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宗香薰抄第六

首頁
    尊即便微笑。

    如佛常法。

    從其面門。

    放種種光青黃赤白○時阿難陀即從座起。

    禮佛合掌白言。

    世尊。

    何因何緣現此微笑。

    諸佛現笑非無因緣。

    唯願如來哀愍為說。

    爾時佛告阿難陀言。

    此諸苾刍。

    于當來世星喻劫中。

    皆得作佛同名散花。

    十号具足(文)。

     問。

    花嚴經中列二十三欲。

    爾者第十一欲如何說之耶。

    進雲。

    花嚴經雲。

    有所依欲無所依欲(文)。

    付之。

    欲心所現起之時。

    随其所應。

    以五根及無間滅意可為所依。

    何說無所依欲哉。

    抑今此無所依欲者。

    其體何物耶。

     答。

    探玄記中釋此經文雲。

    托餘心所是有所依。

    獨起欲數名無所依。

    又依境起欲名有依。

    知境唯心心起無寄名無依(文)。

    初釋意雲。

    欲心所托餘心所起名有所依欲。

    欲心所獨起名無所依欲(為言)。

    第二釋意雲。

    知境有實體。

    托境起欲心所名有所依欲。

    知境唯是心。

    心外無别體起欲心所名無所依欲(為言)。

    此二釋者。

    顯色之義。

    非相違釋欤。

     花嚴經十雲(初發心菩薩功德品)。

    有所依欲無所依欲(文)。

     玄五雲。

    十一托餘心所。

    是有所依。

    獨起欲數名無所依。

    又依境起欲名有依。

    知境唯心。

    心起無寄名無依(文)。

     花嚴經十七雲(初發心功德品)。

    欲悉知有依解無依解(文)。

     疏四上雲。

    有依無依。

    約自性差别。

    托于根境及稱真故(文)。

     鈔十下雲(無釋)。

     刊五雲。

    一謂凡夫及二乘。

    見有為法有和合相故。

    名有依解。

    二菩薩反彼名無依解(文)。

     問。

    探玄記中。

    明輕煩惱重煩惱相作二解釋。

    爾者第二釋意。

    如何釋之耶。

    進雲。

    探玄記雲。

    又微起易止名輕。

    粗起難息名重(文)。

    付之。

    依探玄記釋。

    披俱舍論(二十三)文述。

    應知。

    此中下下品道勢力。

    能斷上上品障。

    如是乃至上上品道勢力。

    能斷下下品障。

    粗強煩惱易斷故。

    以下下品道斷之微細煩惱難斷故。

    以上上品道斷之雲也。

    若爾探玄記釋。

    豈不背俱舍論文哉。

     答。

    探玄記釋意。

    就煩惱體論輕重故。

    微劣煩惱現起易止故。

    名輕煩惱。

    粗強煩惱現起難息故。

    名重煩惱(為言)。

    豈雲以下下品道斷故。

    粗強煩惱名輕。

    以上上品道斷故。

    微劣煩惱名重哉。

    但于俱舍論文者。

    彼所治煩惱。

    能含道品相翻門也。

    既為别門來。

    而不可為難哉。

     重難雲。

    勘刊定記釋雲。

    三諸斷品内下品道斷者為輕。

    中上品道斷者為重。

    中品道斷者為輕。

    上品道斷者為重(文)。

    此釋意。

    就所治煩惱。

    能治道品相翻之門。

    論煩惱輕重(見)。

    如何。

    答。

    此釋意實難思。

    且不可依用之。

    設強會通之者。

    随能治道品。

    論所治煩惱輕重故。

    以下品道所斷。

    雖上品煩惱名輕。

    以上品道所斷。

    雖下品煩惱名重雲欤。

     花嚴經十雲(初發心菩薩功德品)。

    所謂欲悉知輕煩惱重煩惱(文)。

     玄五雲。

    初二句約輕重分别。

    謂卒略心起名輕煩惱。

    殷厚心起名重煩惱。

    又微起易止名輕。

    粗起難息名重(文)。

     花嚴經十七雲(初發心功德品)。

    所謂欲盡知輕煩惱重煩惱(文)。

     疏四上雲。

    今初門中。

    輕重眠起。

    通下諸惑故名為總。

    就中輕重總中之總。

    以品言之。

    一切煩惱各有輕重。

    約起惑者。

    心有異故。

    據難易斷。

    現行為輕。

    種子為重。

    即眠起是(文)。

     鈔十上雲。

    疏一切煩惱各有輕重者。

    分九品故。

    約起惑者下。

    出輕重由。

    如一貪惑重者。

    于下劣境起猛利貪。

    中者稱境而起。

    下者設于勝境。

    心亦微薄等。

    三品各三故成九品。

    據難易下。

    别别相望。

    以論輕重。

    言種子為重者。

    如俱生惑種。

    金剛喻定方斷盡故。

    故下經雲金剛道滅方畢竟(文)。

     刊五雲。

    知中有三對。

    一輕重一勤略辨一種○二分别為輕。

    少時頓斷故。

    俱生為重。

    多時漸斷故。

    三諸斷品内下品道斷者為輕。

    中上品道斷者為重。

    中品道斷者為輕。

    上品道斷者為重(文)。

     問。

    地持論意。

    可許十纏家義耶。

    答。

    不許之也。

    兩方。

    若許之者。

    探玄記中地持論意。

    不許十纏家義(見)。

    若依之爾者。

    設雖地持論意。

    何不許十纏家義哉。

     答。

    勘地持論文雲。

    雲何菩薩。

    除惱行利略說八種。

    若有衆生所應慚處令舍無慚纏。

    心得開覺如無心慚纏。

    如是無愧纏睡纏眠纏掉纏悔纏悭纏嫉纏。

    唯立此八纏。

    不立忿覆為纏也。

    故探玄記雲。

    地持瑜伽。

    說八纏除忿覆。

    何故除者。

    為有論師。

    說忿覆是使性。

    謂忿是瞋使性。

    覆是貪使性。

    為貪他利覆藏已過(文)。

    加之。

    淨影大師地持論義記(四)中。

    解此論文雲。

    謂化令離八纏煩惱。

    如雜心中說有十種。

    此中何故唯說八種。

    有論師言。

    忿覆二纏。

    是其使性。

    忿是嗔性。

    覆是貪性故此不論(文)。

    準此等釋可思之。

     問。

    瑜伽論意。

    可許十纏家義耶。

    答。

    不許之也。

    兩方。

    若許之者。

    探玄記中。

    瑜伽論意。

    不許十纏家義(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