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修道始終○寄從二地至七地竟(文)。
此釋加所為中。
于利他行說十始終文也。
抄十三(上)雲。
初地二見道後。
即是修道。
且約地分見初地故。
從二說(文)。
唯識論第九雲。
菩薩得此二見道時。
生如來家住極喜地(雲雲)。
此又亦二見道之後。
初地住心也。
知入心全見道也。
述記釋修道轉依雲。
即于初地住出心後。
漸至究竟金剛道來(文)。
又對法抄。
于得滅定之人。
約十地入住出三心。
即有三十人(雲雲)。
而見道無滅道。
知見道者入心之一分欤雲難。
但彼舉人體。
見道非得滅定也。
問。
章直進教中說十二住。
影似小乘故(雲雲)。
小乘指愚法欤。
通回心聲聞欤。
答。
十二住可通愚法回心二聲聞。
爾者小乘者。
指二聲聞也。
十二住地前四十心等。
似二聲聞。
資加五位。
唯似回心故。
章雲。
又亦為似回心教故等(雲雲)。
一義雲。
十二住四十心。
唯似愚法。
故章雲似小乘(雲雲)。
資加等五位。
唯似回心故。
故章雲。
又亦為似回心教(雲雲)。
章大乘十二住(雲雲)。
疏三(下)雲。
三依瑜伽四十七地說十二住○一種性住○二勝解行住○三極喜住。
四增上戒。
五增上心。
六七八三名增上惠。
分成三種。
謂六覺分相應增上惠住。
七諸谛相應增上惠住。
八緣起流轉上息相應增上惠住。
九無相有功用。
十無相無功用。
十一無礙解。
十二最上菩薩住。
十三最上如來住。
言十二住就菩薩說。
如後如來為十三住。
第二即是三賢。
第三已去如次十地(文)。
抄十(上)雲。
依瑜伽等者。
彼立五性種性。
即是菩薩種性也。
二即是前四中初一。
餘可知(文)。
前四中初一者。
攝論四位中。
第一勝解行位也。
問。
直進教心。
十信亦成位故(雲雲)。
爾者指輕毛十信欤。
答。
既三賢外。
加十信立四位。
知住前輕毛十信也。
七問。
梁攝論文。
如須陀洹道前有四位(雲雲)。
爾者四位者何位乎。
進雲。
章文謂暖頂忍世第一法(雲雲)。
付之。
檢梁論前後文。
須陀洹道前之四位者。
暖頂等四位也雲事。
全不見也。
就中既例地前四十心。
雲須陀洹道前四位。
尤可通見道已前七方便欤。
是以了燈中。
開三賢合四善根為四位(雲雲)。
如何。
答。
雖不明論文前後之體。
既須陀洹前四位(雲雲)。
以七方便名四位事。
非常途之義故。
得論文之義。
謂暖等釋給也。
梁攝論十一雲。
願樂行人自有四種。
謂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為菩薩。
聖道有四種方便故有四人。
如須陀洹道前有四種方便。
此四人名願樂行人地。
于第一阿僧祇劫。
修行得圓滿。
此地若已圓滿。
此觀人未得清淨意行○如第一人未得無流心。
為不清淨(文)。
梁論疏六雲。
暖頂忍世第一法。
名須陀四方便(文)。
探玄第四多同今章。
抄八(下)雲。
然賢首意。
始教别開信位。
如梁論雲。
如須陀洹道前四位亦如是。
謂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文)。
問。
四十心與四善根。
如次相抄欤。
又但數同分相例欤。
答。
三賢四善根相攝異。
釋不一準。
探玄第七雲。
第四定位者。
此當解行位終第一僧祇滿○有說。
猶屬資糧位。
以于回向後。
