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问答抄下(四)

首頁
    何以故。

    不說菩薩似辟支佛。

    答曰。

    餘地不說名字。

    辟支佛地說辟支佛名字故。

    複次菩薩能分别。

    知衆生可以辟支佛因緣度者。

    是故菩薩。

    以智惠行辟支佛○菩薩亦如是。

    滿足九地。

    修行集佛法。

    十力四無所畏等。

    雖未具足。

    以修習近佛道故名具足。

    以是故言十地。

    具足故得無上道(文)。

    僧侃疏第十三雲(取義)。

    性地中菩薩得順忍者。

    種性解行位(雲雲)。

    八人地中無生法忍入菩薩位者。

    謂初地始心。

    見地中菩薩阿鞞跋緻者。

    謂初地住心滿心。

    薄地中菩薩過阿鞞跋緻地乃至未成佛者。

    謂二地已上七地以還無功道相同于佛故。

    離欲因緣得五神通者。

    謂離功用欲。

    或五或六神通(已上略抄。

    已下全文)。

    言菩薩于自地下解得果經文。

    言于自地行具足者。

    自分所行也。

    于化地觀具足者。

    此有二種他地。

    一遍學二乘而不證。

    二仰觀佛而欲登。

    自下問答料簡言。

    何以故不說菩薩似辟支佛者。

    此問答有二意。

    一意直問不說似之所由。

    二意若不說似何以故菩薩得具辟支佛地。

    答中先答初問雲。

    餘地不說名字者。

    餘雖是聲聞同地。

    不說人名故。

    得義與菩薩相配。

    辟支佛以人名标人。

    既不同不說。

    以理言之。

    辟支佛中亦有前七地。

    但今就人總說故不配之○言複次菩薩能分别知衆生可以辟支佛因緣度者。

    次答第二問意。

    此明菩薩應作辟支。

    即是其身。

    何須說似始名具足。

    若然亦作聲聞。

    何故聲聞就似釋具足義。

    解言。

    辟支在于無佛世。

    自力大師。

    既是菩薩應作。

    更無辟支并出故。

    就即是釋其具足。

    若應作聲聞。

    必以佛為化主不妨。

    更有實行聲聞。

    就似釋具足(文)。

    依此問答料簡中釋義。

    緣覺可經前七地。

    又菩薩具可經前八地見。

    疏九(下)雲。

    然今既雲覺法自性等。

    則知。

    十前九亦兼含大。

    是以智論明有三乘共十地法(文)。

    此離世間品。

    十明了法者。

    以普賢勝智。

    了三賢聖差别。

    其十者。

    初八聲聞因果。

    第九緣覺。

    第十菩薩也。

    故前九亦兼大小釋也。

    抄十九(下)雲。

    是以智論下引證成前通大之義。

    天台引此立于通教。

    通大通小通淺通深。

    今先列名後方釋義○二解釋名(已下略抄)。

    一幹惠地(三乘初心大乘即是三賢小乘即五停心等)。

    二性地(四善根)。

    三八人地(見道)。

    四見地(三乘同見第一義谛理)。

    五薄地(第二向果)。

    六離欲地(第三向果)。

    七已作地(第四向果)。

    八辟支佛地(能侵除習氣)。

    九菩薩地(從空入假道觀雙流斷習氣無明得界外法界道種智)。

    十佛智(大功德力資于智惠觀真谛究竟已下習氣究竟盡也。

    已上取義略抄全文)。

    故智論雲。

    聲聞智惠力弱。

    如小火燒木。

    雖燃有炭在。

    緣覺智惠力強。

    如大火燒木。

    木燃炭盡餘有灰在。

    諸佛智惠力大。

    如劫火燒。

    灰炭俱盡。

    亦如兔馬等喻。

    問。

    菩薩佛地名異二乘。

    何得無言通。

    答。

    名雖有異。

    同是無學應供得二涅槃。

    共歸灰斷。

    證果是一。

    名義不殊。

    是名同義。

    究竟俱同也。

    廣如天台四教(文)。

    依此疏抄釋起盡。

    亦菩薩通前八地也。

    但雖無地地委細配釋。

    既第一第四地等舉三乘。

    知可通也。

    若雲不通者。

    何可證前九通大義欤。

    次第九菩薩地。

    可通小乘六度菩薩欤。

    但化而非實。

    其故者既回心教也。

    又三乘共十地(雲雲)。

    豈聲聞不見菩薩地欤。

    是以論菩薩地三義中。

    第一義雲。

