所以陳玉成一向輕視他,使得李昭壽起了異心。

     于是勝保設法俘獲了他的全家,相待極厚,李昭壽考慮了切身利害,獻出滁州城,接受了勝保的招降。

    奏報到京,賞給二品花翎,賜名世忠,授職總兵,仍舊讓他駐軍六合一帶。

     “從那個時候起,江甯的洪軍與皖北不能連成一氣,未始不是李世忠阻隔之功。

    這論起來,也算是勝克齋的功勞。

    ” “但要挾制朝廷就不對了!”文祥皺着眉說,“李世忠隻怕也是第二個苗沛霖,聽說那一帶的土匪鹽枭,都出入其門,李世忠的外号叫做‘壽王。

    ” “那,”寶鋆驚訝地說,“不又要造反了嗎?” 其餘兩個人都不作聲。

    好久,文祥握着拳,神色痛苦地說:“決不能把李世忠逼反了!其中關系,太大,太大!” 這樣,自然而然就提出了一個結論,隻有安撫一法。

    但批答的谕旨,甚難措詞,寶鋆便指着曹毓瑛說:“琢如,這非你的大手筆不可。

    ” “等見了王爺再說吧!”曹毓瑛答道,“怕在谕旨以外,還得有别的布置。

    ” “對!”文祥深深點頭,“談了半天,琢如這句話很有用。

     走,咱們上鑒園去。

    ” 到了大翔鳳胡同鑒園,恭王正在宴客,特為告個罪離席,在小書房裡接見密談。

    一路來,文祥已成竹在胸,此時便從容地提出了他的辦法。

     “安撫固為勢所必然,但這個奏折不必急着批。

    ” “對了!”恭王不由得插了句嘴,“這個宗旨好,先讓李世忠存着一分指望,咱們再從長計議。

    ” “是。

    ”文祥接着他自己的話說,“琢如以為還得有别的布置,這是老謀深算的話。

    我看,今天就用六爺的名義,先給曾滌生去封信。

    ” “信上怎麼說?” “李世忠所請,決不可行。

    讓他善加安撫,而且,”文祥加重了語氣說,“要嚴加防備!” “好!”恭王立即作了決定:“就請琢如辛苦一下子,在這兒寫了就發。

    ” 因為決定了把李世忠的請求,暫時擱置,所以第二天早晨在養心殿見兩宮太後時,恭王便根本不提這件事。

    而慈禧太後偏偏記得,等把其他的章奏處理完畢,她和顔悅色地問: “好象曾國藩還有一個折子,那個李世忠怎麼啦?” “這是個麻煩。

    ”恭王使勁搖着頭。

     “麻煩可也沒有辦法。

    到底該怎麼辦,總得有個下文。

    ”慈禧太後轉臉看着慈安太後問:“姐姐,你說是嗎?” “我,”慈安太後歉意地笑着答道,“我還弄不清是怎麼回事兒哪!” 慈禧太後對李世忠的出身,以及目前的情形也不甚明白,趁此機會看着文祥說道:“你一定清楚,給講一講吧!” 文祥便出班奏答,把勝保招降李世忠的經過,扼要地說了一遍,然後提到他的現況:“李世忠目前駐紮六合,那裡的鹽課、厘金都歸他收了用,這麼優容他的原因,就是要教他感恩圖報,别學苗沛霖的樣,絕了那顆降而複叛的心。

    李秀成去年十一月帶了三十萬人,從江西到皖北,分兵南下,想從背後打曾國荃,替江甯解圍,如果李世忠變了心,投了過去,舉足重輕,大局會起變化。

    ” “那就得跟他說好的羅?” 慈禧太後這句話中,自嘲的意味十足,恭王覺得臉上有些發燙,便接口答了句:“‘小不忍則亂大謀’,兩位太後聖明。

    ” 看見恭王面有窘色,慈禧太後不斷點頭,作為安慰,但她有她的看法,卻依然說了出來。

     “我常常在想,”慈禧太後辭色雍容地,用她那特有的,清脆而沉着有威的聲音說:“京裡京外那麼多的人在辦事,說到頭來,就歸咱們君臣幾個拿主意,事情,不一定樣樣都能辦通;人,不見得個個都能心服,隻要咱們自己良心上交代得過去,也就管不得那許多了。

    六爺,你說是這話不是?” “聖母皇太後見得是。

    ”恭王把垂着的手舉了起來,指着自己的心說:“臣也就是憑一顆心,報答天恩祖德。

    ” “是啊!可就是怎麼才對得起自己良心呢?我看,隻有一個‘公’字。

    ” 她停了下來,以沉靜的眼光環視每一個軍機大臣,令人有不怒而威之感,配合着她那兩句語意深沉的話,不由得都惴惴然,不知她有什麼責備的話要說。

     “就拿何桂清這件案子來說吧,”慈禧太後依然閑閑地,仿佛談家常的那種語氣,“照我看,是辦得太重了一點兒。

    喪師失地,也不止他一個人,何以就該他砍腦袋?去年夏天從上海押解到京,朝裡有些人幫他說話,有些要嚴辦,我們姐妹也鬧不清誰的理對,誰的理不對。

    光講理好辦,存着私心,這面一套說法,那面一套說法,把理路搞亂了,事情可就難辦了。

    當時我就想,倘或何桂清這件案子,由我一個人作主,我一定饒了他,革職永不叙用,也就夠他受的了。

    可是有好些人說,大局正有起色,一定得要整饬紀綱,才能平定大亂。

    這話說的是大道理,沒有得可駁的,我們姐妹心裡想饒何桂清的,也辦不到,隻好準了‘秋後處決’的罪名。

    本來去年改元,秋決停勾,何桂清還可以多活一年,又有人說,何桂清罪情重大,不能按常例辦理,到底把他綁到了菜市口。

    朝廷大法,自然沒有得可說的。

    不過……。

    ” 一轉要說到正題上,慈禧太後偏偏停了下來,好整以暇地,端起康熙窯綠地黃龍的蓋碗,揭開碗蓋,送到口邊,卻又嫌茶不燙,招呼在殿外伺候的太監重換。

    這一耽擱,别的人倒還好,吳廷棟卻真如芒刺在背,異常局促,因為嚴辦何桂清,他的主張最力,現在看慈禧太後,大有不滿之意,而且又不能冒昧申辯,所以在那料峭春寒的二月天氣,背上竟出了汗。

     喝了一口茶,慈禧太後拿塊絲手絹拭一拭嘴唇上的水漬,接着往下說:“我也是由何桂清這件案子,想到勝保。

    封疆大吏,守土有責,不能與城共存亡,說是為了整饬紀綱,辦他的死罪,話是不錯,可是人家何桂清到底不過一個文弱念書人,聽見長毛來了,吓得發抖,也不算是件怪事。

    倒是勝保——如今什麼年頭兒?他還在學年羹堯,把朝廷當作什麼看了,這不是怪事嗎?這也不去提它,我就有一句話,忍不住要說,什麼叫紀綱?殺何桂清就有紀綱,辦勝保就不提紀綱了?這就是不公,不能叫人心服,也對不起自己的良心。

    六爺,”她揚一揚頭,高瞻遠矚地看着所有的軍機大臣:“你們大家,看我的話,說得可還公平?” “是!”恭王不由得把頭一低:“臣等敬聆懿旨。

    ” “我不過說說。

    ”慈禧太後越發謙抑,“你們商量着辦吧!” 這個釘子碰得夠厲害的,大家都不免生出戒心,隻有恭王不同,雖然覺察到慈禧太後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