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深意钞卷第二

首頁
    有性成佛之義可雲耶。

    答。

    爾也付之。

    依宗家解釋尋俱舍論文者。

    一切菩薩得證正覺文。

    大師賢劫千菩薩也釋給。

    明知多人有菩提性雲事。

    何況見章家上文引順解脫分者謂定能感涅槃果善等之文。

    三乘種性于解脫分之位立之。

    彼何必可限一人耶。

    如何答。

    凡小乘教心。

    不談性得佛性。

    但述修得佛性。

    故修行成佛之位。

    唯是一人一坐成覺故。

    不雲多人有性也。

    是則随執非有門心。

    小乘十方世界唯有一佛故。

    此别始教中随事虧盈半成半不成。

    終教一切皆成之義也。

    況聲聞忍位立種性。

    菩薩初從暖位一坐成覺。

    此位但是一人。

    依此雲一人有性也。

    但至雲千菩薩難者。

    皆是三祇滿菩薩賢劫成覺。

    故出其數。

    定成佛之性事。

    可指樹下成覺之位也。

    次至順解脫分位立種性雲難者。

    彼但順解脫分善依為涅槃成種之義故立種性。

    今依性得修得之有無。

    分五教别。

    于一人多人之成覺。

    顯教淺深。

    故限修得三十四心成覺之位。

    述一人佛性之義。

    建立少異無失。

     章雲。

    若小乘中。

    但佛一人有佛性。

    餘一切人皆不說有(文)。

     同上文雲。

    若依俱舍論。

    順解脫分者。

    謂定能感涅槃果善。

    此善生已。

    令彼有情名為身中有涅槃法。

    獨準知。

    由此則立三乘種性(等雲雲)。

     玄記第二雲。

    事場者。

    如俱舍論雲。

    于剡浮州中央。

    從金剛地上起金剛座。

    徹剡浮州地。

    與上際平。

    一切菩薩皆于中習金剛三摩地。

    何以故。

    更無餘依止及能堪受此三摩地。

    一切菩薩者。

    謂賢劫千菩薩也。

     問。

    終教心。

    于佛界生界有增滅耶。

    答。

    不爾也付之。

    終教以上教心。

    說一切皆成之處。

    若爾者生界悉盡佛界。

    何無增耶。

    依之始教心。

    立一分無性不成之義。

    如何答。

    終教心雖雲悉皆成佛。

    何于佛界生界可有增減耶。

    衆生數量無盡。

    對何忽可判增減。

    此非如來正知見故。

    還堕邪見之失。

    但始教心立一分無性。

    述不增減之義。

    甚以不可。

    然香象·清涼等禦心。

    判此事給。

    若言一分不成佛者。

    但是不盡。

    非不滅義(文)無失。

     章雲。

    若謂衆生由有性故。

    并全成佛說有盡者。

    是則便于衆生界中起于減見。

    衆生既減佛界必增。

    故于佛界便起增見。

    衆生增減非是正見。

    故不增不減經雲(等雲雲)廣可見光顯抄(雲雲)。

     貞疏雲。

    若言一分不成佛者。

    但是不盡非不減義(文)。

     問。

    于衆生界執有增減事。

    何見攝之可雲耶。

    答。

    章中引邪見(文)付之。

    凡尋邪見者。

    拟無之見也。

    然增減見者。

    斷常二見之所攝。

    是邊見之所攝可雲耶。

    如何答。

    佛界生界增減者。

    違正知見。

    妄見所起故總名邪。

    必非撥無見也。

    于撥無見名邪見者。

    是其失重故。

    偏是雲邪見。

    今廣指妄心所起名邪見故。

    無失。

     章雲。

    故不增不減經雲。

    舍利弗。

    大邪見者。

    所謂見衆生界增。

    見衆生界減(等雲雲)。

     私記雲。

    章雲。

    如是增減非是正見(雲雲)五見中何見耶。

    答。

    是即邪見也。

    故章引不增不減經文雲○起邪見心。

    問。

    爾也。

    付之。

    凡尋增減兩見。

    是計斷常故。

    可邊執見。

    何雲邪見耶。

    答。

    于佛界衆生起增益損減見。

    是從颠倒妄心所起。

    所以名邪見。

    不違諸論說。

    故俱舍論雲。

    一切妄見皆颠倒轉。

    并應名邪。

    而但撥無名邪見者。

    以過甚故(雲雲)此文玄贊釋雲。

    五見名邪見。

    非要撥無方名邪見(乃至)名為稠林(等雲雲)。

     問。

    終教心。

    于無性不成之義。

    付多過。

    爾者第三難心。

    何破之耶。

    答。

    最後之佛無說三乘教。

    以無聖機故付之。

    諸佛說教可随機緣有無。

    若無聖機。

    何必可說之。

    何況諸佛出世。

    雖為一乘。

    如無彼機者。

    但說三乘。

    加之如迦葉佛。

    但說諸惡莫作等八字(雲)多寶如來又不說法(見)以此等相例。

    第三能破不成也。

    如何答。

    今第三難心。

    實背諸佛本意。

    如來同體大悲。

    是授聖果故。

    出興于世。

    無聖機故。

    無說三乘一乘之教者。

    如來出世更無其用也。

    但至迦葉多寶等不說難者。

    有聖機感之上。

    如來不說之者。

    如來大方便。

    說不說其利生善巧也設雖不說。

    何為此例乎。

    今依無聖機。

    複佛不說三乘等教者。

    是為大過。

    斷同體大悲也。

    何況不說者。

    此等皆是一途别門義也。

    以之不可準例也。

    無失。

     章雲。

    又今已後諸佛。

    無有一佛得說三乘等教。

    以無得聖機故。

    即斷諸佛同體大悲也(文)。

     私記雲。

    重付五過破。

    此建立悉有佛性道理也。

    五過者。

    一斷受用過。

    二所化無聖過。

    三不說三乘過。

    四行不圓滿過。

    五虛行成佛過也○問○且付不說三乘過。

    如迦葉佛。

    但說諸惡莫作諸善奉行八字。

    不說三乘。

    或如多寶如來不說法。

    例此等佛法最後佛不說三乘法。

    有雲何妨。

    答。

    此一途說。

    理實可說大乘法。

    故華嚴經雲。

    迦葉如來具大悲。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處。

    是故此處最吉祥(雲雲)。

    又多寶佛有說法義。

    何以一途說疑多說耶。

    凡三世諸佛以同體大悲體。

    今教化衆生得三乘聖果也(等雲雲)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