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章

首頁
    況肅順鋒芒太露,喜歡得罪人,覆轍不遠,豈可無戒?所以他們對恭王要辦陳孚恩、黃宗漢的話,都出以一種審慎的沉默。

     這樣,恭王也不必再談下去了。

    曹毓瑛忽然想到了一個疑問,“剛才有人問我,”他說:“今上的年号,可是仍用‘祺祥’?” 這一說,恭王和文祥都瞿然而起,“對了,”恭王大聲說道:“當然不能用‘祺祥’!這是肅順的年号。

    ”他又轉臉問說: “博川!我仿佛聽你說過,芝老已有拟議。

    是嗎?” “芝老”是指周祖培,“是!”文祥答道,“‘祺祥’這個年号,頗有人批評。

    芝老的西席李慈銘,就有許多意見。

    ” “他怎麼說?” “無非書生之見。

    ”文祥又說:“也難怪他,他不知道肅六的用意。

    李慈銘批評‘祺祥’二字文義不順,而且祺字,古來從無一朝用過,祥字亦隻有宋少帝的年号‘祥興’。

    ” “那不是不祥之号了嗎?” “是啊!”文祥答道,“如今倒不妨用他的說法,作個借口。

    ” 恭王不置可否,隻問:”怎麼叫文義不順?” “祺就是祥。

    ”曹毓瑛接口解釋,“祺祥連用,似嫌重複。

    ” “對了,這個說法比較好。

    ”恭王也沒了良心話:“肅六急于改元鑄新錢,這一點并未做錯。

    咱們也得趕緊設法鑄錢平銀價。

    ” “此為勢所必然。

    ”文祥接着提出了拟議中的新年号:“據說也是李慈銘的獻議,主張用‘熙隆’,或者‘乾熙’。

    ” “這又何所取義?” “本朝康熙、乾隆兩朝最盛。

    聖祖、高宗又是福澤最厚、享祚最永,各取一字,用‘熙隆’或者‘乾熙’,自是個吉祥的年号。

    ” 恭王大不以為然,因為無論“熙隆”或者“乾熙”,都是有意撇開雍正,令人想到其中有忌諱,雍正不是骨肉相殘嗎?将今比昔,似乎推翻顧命制度,是有意跟大行皇帝過不去!這怎麼可以? 于是恭王不屑地說一聲:“這李慈銘真是書生之見!而且是不曾見過世面的書生。

    不行,‘熙隆’也好,‘乾熙’也好,都不能用。

    另外想吧!” 接着又談了些别的,因為第二天要到清河迎接梓宮,便早早散了。

    次日清晨,車馬絡繹出了德勝門,清河冠蓋雲集,熱鬧非凡。

     清河隻有一條大街,街北沿跸道兩旁,各衙門均設下帳房,供大官們休息。

    街上兩家客店,則全被征用,把原住的旅客請了出去,作為王公大臣歇腳的地方,恭王則另借了一家寬敞的民居,以便會客。

    他一到就把賈桢、周祖培,還有刑部尚書趙光都請了來,趁空談一談,如何集議定顧命八臣罪名的事。

     說了來意,賈桢首先表示:“上谕派王爺會同内閣,各部院集議,自然是王爺定日子。

    ” “今明兩天,梓宮奉安。

    初四發通知,最快也得初五。

    ” “就是初五吧!”恭王接受了周祖培的建議,“通知就拜煩兩位相國偏勞了。

    ” 這是小事,沒有什麼好研究的,說了就算。

    要研究的是,顧命八臣的罪名,該預先商量出一個腹案,集議時才不緻聚訟紛纭,茫無頭緒。

     于是刑部尚書趙光說話了。

    他也是最恨肅順的一個人,因為肅順攬權,常常侵犯刑部的職司,最令趙光痛心疾首的一件事,就是鹹豐八年戊午科場案,殺大學士柏葰。

    科場風氣誠然要整頓,但為此而誅宰輔,古所罕見,當時所有的人,都以為必蒙恩赦免死,就是柏葰自己,也料定必是由死刑改為充軍,還叫他兒子準備行李,以便一聞恩命,即行就道。

