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四十一

首頁
    未羅名迦未羅分。

    百千迦未羅分名捺稚那。

    百千捺稚那名捺稚那分。

    百千捺稚那分名睹胝。

    百千睹胝名睹胝分。

    百千睹胝分名阿波波。

    百千阿波波名阿波波分。

    百千阿波波分名吒吒。

    百千吒吒名吒吒分。

    百千吒吒分名邬伽。

    百千邬伽名邬伽分。

    百千邬伽分名跋羅。

    百千跋羅名跋羅分。

    百千跋羅分名婆揭羅。

    從此以後。

    非算數智所及。

    至此所不及位。

    名一劫阿僧祇耶量。

    第二第三劫阿僧祇耶量亦爾。

    有說。

    非算數智所不及故。

    名阿僧祇耶。

    然有契經說六十數。

    于中有一數。

    名阿僧祇耶。

    積大劫數。

    至此數時。

    名一劫阿僧祇耶。

    如彼經言。

    有一無餘數。

    始業一。

    十一為十。

    十十為百。

    十百為千。

    千千為缽羅薜陀。

    十缽羅薜陀為洛叉。

    十洛叉為頞底洛叉。

    十頞底洛叉為俱胝。

    十俱胝為未陀。

    十未陀為阿庾多。

    十阿庾多為大阿庾多。

    乃至十大跋羅攙為阿僧祇耶。

    此後更在八數。

    及前為六十數。

    積一大劫。

    至此第五十二阿僧祇耶數時。

    名一劫阿僧祇耶。

    第二第三劫阿僧祇耶。

    亦複如是(已上)婆沙論中。

    舉三類設。

    第一第二唯言有說。

    不标經名。

    第三有說。

    依解脫經。

    所引經文。

    與俱舍所引同。

    而時名異。

    其六十數。

    彼此是同。

    而忘失八。

    婆沙分明言此後更有八數。

    故新俱舍。

    全依婆沙阿僧祇後忘失八數。

    然舊俱舍。

    正言中間。

    今章依此作此判也。

     章問何故下根返經時少下。

    三問答釋疑。

    此問意雲。

    下根鈍故。

    應經多時。

    而還少時。

    似是利疾。

    上根利智。

    應經少時。

    而還多時。

    似是鈍根。

    答意說雲。

    此遲疾相。

    義門有由。

    利根上智。

    堪任久延練根修行。

    是故菩薩經三大劫。

    下根之人。

    不堪久修。

    故少時修。

    早升果證。

    今是菩薩故。

    久練根。

     章又依婆沙等下。

    二别明修得二身時。

    亦二。

    初标列。

    二法身者下。

    随釋。

    亦二。

    初修法身時。

    二修生身時。

    初中亦二。

    初标分。

    二随釋。

    今初。

    言法身者謂戒等五分者。

    此出所标佛體。

    次修此下。

    是正标分。

    五分謂五分法身。

    小乘佛果。

    以此為體。

    問所言五分法身者何。

    答戒。

    定。

    惠。

    解脫。

    解脫知見。

    名之五分。

    新雲無漏五蘊。

    三乘無學無漏心中。

    相應心所。

    及無漏律儀。

    道共無表色。

    想是五種法。

    名無漏五蘊身。

    諸律儀及以正命名為戒蘊。

    即八正道中。

    語業命三是也。

    無學身業名為正業。

    無學口業名為正語。

    無學乞求名為正命。

    以離四邪等故。

    此三即是道。

    與無表無漏淨惠。

    與同時思現行。

    即有防發功能。

    故名戒蘊。

    名戒法身。

    言定蘊者。

    即是三三摩地之中。

    第三無願三摩地也。

    此依八地無漏定發。

    即于定位。

    作無願行相。

    對治前境。

    體即是定。

    故名定蘊。

    為定法身。

    此亦無漏惠。

    與同時思現行。

    即有防發功能。

    此無漏惠。

    有防發能。

    似定共戒。

    亦通無漏。

    然薩婆多。

    道共無漏。

    不通有漏。

    定共有漏。

    不通無漏。

    有同時惠。

    唯屬道共。

    無漏心上。

    防發功故。

    言慧蘊者。

    觀達有無。

    名之為惠。

    正見正智。

    是其惠蘊。

    推求名見。

    決斷名智。

    見智雖異。

    是無漏惠。

    總名惠蘊。

    号惠法身。

    言解脫者。

    累盡清淨。

    不滞有無。

    名為解脫。

    盡無生智。

    相應勝解。

    名解脫蘊。

    即大地中。

    勝解心所。

    即能印持四谛境故。

    然因中境。

    強名為勝解。

    果中斷惑。

    名為解脫。

    因果少别。

    總體是也。

    号解脫法身。

    言解脫知見者。

    于自他解脫。

    并皆顯了。

    名解脫知見蘊。

    即盡無生智相應現前故。

    金剛心後。

    解脫道中惠。

    即作此解。

    我已知苦。

    不複更知。

    我已斷集。

    不經更斷。

    我已證滅。

    不複更證。

    我已修道。

    不須更修。

    此之二智。

    總名解脫知見蘊也。

    景霄律師。

    簡正記第一雲。

    問解脫與解脫知見何别答勝劣有異。

    解脫起勝解。

    緣四谛。

    解脫知見。

    緣涅槃也(已上)此即解脫知見法身。

    上簡略五分法身。

     章一三僧祇劫下。

    二随釋。

    亦四。

    一三僧祇劫。

    二百劫。

    三出家等。

    四成正覺時。

    今初。

    言三僧祇劫修有漏四波羅蜜者。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名有漏曰。

    小乘教中。

    修行菩薩。

    三祇百劫。

    最後身中。

    乃至世第一法。

    皆是有漏。

    見道已後。

    三十四心前三十三。

    是有學位。

    第三十四。

    無學初念。

    自此已後。

    并是無漏。

    三十四念。

    無有出觀。

    無有間隔。

    并無漏心。

    無學之後。

    即有出觀。

    未入見道已前諸位。

    皆是有漏。

    此間所修。

    名為有漏四波羅蜜。

    其靜慮。

    般若二波羅蜜。

    見道已後。

    同時相應。

    并是無漏。

    三祇百劫。

    亦有有漏禅定智慧。

    散心即是聞思二惠。

    定心即是四禅八定。

    修所成惠。

    又六波羅蜜。

    束為四門。

    布施精進。

    别别數之。

    戒忍定惠。

    兩兩合[*羽]。

    故成四位。

    此即六度四位圓滿。

    三祇。

    四種唯是有漏所修四度。

    非謂圓滿四位。

    有漏無漏。

    總通[*羽]故。

    與彼不同。

    飾宗一雲。

    于三無數劫。

    修行有漏四波羅蜜。

    除禅定般若。

    為種智因。

    其定惠者。

    見道已後。

    俱是無漏。

    故簡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