    從幹惠乃至離欲。

    如上說(雲雲)。

    化身之佛無學果位。

    同聲聞第四果故。

    以佛果同。

    已菩薩地。

    配前六地雲乃至離欲地也。

    但抄釋第九菩薩地。

    天台别教菩薩見。

    此付歡喜等十地義釋欤。

    次佛地又可通三身也。

    故抄釋雲共歸灰斷等(雲雲)。

    付三乘同見之化身釋也。

    折引抄全文了雲。

    第九(下)文有二意。

    初引彼望上不足顯二果證不同。

    令舍小取大。

    此與清涼意不同也。

    又彼下直進。

    十地外别立妙覺。

    令方便引故。

    以二乘唯分段身故。

    雲現身證果。

    佛既同在十地中故。

    亦顯現身證果。

    方便引彼也。

    此與清涼謂同是無學應供二涅槃等同。

    又若以清涼謂名異故。

    亦同賢首前義。

    由名異望上不足也(文)。

    又上抄列名了雲。

    故大品雲。

    菩薩從初幹惠地至菩薩地。

    皆行皆學而不取證佛地。

    亦學亦證故。

    雲通三乘位也(文)。

     問。

    上十地中。

    何故見道名八人地欤。

    答。

    抄十九(下)有委細釋。

    一俱舍小疏。

    八忍逆數。

    苦法忍名八人。

    是釋俱舍第八名。

    二義林法師。

    四向四果逆數見道為第八。

    上二解婆沙四十六出。

    探玄釋大般若八人同林公。

    三澤洲遠公亦引古婆沙。

    對前七方便。

    見道為八人。

    疏主同遠公義(雲雲)。

    又引智論五十九雲。

    見道中有八人。

    信行。

    法。

    極七反向。

    一生得無學向。

    家家須陀向。

    有中間須陀洹向。

    除第三中間入涅槃向。

    住六無礙五解脫中者。

    皆是初果向中有八人。

    此八人望七方便。

    皆是第八也。

    二義俱成(雲雲)(已上取義抄)。

     問。

    章文方便漸漸引向大乘(雲雲)。

    大乘者指菩薩乘欤。

    又通回心聲聞欤。

    答。

    瑜伽等所明。

    聲聞行位等異愚法中。

    一○二同菩薩大乘之名目。

    為引向菩薩乘也。

    故雲漸漸也。

    問。

    爾者回心教建立。

    不定性聲聞為本欤。

    答。

    回心教中雖有定性聲聞。

    當家五教之建立。

    皆為終成佛。

    始教當分不定性為本也。

     章為直進人顯位相(等文)。

    回心菩薩。

    回心向大之後。

    可經五十二位。

    今約為本雲為直進等也。

    問。

    小乘教菩薩。

    可收直進人欤。

    答。

    當章始教菩薩也。

    不通小乘。

    付之要問(上)雲。

    維摩思益仁王勝天王迦葉佛藏等。

    為直進菩薩。

    仍直進有二種。

    一大乘中直進。

    二小乘直進菩薩。

    此二處教。

    亦有同異。

    準抄可知(文)。

    當章大乘直進也。

    小乘直進者。

    别段法門也。

    問。

    直進教中。

    可立九地等欤。

    答(雲雲)。

    兩方也。

    若雲不立者。

    菩薩修等位。

    皆依九地等。

    何不立欤。

    若雲立者。

    當章不出。

    雲何章說為見修(等文)。

    抄十上雲。

    體會直如名通達位。

    初照理故亦名見道○四修習位○複數修習無分别智(文)。

    全引唯識。

    資加等五位。

    疏三(下)抄十(上)引釋唯識可見。

    又疏六(上)抄十三(上)等可見。

     六問。

    章文又以十地說為見修(雲雲)。

    爾者初地入心之全為見道欤。

    答(雲雲)。

    此唯識論第九卷論義也。

    取入心全義也。

    但瑜伽論。

    入住出三心各經多劫(雲雲)。

    故入心多也。

    而三心十六心。

    度度修故不相違。

    疏三(下)雲。

    三通達位。

    即是見道。

    謂初入地二種見道。

    四修習位。

    始從初地第二住心。

    乃至金剛無間心位名為修道(文)。

    此釋初地入心全分為見道見。

    疏六(上初地)雲。

    四證始終即見道位○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