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见闻抄下卷第三

首頁
    。

    若種子。

    随菩薩意力。

    自在可潤生也。

    章雲。

    其所知障皆後起起。

    或于前地起師雲。

    文默如此(雲雲)一義此或字下心随可書也。

    若爾者。

    後地起惑。

    于前地起也雲義。

    唐本雲後地惑于前地起各各在理者欤。

     十八。

    問。

    章雲。

    若爾何故而有處說七地已還起有漏心等耶然者蹑何處問乎答。

    義苑記心依上或現或種地地别斷釋蹑問也。

    是就所知障地地别斷所起問也。

    師雲。

    此問意。

    若地地别斷者。

    十地間能治無漏相續不可有間斷說置。

    若爾者如何言聖教中七地以還起有漏心說耶問也。

    答中若望第六識相應煩惱障為有漏者彼既留故即似有漏更不斷。

    不成能治障。

    是故地地别斷無失。

    若約所知障者。

    第六相應障治更相違故地地斷之。

    是實有漏故。

    起無漏能治斷之也。

    是障治更相違為由。

    實有漏斷之也然末那相應二障。

    十地間障治更不相違故設。

    是實有漏不成能治障也。

    所诠第七相應二障。

    或智不相違故。

    設現起不可成因智障欤。

    若望第六相應煩惱。

    似有漏故。

    地地别斷無障礙。

    若望第六相應智障。

    障治更相違故。

    地地别斷更無失。

    若望末那二障時。

    障治未敵對故。

    不障能治道故。

    于第六相應障或現或種地地别斷。

    更不可有相違者欤。

    師主義苑意。

    今章問起由緻稱。

    然随此趣今答如此可得心欤雲私臆說也。

    但直可見彼義苑記釋也。

    師雲。

    所诠此記意。

    于有漏為釋有似實不同故。

    經問答起計也。

     十九。

    問。

    章雲。

    此二通十地者。

    是何耶答。

    義苑意。

    以第六相應所知。

    此二通十地釋也尋雲。

    上更雲。

    若約第六識中。

    煩惱障為有漏者。

    彼既留故即似有漏。

    若約所知障為有漏。

    即實有漏(雲雲)是下此二通十地釋。

    若爾者。

    約二障釋見答。

    義苑了簡。

    不順文相欤。

    然彼記心。

    若約二障者。

    故兩似有漏限七地已還。

    不通八地已上故。

    此二通十地釋難得心取置。

    約六七二識所知得心欤。

    一義雲。

    若爾。

    何故等者。

    初地已上。

    自在能斷留故不斷釋蹑所發問也。

    若于初地已上自在能斷留者。

    何故有聖教中起有漏心說耶問也。

    答中聖教有漏說似實不同。

    若初地已上。

    望第六相應煩惱非有漏也。

    若爾者。

    設有漏心說似有漏故。

    上初地已上自在能斷留故。

    不斷釋不可違故無失。

    若望第六相應所知。

    及第七相應二障二說有漏者。

    即是實有漏故。

    從本望之不釋自在能斷。

    故全是非相應次此二通十地者。

    次上若約第六識中煩惱障為有漏者。

    彼既留故即似有漏。

    若約所知障為有漏。

    即實有漏此二通十地。

    釋也。

    然八地已上。

    雖無似有漏現行約種子故。

    此二通十地義。

    更無相違也。

     二十。

    問。

    如何今章不釋五識相應二障斷位等乎答。

    五識相應微弱故略之也。

    此五識相應二障十地間更不起能治道。

    至金剛心位可斷之也。

    末那相應之二障。

    至金剛心滿始斷之也。

     二十一。

    問。

    章雲。

    如築即押押即築等廣如對法然廣勘彼論。

    雖說闇明同時喻說。

    未見如今章如築等文。

    爾者如何答。

    義苑記意。

    今章喻說。

    是傳者誤也。

    對法中更無此喻故。

    知是今章傳者誤如築等釋欤。

    爾者。

    如本論。

    可說明闇喻也(為言)一義師雲。

    宗家探玄義釋中。

    說二喻中。

    第一如今章。

    如築等喻說也。

    第二釋。

    說明闇同時喻故。

    知是今章非誤欤。

    如此釋了。

    廣如對法論等釋故。

    彼論意可含二喻意欤。

     二十二。

    問。

    章雲。

    又此障法。

    以依識無性故此文意如何答。

