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试论诸葛亮与姜维的北伐

首頁
    東漢末年,政治極端腐敗,統治者橫征暴斂,再加上連年天災、饑荒,百姓流離失所,四處流散,餓殍遍野。

    經張角為首的太平道三十六部,率領黃巾起義席卷全國。

    他們澆官府,殺官吏,攻破地主莊園、塢堡,州郡官僚紛紛逃匿。

    隴右的先零羌,湟中羌、義從胡等在客觀上配合黃巾軍,攻打隴右州縣,迅速摧毀了東漢王朝在這裡的地方政權,加速了中央政權的崩潰。

    曹操、劉備等地主武裝力量鎮壓了黃巾起軍。

    他們在此基礎上,略州奪縣,消滅異已,相互兼并凡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割據局面。

     魏、蜀、吳三國各自統一了北方、益州和江左地區。

    當時的隴右地方的隴西(治襄武即今之隴西)、南安(治道,即今隴西東南)、天水(治冀縣,即今甘谷東南)、廣魏郡(治臨渭,即今天水社棠)屬雍州西部,歸屬于曹魏管轄之疆土。

    益州北部的陰平(治陰平,即今文縣),武都(治下辨,即今成縣之西北)兩郡歸屬蜀漢管轄。

    在當時全國由混戰趨于統一的局面開始出現,但是魏、蜀、吳三國在局部地區的紛争形勢,仍然沒有結束。

    諸葛亮在隆中時期,對黃巾農民起義滌蕩後的天下形勢,曾作過極其精辟的分析,故在入蜀之前早就制定了蜀漢三國未來的治國方針是“聯吳抗曹”,并在入州後予以身體力行,貫徹到他的每項工作的始終,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不但如此,而且在他親自選定的繼承人身上,也同樣得到了證實,我們願意就諸葛亮與姜維在他們的兩次北伐事業中的有軍事等活動,給予研究,以期達到更加明晰的認識。

     蜀相諸葛亮從他的政治主張出發,内修明政治,安撫諸戎、夷越,外結好孫權,待北方有變,便命蜀軍從南陰、隴右兩路向秦川進軍,先取曹魏統治的薄弱地區涼州,隴右一帶,安撫戎、羌,借以壯大自已的力量,以期達到讨伐“漢賊的目的。

    他首先選任“和夷”得力的将領,以“心戰為上”;再在政治和經濟上,減輕對少數民族的壓迫、剝削;三是尊重他們的風俗習慣;四是啟用少數民族人才,擴大實力。

    以圖中原。

     為了便于後面讨論問題的開展,讓我們首先回顧一下諸葛亮和他的繼承者,在進行北伐曹魏時的簡略史實。

     諸葛亮為了北伐曹魏,曾在漢中(治南鄭,即今漢中)休士講武,勸農殖谷,興建漢(即今勉縣)、樂(即今城固)二城,成為漢中大本營基地上的三環鎖鍊之衛星城。

    同時外與東吳交約為盟“共交天下”(見《三中志.蜀志後主傳》)。

    蜀後主建興五年(227),諸葛亮率六萬大軍第一次攻打魏國。

    次年,南安、天水、安定(治臨泾,即今泾川縣北)郡,反抗曹魏,依附蜀漢。

    街亭失利,“兵将不複相錄”,不得已遷西城(即西縣,在今天水西南)千餘戶退還漢中。

    十一月,諸葛亮再上《出師表》,兵出散關(在寶雞西南),糧盡而退。

    命軍途截郭淮于建威(即今西和),武都、陰平被蜀軍占領。

    建興八年(230)諸葛亮命魏延、吳壹西入羌中,撫尉羌衆,以蜀錦與羌馬相交易,結好諸羌。

    在擴充部伍東歸途中,與費曜、郭淮戰于首陽(即今渭源之首陽鎮)之陽,解圍後撤回漢中,郭淮遷怒于羌人,深入羌中,攻殺與蜀結盟的羌首唐,屠殺羌衆。

    并向羌、胡勒索谷物,以備軍蓄。

    建興九年(231)蜀軍重振旗鼓,再攻祁山,并占領了上圭阝(即今天水市之秦城),命士兵刈麥而還。

    魏軍西城失利,雙方對峙,其後,蜀軍在撤退中,魏将張合阝中箭身亡于木門道(今天水西南)。

    諸葛亮在漢中屯殖,直到三年後,以十二萬軍再出斜谷(在今陝西太白縣東北),屯兵五丈原(在寶雞東之渭水南岸)。

    終因病卒而告終。

    蜀、魏在隴右一線的沖突暫告沉息。

     姜維自諸葛亮拔将西縣千餘家及姜維等人之後,他“忠勤時事,思慮精密”,“甚敏于軍事”(見《三國志.蜀志姜維傳》),被任命為倉曹椽加奉義将軍,封當陽亭侯以來,始得重用。

    諸葛亮死後,随蔣琬駐漢中,以其為司馬,多次帶領偏軍西入洮西(即今甘南、臨夏兩自治州一帶)。

    蜀漢延熙四年(241)任涼州,“禦制河右”。

    六年,進升為鎮西大将軍,九年受任蜀衛大将軍。

    十年曹魏政措失誤,秦、涼二郡羌胡叛魏附蜀。

    姜維進軍隴西、南安、金城(治榆中),以期接應。

    并與魏大将郭淮,夏侯霸大戰于洮西。

    旋将附蜀“胡王”白虎文、治無戴徙歸。

    隴右之蜀魏的争奪戰,在沉寂七年之後,重新點燃。

    延熙十二年(249)魏之鄧艾屯軍白水(白龍江)北岸,姜維強渡洮水時,他又急趨洮城(在卓尼縣之溫旗)。

    姜維再驅羌人攻打西平(治西都,即今西甯),未能攻下而還。

    姜維出生在天水冀縣的姜姓大戶人家,是為羌族後裔。

    自幼通曉羌胡西方語言、風俗,并兼有一定的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