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修養和軍事才能。
他本想聯合羌、胡部族,共同抗擊曹魏,使之占領隴山以西這地為蜀所有,但因費礻韋的限制,其所統之軍不過萬人,緻使興軍大舉之事終成泡影。
十六年(263)春,費礻韋死後,姜維大權在握,統兵數萬,出石營,經董亭(均在武山縣南),圍南安,曹魏雍州(治長安,轄關中和甘、青地區)剌史陳泰解洛門(即今址)之危,姜維因糧草不濟而還。
次年,姜維加督中外軍事,再次出隴西,狄道(今臨洮),李簡率舉城來降,圍襄武(今隴西),與魏将徐質大戰,破獲甚衆,魏軍敗北。
收容各部降卒,攻拔河關(在今青海尖紮、同仁間),狄道、臨洮(今岷縣)三地百姓于綿竹、繁縣。
延熙十八年(255),他與夏侯霸出狄道,大敗雍州刺史王經于洮西,魏軍陣亡者數萬人,王經退保狄道城,蜀重兵包圍,被魏将陳泰解圍,姜維退駐鐘題(在臨洮衙下集一帶)。
次年,鄧艾破姜維于上圭阝,行至段谷(在天水南)與鄧艾遭遇而敗。
第三年姜維出駱谷(陝西周至西南)伐魏,與其相持三月,因魏平息淮南之變而退。
景耀五年(262)姜維率部衆出漢、攻打洮陽(今臨潭舊城),被鄧艾敗于侯和(今臨潭新城),隻得退保多年來苦心經營的隴上大本營沓中(在疊部洛大),屯田以待變勢。
次年,探知魏将攻成都,上表後主,因黃皓弄權,未見回音。
直至魏之鐘會将向駱谷,鄧艾即抵沓中,才令廖化救援姜維。
張翼、董劂至陽安關口(即陽平關),此時敗局已定,到漢、樂二城被圍時,就隻有退保劍閣了。
我們在諸葛亮與姜維在北伐曹魏的史實中知道,他們的活動區域除了它的基地漢中和寶雞以東的五丈原、斜谷、駱谷(在周至西南)一帶外,絕大部分都集中在隴右地區,隻不過姜維的活動區域,更為偏西一些罷了。
其中祁山、西縣、街亭、冀縣、上圭阝、木門等,史學家多有考證。
本人在此不多贅言。
而姜維北伐路線上所到達過的重要地方,有如沓中、洮陽、侯和、洮城、甘松、羌中和洮西、學術界很少涉及,或未作實地考察,有些雖有涉獵,而未能确指其詳。
本人願将遍查甘南大地的一些考察數字和心得,列述于後,經供敲正。
沓中:《洮州廳志》中講在臨潭縣古戰村之牛頭城。
此地東距古洮陽城5公裡。
北與臨洮城相距不到100公裡,已屬姜維北伐時期的魏蜀兩國交戰前線,且這裡地域高寒,不易種植麥、谷,豈能被選作隴上屯兵之地。
範長江認為應當在四川南平的踏藏。
而此地遠離隴右前線,且又在陰平、武都之南,不在北伐道上,并有天然屏障岷山之阻。
唯《中國曆史地圖集》之中,将它标在三國蜀漢益州北部,岷縣城的正南方向,經緯度的34與104之間。
本人在1978至1988年間,多次調查白龍江自舟曲至疊部間地帶,地勢險要,且農耕條件最好的地方,除疊部洛大蓋莫它屬。
洛大位于疊部縣最東端、在日休與巴日高兩山之間的白龍江峽谷地,南北兩山環抱其間,東西有天然小山口位于腰間,江水以半圓形從南流過,形成天然之小盆地。
其東有小溪注入江中。
兩山高聳入雲,唯東西山口可通,有一夫守隘,萬将莫開之勢。
現有兩個自然村,整個川原約800×400米,有峽谷平川地1460畝。
每年莊稼兩熟。
若以此為基地,上下兩岸亦有一些可開之大小台地,連珠般地分布于南北兩岸。
在洛大村東南約300米處,北距兩郎公路70米,有一殘土墩,殘高長寬各約3.5米。
用夾棍闆築法築成。
夾棍眼在5-8厘米之間,夯土層厚6-11厘米。
夯土層以黃土、砂和卵石相間築成。
此應為當年所建的烽燧墩台。
此外在江西山坡上發現大量殘斷牆垣迹約80米和斷續用片石築成的部分,其走向清晰可辨。
附近山坡上,近年來出土大量的石棺葬暮群,并伴有紅陶罐與釜出土。
這裡附近村莊,至今沿用闆築夾棍打牆,用石壘棺葬人。
過去曾出土過一些銅器,镞矢等物。
在階地下層有大片灰層陶片遺存,應屬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之遺迹。
這裡被我們認定為沓中屯兵故址,它不但符合曆史地志所指的其地在宕昌、岷縣西南和臨潭東南部的位置,而且亦與譚其骧先生所标之位置準确無誤。
它更有疊部城南白龍江北岸的姜維灘(或曰姜吾灘)與益哇溝口在1972年修公路時出土的姜維金印(當時被破壞後,由政府收回,入縣銀行金庫),可以作為旁證。
侯和:它作為地名,在文字書寫上曾有多種稱呼,早在三國時期洮陽東就有迷和,魏将鄧艾與姜維曾大戰于侯和,北魏時吐谷渾曾修洮陽、泥和二城,又置洪和郡等,實為了一個地名在不同時期的變異書寫而已。
其址即為明洮州衛城垣(城周約5公裡)之地,它的部分牆垣被築在衛城牆之中,此當然是很少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