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上卷指事(末)

首頁
    。

    所教有二。

    一聲聞聲聞。

    二緣覺聲聞等(雲雲)菩薩藏中。

    所教亦二。

    一是漸入。

    二是頓悟。

    言漸入者。

    是人過去曾習大法中。

    退學小。

    後還入大。

    大從小來。

    謂之為漸。

    言頓悟者。

    有諸衆生。

    久習大乘相應善根。

    今始見佛。

    則能入大。

    大不由小。

    名之為頓。

    故雲多同此說。

     言三依光統律師立三種教等者。

    苑雲後魏光統律師。

    立漸頓圓三種教。

    若漸根生熟俱漸。

    頓根生熟俱頓。

    漸頓可分。

    既雲未熟名漸。

    已熟名頓。

    此則于一漸根。

    生熟為異。

    無頓義也。

    或應彼一有漸頓二根。

    生必至熟。

    必從生故。

    或應一切皆是漸根。

    無有不從生至熟故。

    又圓機既是分階佛境。

    則地前無有堪聞此經。

    釋便有自教相違。

    出現品雲。

    今此會中。

    有佛刹塵數衆生。

    發阿耨菩提心故。

    又發心功德品及離世間品皆雲。

    我等諸佛。

    悉共同心。

    護持此經。

    令現在未來諸菩薩衆。

    未曾聞者。

    皆當得聞故。

    釋曰。

    此未曾得之輩。

    應是地上。

    既爾。

    必唯被上達分。

    階佛境者耶。

     言四依大衍法師等一時諸德立四宗教等者。

    苑雲。

    齊朝大衍法師。

    立四宗教者。

    第二假名。

    豈唯經部。

    又不真之與假名。

    雜表差别也。

     言五依護身法師立五種教等者。

    苑雲。

    齊朝護身法師。

    五宗教中。

    初之三教。

    會釋如前衍師處說。

    四五兩教。

    俱是部别之宗。

    非通宗之教。

     言六依耆阇法師立六宗教等者。

    苑雲。

    耆阇法師。

    六宗教中。

    初二同前衍師處會。

    第三第四。

    隻是一義。

    謂不真如幻。

    約喻顯空。

    真空理性。

    就法說空。

    法望于喻。

    豈二門也。

    第五恒沙功德。

    與第六無礙德用。

    此之二宗相望。

    稍别亦無過也。

     言七依南嶽至不見聞故者。

    章主立五教。

    影似此四教。

    其名義稍殊。

    還此四為本。

    而似立五教。

    是故今略舉其名義。

    顗禅師雲。

    一釋三藏教名者。

    此教明因緣生滅四谛理。

    正教小乘。

    傍化菩薩。

    所言三藏教者。

    一修多羅藏。

    二毗尼藏。

    三阿毗昙藏(雲雲)問曰。

    佛于三藏。

    初開三乘大乘最勝。

    何不以大乘為正小乘為傍耶。

    答曰。

    鹿苑初說四谛法輪。

    俱鄰五人。

    見谛成道。

    八萬諸天。

    得法眼淨。

    但有小乘得道。

    未有大乘。

    故以小乘為正也。

    大智論雲。

    佛于阿含中。

    雖為彌勒授記。

    亦不說種種菩薩行。

    故大乘為傍也。

    二釋通教名者。

    通者同也。

    三乘同禀。

    故名為通。

    此教明因緣即空無生四真谛理。

    是摩诃衍之初門也。

    正為菩薩。

    傍通二乘。

    故大品經雲。

    欲學聲聞乘者。

    當學般若。

    欲學緣覺乘者。

    當學般若。

    欲學菩薩乘者。

    當學般若。

    三乘同禀此教。

    見第一義故。

    雲通教也。

    所言通者。

    義乃多途。

    略出八義。

    一教通。

    二理通。

    三智通。

    四斷通。

    五行通。

    六位通。

    七因通。

    八果通。

    教通者。

    三乘同禀因緣即空之教。

    理通者。

    同見偏真之理。

    智通者。

    同得巧度之一切智。

    斷通者。

    界内惑斷同也。

    行通者。

    見思無随行同也。

    位通者。

    從幹惠地乃至辟支佛地皆同也。

    因通者。

    九無礙同也。

    果通者。

    九解脫二種涅槃之果也。

    通義有八。

    而但名通教者。

    若不因通教。

    即不通理乃至得成通果也。

    故諸大乘方等及諸般若。

    有二乘得通者。

    為同禀此教也。

    問曰。

    何故不共教。

    答曰。

    共名但得二乘近邊。

    不得遠邊。

    若立通名。

    近遠俱便。

    别通圓也(章主立同共教淮之可知)三釋别教名者。

    别者不共之名也。

    此教不共二乘人說故。

    名别教。

    此教正明因緣假名無量四聖谛理。

    的化菩薩。

    不談二乘故。

    聲聞在坐。

    如聾如啞。

    法華經明迦葉領解。

    自述往昔聞方等大品。

    淨佛國土。

    成就衆生。

    心不喜樂。

    即其義也。

    所言别者。

    義乃多途。

    略有八。

    一教别。

    二理别。

    三智别。

    四斷别。

    五行别。

    六位别。

    七因别。

    八果别。

    故名别教也。

    教别者。

    佛說恒沙佛法。

    别為菩薩。

