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宗要义一卷

首頁
    。

    華嚴宗中所說法數大小法義總有幾種。

    答。

    華嚴大經法相廣博。

    會會品品數相無邊。

    具錄名數徒費紙墨。

    孔目章中。

    會會品品。

    取其簡要明一百四十一科法門。

    其中小科别開其相成數百餘法相法義。

    然法相門總有三種。

    一唯法相宗法相。

    如三乘定性。

    性相各别性有情無漏種等。

    二唯法性宗法相。

    三乘五性會歸一乘皆成佛道。

    性相镕融理事無礙等。

    三法相法性無違法相。

    如四智三身八識二谛六度三性三無性等。

    始教大乘少說法性。

    多說法相。

    所說法性即法相數。

    終教大乘少說法相多說法性。

    所說法相會歸法性。

    總而言之。

    始教大乘是法相宗。

    終教圓教合名法性宗。

    頓教大乘是無相宗。

    故法性宗有終教法性。

    有圓教法性。

    此圓教者别教一乘。

    同教法相全同終教。

    上性相無違者多約終教法相性。

    若約圓教事事無礙。

    十玄六相一切法門十十無盡并異終教法性之義。

    而亦多有通終教始教法相之者。

    所言别教華嚴法門者。

    如孔目章等中列言。

    五海十智。

    十世界海。

    四谛。

    唯識十甚深。

    十信。

    十位。

    十梵行。

    十度。

    十藏。

    十回向。

    十地。

    六決定。

    教證二大。

    五怖畏。

    十願。

    調柔等四果。

    三聚淨戒。

    四禅。

    八定。

    三十七道品。

    十二因綠。

    萬行道法。

    十身相作。

    四十辨才。

    十明。

    十忍。

    如是等法無量無邊。

    離世間品二千行法皆以十種為其定數。

    此等法門皆是華嚴所說。

    所說所談諸雜法門不能具錄。

    如本經說。

     第九章疏分量。

    問。

    此華嚴宗教典幾許。

    答。

    本經三本。

    六十華嚴東晉所譯。

    智俨大師作五卷疏名搜玄記。

    香象大師作探玄記二十卷。

    八十華嚴大周所譯。

    慧苑法師作十六卷疏名續華嚴疏刊定記。

    清涼大師作大疏二十卷。

    并演義鈔四十卷。

    釋自大疏刊定有違賢首所立。

    清涼破刊定成立賢首義。

    四十華嚴貞元所譯。

    清涼大師作十卷疏。

    清涼亦作八十經綱要三卷。

    通玄居士作華嚴論四十卷。

    自餘諸章其數極多。

    五教章。

    旨歸。

    綱目。

    法界觀。

    五教止觀。

    五十要問答。

    十玄章。

    華嚴問答。

    七科章。

    遊心法界記。

    策林。

    還源觀。

    義海百門。

    普賢觀行。

    華藏觀開脈義。

    金師子章。

    華嚴傳。

    行願别行疏。

    略策。

    法界玄鏡。

    三聖圓融觀。

    行願疏。

    義記。

    法界圖。

    纂靈記。

    注法界觀。

    五教章多作記述。

    指事。

    義苑疏。

    折薪記。

    複古記。

    集成記等。

    如是章疏其數極多。

    不能具錄。

    智俨。

    香象。

    清涼祖文本疏章鈔學者專玩。

    餘師解釋兼包習學。

    義途深廣大養神解。

     第十祖承弘傳。

    問。

    此宗立祖相承雲何。

    答。

    若明立祖總通言之。

    毗盧舍那開法教主。

    普賢已下十祖所憑。

    謂普賢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

    馬鳴菩薩。

    龍樹菩薩。

    天親菩薩。

    杜順帝心尊者。

    至相智俨尊者。

    康國賢首尊者。

    清涼澄觀大師。

    宗密定慧禅師是也。

    大唐帝心已後。

    皆血脈相承。

    然清涼在香象滅後。

    天竺五祖唯是依憑。

    大宋淨源總立七祖。

    大唐五祖加天竺馬鳴龍樹。

    大日本國。

    天平十二年(庚辰)良辨僧正創弘華嚴。

    日本華嚴自此而始。

    新羅審祥禅師。

    往大唐朝。

    從香象大師學華嚴宗。

    來朝之後住大安寺。

    良辨請此于東大寺罥索堂。

    初講華嚴。

    良辨聞之。

    即共興隆。

    自辨弟子有實忠和尚。

    次等定大僧都。

    次正進律師。

    次長歲和尚。

    次道雄僧都。

    次基海大德。

    次良緒律師。

    次圓超僧都。

    次尊勝院本願光智大僧都。

    次松橋已講。

    次延達律師。

    次深幸法橋。

    次定?得業。

    次隆助法橋。

    次道性法印。

    次良祯權僧正。

    次宗性權僧正。

    次法印權大僧都宗顯。

    次法印權大僧都公曉。

    良辨已後至公曉法印經二十代。

    并是日本華嚴貫首。

    公曉弟子有定曉大法師。

    正此次後是宗貫首等。

    光智弟子。

    有觀真律師。

    次觀圓已講。

    次延快已講。

    次勝?已講。

    次良覺得業。

    次景雅法橋。

    次高山寺高辨上人。

    橫燃一燈大興華嚴。

    高辨弟子有喜海大德。

    海公下有靜海法師。

    靜海下有照辨法師。

    順辨法師。

    辨清法師。

    辨清下有經辨法師。

    高辨門人橫豎弘持。

    學業繁昌。

    宗緒弘昌。

    日本華嚴宗。

    東大寺為本。

    良辨僧正為弘華嚴立東大寺。

    聖武天皇特崇此宗。

    雖學八宗以華嚴宗為其本宗。

    自昔已來。

    亦弘三論。

    昔昌弘法相。

    僥季。

    廢不學。

    中古已來。

    華嚴。

    三論兩宗繼踵習學甚昌。

    英哲間出。

    各提綱宗。

    學業成林。

    法緒連綿。

    昔東大寺南大門額言大華嚴寺。

    大佛殿二階額言恒說華嚴院。

    自天平十二年至延曆七年。

    首尾五十許年。

    每日講說華嚴經及彼疏。

    謂天平十二年已後三年終六十華嚴經。

    即用探玄記。

    其後講敷八十華嚴經。

    用刊定記。

    六十八十常講不息。

    恒說之言事實宜焉。

    宗旨玄妙。

    情慮懸涯。

    依教理力。

    綴其要義。

    功業不虛。

    要證十身而已。

     華嚴宗要義一卷 于時正和三年(甲寅)十月二十八日。

    于東大寺戒檀院。

    為關東光明寺檀越禅門撰之。

    彼禅門殿下。

    忠勤之暇。

    普通諸宗。

    顯密該綜。

    性相兼練。

    叩予以華嚴法門。

    對談以兩三軸章。

    更亦綴此簡章。

    謹酬殷勤雅懷矣。

     華嚴宗沙門凝然(春秋七十五) 文保二年五月。

    奉面受于草主方丈畢。

    歡喜有餘。

    大教值遇。

     圓宗沙門普海(存理智。

    夏臘六歲) 唐永二年(癸未)四月十四日。

    于江州山本寺。

    為自持弘通。

    令書寫奉讀畢。

    沙彌覺城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