    就此文有二意也。

    若約種子者。

    一切煩惱種子。

    依第八本識故。

    一切煩惱種。

    即無自性也。

    若約現行者。

    一切煩惱随煩惱等心所。

    皆是依八識心王立故。

    一切煩惱現行等。

    即無自性義也。

    心所依心勢力生故釋如是也問。

    章雲。

    又此障法已下文意如何答。

    此上即緣集斷義也。

    即相成就斷惑也。

    此下即是當不生斷義。

    是裡成就斷惑也。

    前相成就斷惑當教初門也。

    後裡成就斷惑當終教門也。

     二十三。

    問。

    章雲。

    五受陰調達等者。

    文意如何答。

    師雲。

    五受陰者五蘊也。

    此五蘊執取故雲受也。

    不生滅是無常義。

    五受蘊調達空無所起是苦義文如上記也問。

    依有餘無餘二涅槃。

    于斷煩惱義論不同欤答。

    入無餘位煩惱業。

    如燈光滅盡也。

    有餘涅槃位煩惱滅。

    世間種燋如問。

    章雲。

    楞伽文亦如上說上所引楞伽文中。

    無如此文如何答。

    指事意上字誤也。

    可作下字。

    下楞伽味着三昧樂等文指也。

    得意也尋雲。

    抑楞伽味樂文。

    豈是但能折伏一切煩惱義答一義雲。

    折薪記意楞伽經。

     二十六。

    問。

    章雲。

    地前伏使現終教意。

    總于地前分斷二障之義在之欤答。

    義苑意地前伏現者。

    意兼斷釋也。

    加之筆削記意。

    地前十住已上。

    于所知障分許斷義也。

    于所知障更無潤生義之故斷之。

    然于煩惱障者。

    有潤生攝化等四因故。

    留不可斷之也。

    師雲。

    但正斷惑義地前談之事難信用也。

     二十七。

    問。

    終教意。

    初地已上變易者。

    見道初入心位受變易身欤。

    如何答。

    師雲。

    真見道位是分段身。

    此人法二空。

    無漏本智起以後起緣事後得智心。

    此無漏有分别者。

    為能感無漏業受變易也。

    初見道位無漏智。

    是根本智故。

    不可成生死能感也問。

    入寂二乘。

    回心以後變易時無漏業者。

    是何乎。

    師雲。

    回心以後。

    先所說得二乘無漏以為無漏業也問。

    于初地二障頓斷者。

    以何為緣可受變易乎答。

    以習氣可受變易也。

    法相所知障為緣義付三義。

    一義不執菩薩有情實有無由發起孟利悲願故。

    以所知為緣義一義所斷緣義也。

    意為斷所知受變易所依故所知障為勝釋也後二義。

    可通性宗心欤。

    若爾者。

    地上變易以後二釋為緣欤問。

    寶性論中。

    有地上摩诃薩文欤答。

    師雲。

    總論中無地上摩诃薩文也。

    餘論在之欤。

     二十八。

    問。

    以頓出離人為喻事。

    其意如何答。

    師雲。

    于初地煩惱障斷盡者。

    誠堕二乘地道理可有。

    然不限煩惱一障。

    所知障正使斷盡故。

    可堕二乘地之道理即無之辨。

    前六品斷頓出離。

    如不立第二果名。

    其故上界煩惱同斷盡故也。

    此菩薩更斷所知。

    不斷二乘地。

    上界煩惱斷盡。

    如不得一來果也(為言)。

     二十九。

    問。

    終教斷惑能诠。

    此經何處文乎答。

    今經十地法門。

    離言離相故。

    金剛藏閉口。

    是故三止五請。

    因此請所說法門。

    同相不同兩門。

    同相者。

    生佛無二義。

    不同相者。

    生佛差别義也。

    此生佛差别中非初非中後等斷惑差别說論主正判之。

    前中後取故釋。

    依之。

    我祖經約相翻說斷而不斷不斷而斷二義。

    論約相續說斷而不斷不斷而斷二義也尋雲。

    斷而不斷一義雲相翻門。

    不斷而斷義邊雲相續門也答。

    師雲。

    不爾者也。

    斷而不斷。

    不斷而斷二義。

    可通相翻相續二義也。

    章雲。

    如虛空本來清淨可訓也。

    末疏皆如此文就得心釋也。

     第二門寄惑顯位已下 三十。

    問。

    寄惑顯位者。

    寄顯門各于當教中。

    明寄在實義兩門欤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