    不通二乘。

    理别者。

    藏識有恒沙俗谛之理也。

    智别者。

    道種智也。

    斷别者。

    塵沙無知界外見思無明斷也。

    行别者。

    曆劫修諸波羅蜜自行化他之行也。

    位别者。

    三十心伏無明。

    是賢位。

    十地發真斷無明。

    是聖位之别也。

    因别者。

    無礙金剛之因也。

    果别者。

    解脫涅槃四德異二乘也。

    别義有八但名别教者。

    若不因别教。

    則不知别理乃至得成别果也。

    問曰。

    何故不說為不共教。

    而作别教之名。

    答曰。

    智度論明不共波若。

    即是不共二乘人說。

    如不思議經。

    今明别教。

    如說方等大品。

    二乘共聞。

    而别教菩薩故。

    用别名也。

    兼欲揀非圓教。

    别雖異通。

    猶是未圓之号也(苑雲此師别教同)四釋圓教名者。

    圓以不偏為義。

    此教明不思議因緣二谛中道。

    理事具足。

    不偏不别。

    但化最上利根之人。

    故名圓教也。

    華嚴經雲。

    顯現自在力。

    為說圓經。

    無量諸衆生。

    悉授菩提記。

    此經雲。

    一切衆生。

    即大涅槃。

    不可複滅也。

    大品經具足品雲。

    谛法雖空。

    一心具足萬行。

    法華經雲。

    合掌以敬心。

    欲聞具足道。

    涅槃經雲。

    金剛寶藏無所缺故。

    名圓也。

    所言圓者。

    義乃多途。

    略說有八。

    一教圓。

    二理圓。

    三智圓。

    四斷圓。

    五行圓。

    六位圓。

    七因圓。

    八果圓。

    教圓者。

    正說中道。

    言教不偏也。

    理圓者。

    中道即一切法理。

    不偏也。

    智圓者。

    一切種智圓也。

    斷圓者。

    不斷而斷。

    無明惑斷也。

    行圓者。

    一行一切行也。

    位圓者。

    從初一地。

    具足諸地功德也。

    因圓者。

    雙照二谛。

    自然流入也。

    果圓者。

    妙覺不思議。

    三德之果。

    不縱不橫也。

    圓義有八。

    但名圓教者。

    若不因圓教。

    則不知圓理乃至得成圓果也。

    問曰。

    教理若圓。

    何得更有行位因果之殊。

    答曰。

    隻由教理圓故。

    便有智斷行位因果之殊。

    如世間法盡極體之本。

    臨學之者。

    得有階差。

    雖複初臨劣于後臨。

    本來曾異也。

    言通教中幹惠等十地者。

    一幹惠地。

    二性地。

    三八人地。

    四見地。

    五薄地。

    六離欲地。

    七已辨地。

    八辟支佛地。

    九菩薩地。

    十佛地。

    故大品經雲。

    菩薩初從幹惠地。

    至菩薩地。

    皆行皆學。

    而不所證。

    佛亦學亦證。

    故言三乘通位也。

    廣說住相。

    如顗禅師四教義。

    苑雲。

    陳朝智顗禅師四教初。

    名三藏教者。

    立此名本依智度論。

    對迦陀延尼子弟子。

    而言三藏中。

    如是如是說。

    非謂一切也。

    故彼論一部文中。

    通名小宗。

    或雲聲聞法。

    或雲二乘法。

    或雲小乘法。

    或雲三藏法。

    當知。

    小乘之名。

    随自宗語。

    三藏之稱。

    随他宗言。

    非共名也。

    而顗禅之徒。

    不曉此意。

    務在诳異。

    誤制教名。

    自成四失。

    一濫涉大乘失。

    謂若小有三藏。

    則名三藏教。

    大既有三藏。

    何不名三藏。

    二大無三藏失。

    謂小乘有三藏。

    獨名為三藏。

    大不名三藏。

    大應無三藏。

    三持違至教失。

    謂法華雲不得親近小乘三藏學者。

    既以小乘。

    為能别之言。

    明知。

    三藏不唯屬小。

    諸大乘經。

    皆無偏目小乘為三乘者。

    阇王下卷及入大乘論。

    皆破小乘。

    不許立三藏也。

    四有不定失。

    謂智度十一龍樹自雲。

    如提達呵多等。

    亦以三藏聲聞法摩诃衍法。

    教人而身入地獄。

    是事雲何等。

    又經量部。

    唯立經律二藏。

    經诠惠處。

    是對法故。

    大衆部師。

    說有四藏。

    三藏之外。

    更立雜藏。

    通诠三學故。

    犢子部師。

    亦立四藏。

    于三藏外。

    立咒藏故。

    成實論宗。

    立有五藏。

    于三藏外。

    更立雜藏及菩薩藏。

    準上諸部。

    立藏多小。

    數既不定。

    何得都名小乘為三藏教故。

    今與作不定過。

    雲為如一切有部。

    立三藏故。

    小乘定名為三藏耶。

    為如經量部等。

    不立三藏小乘。

    不定名三藏耶。

    有喻。

    又若此教傍教菩薩。

    則應一切菩薩。

    皆因小起。

    總無頓機。

    無簡言故。

    二以三乘同禀。

    名為通教。

    此明因緣即空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