     那知道大行皇帝當時真個朱筆親批,誅戮柏葰。

    趙光清清楚楚地記得,先帝特召部院大臣,當面宣旨之時,容顔凄慘,握筆的手,不住顫動,旨意一下,在廷諸臣,無不震恐,竟有因而失儀的。

    唯有肅順一個人幸災樂禍,出圓明園時,得意洋洋地大聲說道:“今天殺人了,今天殺人了!”現在也要殺人了!趙光抗聲而言:“肅順死有餘辜!載垣、端華,于律亦無活罪。

    其餘五人,亦當嚴懲。

    ” “這就是說,八個人分三等。

    ”周祖培作了一個歸納:“肅順是一等,載垣和端華是一等,其餘五人又是一等。

    是這樣嗎?” “上谕中原說‘分别輕重,按律秉公具奏’,分成三等,甚為允當。

    ”賈桢點着頭,表示贊成。

     照趙光的意思,第三等中還要分,象匡源附和最力,另當别論。

    但賈桢和周祖培都不贊成,黃桢是衛護同鄉,周祖培則是想到了景壽,是恭王嫡親的姐夫,如果匡源應該嚴辦,則景壽身為國戚,受恩深重,罪名也應該比别人來得重。

     趙光的本意隻放下過肅順,所以對此并不堅持。

    就在他們談論的這一刻,有人來報,說是押解肅順的車輛,已經過了清河,進京去了。

    接着又來禀報:醇王到了清河。

     弟兄相見,無不興奮。

    隻以大喪期間,笑容不便擺在臉上。

    賈、周、趙三人都很知趣,與一身行裝的醇王見禮寒暄過後,一起告辭,好容他們兄弟密談。

     “京裡怎麼樣?”醇王首先發問。

     “京裡很好哇!”恭王反問:“路上怎麼樣?聽說肅六咆哮不法,說了些什麼?” “反正是些無法無天的混話。

    不過……。

    ” 話到口邊,忽又停住,恭王越發要追問,但他沒有開口,隻拿威嚴的眼色看着醇王。

    他最忌憚他這個六哥,隻好實說了。

     “肅六大罵‘西面’。

    ”醇王把聲音壓得極低,“他說,太祖皇帝當初滅海西四部,葉赫部長布揚古發過誓,他的子孫中,那怕剩一個女的,也要報仇。

    現在這話應驗了,大清江山要送在葉赫那拉手裡。

    又說,‘西面’是條毒蛇,小心着,總有一天讓她反咬一口!” “哼!”恭王隻是冷笑,把肅順的話看作洩憤的狂訾。

    傳說中雖有葉赫那拉與愛新覺羅為世仇,宮中秀女,不選葉赫那拉的話,其實是荒誕無稽之談,高祖的皇後、太宗的生母,就是葉赫那拉,以後太宗有側妃、聖祖有惠妃、高宗有順妃,亦都出于葉赫那拉。

    至于慈禧太後,精明有決斷,不象個柔弱女子,倒是真的,說她是毒蛇,要防備反噬,這話在恭王覺得可笑得很。

     于是顧而言他,談到醇王的新職,恭王準備把肅順所遺的差使之一,正黃旗領侍衛内大臣,保薦他接任,負責掌理紫禁城的警衛。

    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差使,醇王欣然接受。

     “你先進京吧!兩宮有許多話要問你呢。

    ” 于是醇王即時啟程,換乘一騎禦廄好馬,帶着護衛,飛奔回京。

    到了崇文門,恰好趕上肅順的囚車進城,醇王為了當差謹慎周到起見,特地親自押送到皇城東面戶部街的宗人府。

     宗人府有許多“空房”,這是個正式的名稱,專為禁閉獲咎的宗室之用。

    肅順一到,因為他是個欽命要犯,三品頂戴的府丞,特地親自出來照料,等向醇王請了安,掀開車帷看了一下随即又向醇王說道:“王爺請回吧!交給我了。

    ” 醇王本來還想等肅順下了車,驗明正身,正式交付,再交代幾句“小心看守”之類的官腔,但又怕肅順把他狗血噴頭亂罵一頓,想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必自讨沒趣?于是點點頭,揚長而去。

     府丞也已聽說肅順桀骜不馴,不好伺候,所以特别加了幾分小心,親自把車帷取下,哈着腰說:“中堂,你請下來吧。

    ”雙手被綁,閉目靜坐的肅順,睜開眼來,看着他問:“怡、鄭兩王在那兒?” “在後面,單有一個很寬敞的院子。

    ” “我想跟他們兩位一起,行不行啊?” 在那府丞的記憶中,肅順從未如此低聲下氣,用征詢的口氣向人說過話,受寵若驚之餘,一疊連聲地答應:“行,行!” “再勞你駕,派人到劈柴胡同,通知我府裡,送動用的東西來。

    ” 府丞心想:肅順大概還不知道他已經被抄了家。

    這時候不必多說,反正他跟載垣、端華一見了面,就全都知道了。

    所以敷衍着說:“好,好!”随即一面派兩名筆帖式,把肅順領了進去,一面另派一名經曆與醇王所派的押解官員辦理交接人犯的手續。

     宗人府衙門坐東朝西,最後一個院落,坐西朝東,卻從來不見晨曦照耀,因為那是有名的所謂“高牆”。

    皇子宗室犯了過錯,常用“家法”處置,不下“诏獄”,圈禁在“高牆”中。

    那裡除了中午有極短暫的陽光以外,幾乎不見天日。

    數百年下來,陰森可怖,破敗的屋子裡,磚地上都長了極厚的青苔,灰黑的牆壁上,隐隐泛出暗紅的斑點,一看就會使人想到是拷掠所濺的血迹。

     那真是“空房”,原來是什麼也沒有的,不過載垣和端華住進來以後,自然有他們的家人,上下打點,把動用的物件送了進來,當然不會有家具,地上鋪了茅草,草上卻鋪着官階一品以上才準用的狼皮褥子,細瓷青花的碗盞、蠟黃的牙筷,雪亮的吃肉用的小刀,金水煙袋之類,雜亂無章地擺得滿地。