别說四善根為加行故。
有說。
此通二位。
以于第十回向中攝加行故。
有說。
此總加行。
以住心已還屬前二善根位。
滿心已還屬後二善根故也。
上總約初教說(文)。
疏五(上)雲。
第四定位者。
若約資糧等五。
諸說不同。
一雲。
此回向位。
是修大乘順解脫分。
資糧位終從十信來。
皆資糧故。
十回向後别立加行故。
莊嚴論說。
行盡一僧祇長養信令增上。
增上修達分善根。
又成唯識第九雲。
初無數劫福智資糧順解脫分。
既圓滿已為入見道。
住唯識性。
複修加行。
雜集十一。
亦同此說。
有雲。
此十回向是加行位。
複有二說。
一雲。
四決擇分中。
是後二攝。
謂十解為暖。
十行為頂。
前九回向為忍。
第十回向為世第一。
成唯識雲。
此四善根。
亦勝解行攝。
此文為證。
雖不分明。
玄奘三藏意存此釋。
一雲。
四加行中世第一攝故。
真谛譯攝大乘雲。
如須陀洹道前有四方便。
菩薩亦有四方便。
謂十心若依此釋。
則無五位。
地前四十心皆加行攝○上來多是大乘初門攝。
引三乘拟儀彼立四善根故雲。
抄十二(上)雲。
疏有雲。
此十回向下。
第二明是加行○然有三釋。
前釋即三藏意言此文為證。
雖不分明者。
以但雲四是勝解行攝。
解行位即通指地前。
獲四加行在回向後。
豈可非亦勝解行攝。
以四善根未入地故(文)。
抄引雜集十一。
同梁論須陀洹前有四位。
文多分如梁論故略之。
指集論十一同别立四善根義。
爾者集論有二文也。
問。
疏四十心皆加行(雲雲)。
四十心四善根次第配當欤。
答。
義燈第七雲。
然四善根及持任等。
皆初僧祇滿心方始修之。
莊嚴論第七雲。
行盡僧祇。
信令增上等。
已後方說起四善根。
諸教皆同。
自古諸師之意釋不同。
取文各别不得教意。
教意菩薩修四善根。
有正修滿位。
有仰修習位。
仰習作觀通三十心。
如唯識觀等成就在見。
學即通前。
此亦應爾。
學雖通前。
正修成滿即在于後。
資糧等位可得仰習。
觀所取無伏我法執。
觀能取無。
能伏于法執。
不爾如何能伏二執。
雜集莊嚴此唯識論等。
據正修位不通資糧。
璎珞本業經。
雲住于十住修學四善根者。
仰學修習。
然梁攝論雲。
如須陀洹道前有四方便。
菩薩亦有四方便。
謂四十心者。
或小乘五停心觀·總想念處·别想念處。
合四善根為四方便。
如四十心。
非四善根名四方便。
或言總意别。
取四十心滿修四善根。
文言略故。
但雲四十心。
或翻譯謬。
魏梁隋唐同本異譯。
餘本總無。
故筆授謬(文)。
璎珞經上雲。
佛子十行心者。
一歡喜行○十真實行○佛子七為得四無得故。
所謂五善根。
正觀·暖觀·頂觀·忍觀·三界空第一觀。
能生十地無相大明惠聖人胎未變故。
第一空平等故(文)。
問。
直進教心。
十回向外别立四善根欤。
答。
章别立(雲雲)。
付之。
探玄第七。
疏五上如次上。
問。
章文直進教似小乘事答成有二意(雲雲)爾者第一機粗淺故。
與為機淺雲何異欤。
答。
折雲。
明若下初問答有二下。
初标二義。
一以下釋。
然第二義中。
便雲凡以等者。
但是結通二義。
非是牒釋。
然恐文脫合雲。
二亦以此引小故。
似小乘方可雲凡。
以大乘似小乘等也(文)。
一義雲。
第一答雲。
直進教設雖不引小。
直進菩薩機淺故似小也。
是答直進教不可似小雲問。
非謂直進教不引小。
第二答。
凡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