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具足惠身。
不由他悟。
此之謂也(文)。
花嚴經十七雲(初發心功德品)。
何以故。
以是發心當得佛故。
應知。
此人即與三世諸佛同等。
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境界平等。
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功德平等。
得如來一身。
無量身究竟平等真實智慧(文)。
疏四上雲。
二征釋所由中。
初征意。
雲何以發心即得果法。
釋雲。
以是發心為因。
決定當得佛故。
望圓極之果故。
定當成。
約見性成智身。
上品雲即得故。
晉經梵本。
此中皆雲即是佛故者。
當此義也(文)。
鈔十下雲。
疏望圓極之果等者。
當得佛言且順經文。
分為二義。
故引晉經梵本。
則知。
當字是譯人之意。
譯人欲不壞初後故作此譯。
若此不壞初後。
則前梵行品。
初發心即得菩提。
如何會釋。
此改為當彼亦須改。
彼成無妨。
此即何違。
故此即佛正覺。
梵行初心即成耳。
且順彼釋故。
雲見性成智身。
若約圓融。
此後更無别佛(文)。
刊五雲。
二得果法中二。
先顯當得。
後應知下明即得。
然當得者果佛故。
即得者因佛故。
攝法同等因果不離。
若因不攝果法盡。
則非法性果之因。
若果法不全。
即是因則非法性因之果。
由此因果之相不一。
因果之體不失。
如是因果果因。
非即非離镕融無礙。
方為法界因果也(文)。
問。
香象大師意。
星宿劫幾佛出世判耶。
進雲。
探玄記雲。
如星宿劫中有八萬佛出(文)。
付之。
依香象大師解釋。
披三千佛名經文。
說莊嚴劫賢劫星宿劫。
各千佛出世之旨。
依之宗家餘處。
釋梵網經(下)若到禮三世千佛之文雲。
未來星宿劫中。
日光如來為首。
下至須彌相。
如來為一千(文)。
清涼大師當處。
解花嚴經有佛劫文雲。
如過去莊嚴。
現在賢劫。
未來星宿。
各有千佛(文)。
若爾探玄記釋。
非隻背佛名經文。
亦随相違于自解釋哉。
答。
一劫之中諸佛出世。
多少随機感之所見故。
諸教之說者。
必一準欤。
三劫三千佛者。
實出三千佛名經說。
常途所談故。
香象大師意。
非不存此義。
宗家梵網經疏釋。
及清涼大師今定判。
更不足為奇也。
但于探玄記釋者。
且依賢劫經說欤。
勘彼經文(十三)雲。
然後有劫名喻星宿。
其八萬大臣。
于斯劫中成最正覺。
普廣意轉輪聖王之時。
八萬大臣。
于星宿劫中成正覺雲故。
星宿劫中。
八萬佛出世雲釋。
非無依憑也。
何況莊嚴劫中。
有八萬四千佛出世者。
出佛名經(第二。
第九)二處之文故。
三劫三千佛者。
不必諸教一同之談欤。
問。
清涼大師意。
迦葉佛出世後。
幾劫無佛出世耶。
進雲。
演義抄雲。
六萬二千劫空過無佛(文)。
付之。
迦葉佛者。
人壽二萬歲時出世。
教主釋尊。
人壽一百歲時出世者。
經論常途之說。
大小通滿之談也。
若爾迦葉佛後無佛世間。
思其時分。
未及一劫。
何釋六萬二千劫空過無佛哉。
何況披解釋起盡。
依十住毗婆沙論。
述此義(見)而勘彼論文。
全無六萬二千劫空過無佛之文。
演義抄釋旁不可然哉。
答。
迦葉佛出世。
人壽二萬歲時。
釋迦佛出世。
人壽一百歲時者。
實是常途之所談也。
故慈恩大師上生經疏(上)雲。
五濁經雲○人壽二萬歲。
迦葉波佛出世。
賢劫經雲。
人壽一千二百歲。
釋迦始生都史。
人壽一百歲出世作佛(文)。
大小乘中。
自他宗間。
如此之釋。
其文非一故。
迦葉佛出世之後。
六萬二千劫空過無佛雲事。
甚以難信。
依之見探玄記釋雲。
如莊嚴劫及賢劫等。
是有佛劫。
如過星宿劫後。
有六萬二千劫空過無有佛。
演義抄一段。
次上文述如過去莊嚴。
現在賢劫。
未來星宿。
各有千佛名為有佛。
此後六萬二千劫空過。
無有佛名為無佛劫。
星宿劫後六萬二千劫空過無有佛者。
香象清涼一同之定判也。
以之可為實義。
演義抄次下文。
引十住毗婆沙第十雲。
如經中說。
諸比丘。
是賢劫前九十一劫。
毗婆屍佛出。
百三十一劫有佛出。
一名屍棄。
二名毗式婆。
此賢劫中鸠樓孫迦那含牟尼迦葉佛出。
彼論第十即有此文(二字相替)。
次下雲。
六萬二千劫空過無佛。
彼論之中。
全無此文。
清思之。
一段之中。
上既雲六萬二千劫空過無有佛畢。
下重雲。
六萬二千劫空過無佛。
其言繁重。
極為不審之。
上所引論中。
亦無此文。
旁以難信之解釋也。
花嚴經十雲(初發心菩薩功德品)。
知一切有佛劫。
知一切無佛劫。
知一佛劫中有無量佛。
智無量佛劫中有一佛(文)。
玄五雲。
三約佛有無。
如莊嚴劫及賢劫等。
是有佛劫。
如過星宿劫後。
有六萬二千劫空過無有佛。
此二劫相即故也。
四約佛多少者。
如星宿劫中。
有八萬佛出。
是一劫中無量佛也。
如大通智勝佛出世時。
梵王贊雲。
或千劫等空過無有佛。
今始得見大通一佛。
亦相即故雲也(文)。
花嚴經十七雲(初發心功德品)。
有佛劫與無佛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