    時将入暮,載垣和端華正要吃飯,旗下貴族最講究享受,雖在幽禁之中,載垣居然還想得起月盛齋就在附近,正叫一名照料他的筆帖式,派人去買月盛齋的醬羊肉來吃,那名筆帖式去而複回,帶來了肅順的消息。

     肅順已經松綁了,由左司的理事官,帶着一名主事、兩名筆帖式,押送而來,一見載垣,他瞪大了眼睛,狠狠吐了口唾沫,恨聲說道:“好,這下好!全玩兒完!你要早聽我的話,那兒會有今天?” 載垣沒有想到,一見面先挨了頓罵。

    他原也有一肚子的冤屈,好好一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不要當,讓肅順挾持着去跟恭王和慈禧太後作對,以緻落得今天這個下場,肅順如果明白事理,應感内疚,誰知反倒遷怒到别人頭上,這是從何說起? 載垣氣白了臉,正待發作,端華搶在前面責備肅順:“老六!事到如今,你還提那些話幹什麼?不管用的廢話少說,咱們好好兒來商量一下。

    ” “哼,商量!跟誰商量?”肅順還要發脾氣,說狠話,看見宗人府的官員,在一旁很注意地聽着,心中有所省悟,便改口問道:“我住那兒啊?什麼東西都沒有,叫人怎麼住?請你快派人到劈柴胡同……。

    ” “老六!”端華搶着截斷了他的話,“你先歇一歇,等我慢慢兒告訴你。

    ” “對了!”左司理事官揚着臉,看着端華和載垣:“請兩位王爺跟肅中堂,好好兒說一說。

    我們隻要差使交代得過去,依然當從前一樣尊敬。

    不然的話,可有點兒不方便了。

    ”說完,他又留下一名筆帖式在那兒照料,自己帶着兩名主筆退了出去,厚重的木門,緩慢地合攏“咔哒”一聲,知道是下了鎖了。

     三個人垂頭喪氣地回到屋裡,都在狼皮褥子上盤腿坐下,久久無語。

    話是有的,不知從何說起?兩名筆帖式倒有些奇怪了,走到窗下,悄悄向内窺探。

     端華一眼望見,大聲喊道:“嗨!等一等。

    ”他走到窗前又說:“請你再派一個人到我那裡去一趟,就說六爺來了,再送一副鋪蓋來。

    還有,我的鼻煙沒了,叫我家裡快送來。

    ” “好,我就派人去。

    ”那個筆帖式屬于鑲藍旗,端華原是他的旗主,不免有香火之情,所以照應得還不錯。

     “慢着!”肅順一躍而起,環視問道:“有筆硯沒有?” 載垣和端華一時還弄不明白,他要筆硯,作何用處?那鑲藍旗的筆帖式,類似的事,見得多了,反應極其敏捷,陪着笑說:“跟中堂回話,你老人家要别的,譬如要一點兒穿的、吃的、用的,不管怎麼樣,那怕是上頭怪罪下來,我全認了,可就是一樣,不敢伺候,片紙隻字不能帶出去!那是砍腦袋的玩意,我不能陪着中堂玩兒命。

    ” 前面的話都好,說到最後不動聽了!肅順厭煩地揮一揮手,把張太白臉轉了過去,什麼也不屑理睬。

     窗外的人,見此光景,随即走了。

    肅順聽得步靴聲遠,才回過頭來,臉上依然是繃着臉,微鎖着眉,滿是那種倔強不屈,準備接受任何挑戰的神氣。

    載垣和端華,一直是随他擺布的,看見他這神情,信心大增,眼中不由得又流露出殷切期望的神情。

     “别忙,他們想弄死我,沒有那麼容易。

    ” 聽得肅順這話,載垣和端華大為興奮,不約而同地圍了攏來,三個人坐在狼皮褥子上,把頭湊得極近,低聲密議。

     “第一步是如此!”肅順取牙箸在潮濕的磚地上,寫了個“拖”字。

    拖到什麼時候呢?他接着又寫了“甲子”二字。

     端華一時不能意會,載垣卻領悟了。

    甲子日是十月初九,皇帝舉行登極大典,第二天又是慈禧太後的萬壽,喜事重重,決不能殺人。

     這時肅順又寫“或有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